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

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

寂寞的戏曲散文范文
喜欢戏曲,喜欢生旦净末丑。

喜欢青衣的端庄秀美,总觉得女孩子应该文静端庄,举手投足应该有大家闺秀的风范。

喜欢小生的俊朗,举手投足尽显儒雅飘逸。

而老生一张口便是满目凄凉沧桑,似荒原上白霜。

那胡琴咿咿呀呀的,反复诉说前世今生的哀怨,多少爱恨绵绵,多少悲欢离合,凄婉的声音将天空都失去的颜色。


我小时候的邻居,家里孩子特别多,男孩淘气,女孩机灵。

家里整天鸡飞狗跳,吵闹不休。

他们的妈妈用现在的话来说,应该是一个文艺青年吧!黄梅戏,花鼓戏,京剧,楚剧,样样拿手。

每到农闲,他们家门口都围聚好多人,屋里坐着的,和门口围观的,人人兴高采烈,像过节似得,场面甚是壮观。

在那个物质和精神双重贫瘠的年代,这就是一种高营养的精神大餐了。

男的安静地拉二胡,这个平时在地里做农话的中年汉子拉起二胡来倒也轻巧流畅。

不时用眼睛温柔地注视着妻子。

她的妻子身材娇小,齐耳短发,长相清丽。

她不急不慢地清了清嗓子,表情委婉含蓄,眼含笑意。

莲步轻移,双手缓缓舞动。

他们的几个孩子此刻整满院子打闹,长棍短棒,舞刀弄枪。

丝毫不影响他们此刻的吟唱。

什么是幸福,这才是幸福。

在物质相对富裕,精神却极度贫瘠的今天。

有用多少人会懂得戏剧的美?
在县城相对偏僻的地方,至今仍然保留着一些陋风恶俗。

晚饭后散步,见路边围观许多人。

忍不住也挤上来瞧瞧。

原来是这一家死了老人,正请专人哭灵。

在旧时,老人死去儿女们是要大声哭灵的,哭的越悲切越大声越说明儿女们孝顺。

现在,儿女们都有体面的工作,有头有面的人物,谁愿意当着大家的面痛哭。

用物质文明当挡箭牌,如是,就有个专业的戏曲演员哭灵,也叫哭嫂。

她以前在县剧团呢?是个名角。

她昨天还带小孙子上学呢!我看见她了。

我听见人群中有人小声议论。

素衣镐容,长相清丽消瘦,眼神哀婉,望向远方深不可测的夜空。

在老人的遗像前上香,下跪,磕头,孝子的一切孝道礼节都要尽到。

一声娘啊!儿来晚了!痛苦的喊声让天空都蒙上了厚厚的云彩。

让现场的许多人都有一种欲哭无泪的伤感。

声音高亢凄凉,像一个悲伤的漩涡,如此反复嚼碎每一颗生命的露珠。

她是个专业尽职的演员。

这是用灵魂在唱戏,只要真正投入了,才能营造出这么浓郁的悲伤。

无与伦比的悲伤一浪接一浪的压过来,压得人喘不过气,气氛太沉重了。

如果人有灵魂,那么他一定会安详的上天堂。


爸爸的脚骑电单车摔了后,好长时间都不能自由活动了。

白天躺在床上休养,晚上和妈妈一起看电视。

妈妈最爱看戏剧,几乎就是锁定了戏剧频道。

爸爸平时是不喜欢看戏剧的,腿不能行走,没办法,看看戏剧消磨时间吧!
老年人睡的早,妈妈一般晚上七点就睡了,爸爸因为白天睡多了,晚上睡不着,躺在客厅的沙发上看戏剧。

我坐在旁边,他给我讲戏曲里的人物:这是发生在南宋年间的故事,那时候金兵入侵,民女韩玉娘与书生程鹏举被金人掳去为奴,在患难中结为夫妇。

玉娘鼓励鹏举南逃归宋,自己却被转卖瞿姓人家为妾。

瞿家夫妇得知玉娘身世颇为同情,应允玉娘寄住尼姑庵避难。

纨绔子弟胡为意欲霸占玉娘,玉娘借机逃走,投奔故国。

一路上饥寒交迫,病倒路旁。

幸遇李氏相救,认为母女,得住李家将养。

程鹏举从军转战,身授襄阳太守。

命人寻访玉娘,当夫妻聚首后。

玉娘已病体难支,溘然长逝。

这就是一部苦情戏,古代女子原本就身份卑微,处于战乱时期的女子就更弱小可怜了。

电视上韩玉娘一边纺纱一边唱,唱颠簸流离的生活,唱中年独守空房的寂寞。

咿咿呀呀,哀哀怨怨。

她的忧伤更像是一条河流。

唱不尽的恩怨洗不尽的忧愁。

韩玉娘应该是受过良好女德教育的女子,当人生面对着这样一种境遇时,她骨子里的传统美德起了主导作用。

苦等丈夫三十年,夫妻聚首后。

玉娘已病体难支,溘然长逝。

虽然历经坎坷,但结局却是圆满。

爸爸起先是一直讲不停,后来便慢慢的不吱声了。

刚开始还是半眯着的眼睛,后来慢慢就合上了,一会就响起了鼾声。

这那里是看戏曲,分明就是寂寞啊!

爸爸说妈妈经常半夜起来看电视,天刚亮就拿把椅子,去院子里呆坐着,静静地等天亮。

早上很早就听见妈妈在院子里活动,烧水,扫地,摘菜。

树上的雀儿时不时跳下来偷吃菜叶,她大声的吆喝。

吃过早饭后,我和妈妈坐在院子里晒太阳,看见走进来一个老头,和妈妈简单的打了招呼就上楼了。

一会楼上就响起了热闹的乐曲声,花鼓戏,黄梅戏,豫剧,楚剧。

各种地方戏轮流上演,好不热闹。

声音开的很大。

我问妈妈,他是谁?
妈妈说,楼上租房子的,又问我,你说他有多大年纪,比你爸爸谁大?
我想都不想,随口就说,那肯定是他大了。

满头白发,眼神呆滞,行走蹒跚,怎么的也有七十了吧!
那里哦!尽瞎说,才刚刚六十岁呢!他啊,是受了大苦的人,老的快。

妈妈一下子就打开了话匣子。

一个儿子才刚刚二十岁就死了,家中唯一的儿子。

死在外边,死的不明不白。

你说他多伤心。

也是个可怜人啊!
我说,那是可怜。

白发人送黑发人。

看似热闹的戏剧其实是内心深深的寂寞。

唢呐,大鼓、铜锣、拍鼓,二胡,这些民间乐器无一不是闹腾的。

唢呐发音高亢嘹亮,大鼓敲打起来节奏明快沉稳,铿锵有力,声音雄浑,势如江河奔腾、春雷翻滚,让人在这种激越闹腾的音乐氛围中消除倦意。

小时候,村里谁家有喜事,就在村里割了麦的空地上放电影。

《卷席筒》《花为媒》《女驸马》等等。

小孩子也搬了小凳子随大人去看。

唱的什么一句听不懂,到处嬉戏打闹。

到最后,人越来越少了,越来越安静,小孩子玩累了趴在大人怀里睡着了。

醒来后,看见满天的星星,却总有几个年老的人静静地看着。


那一年,去洛阳看牡丹,假日游人多,很晚才在一个小镇上找到了休息的地方。

只知道旅馆的隔壁是一家养老院。

夜晚很安静,并没有听见人声嘈杂,连灯光都少见,到处黑灯瞎火,有些月黑风高的感觉。

第二天一早,天空似乎还没有完全睁开眼睛,一幅睡眼朦胧的样子。

月亮在天边伸了个懒腰,就悄悄地溜下去了。

这是一个美丽而安静的早上,窗外响起节奏欢快的戏曲,养老院的院子中,有几个早起的老人,鹤发鸡皮,枯萎蹒跚。

坐在轮椅上的老人,怀里抱着一个红色的小收音机,表情木然,神情呆滞。

早餐后,随便在小街上看,到处都充斥着这种戏曲的声音。

开三轮的,卖早点的,摆小摊的。

街角晒太阳的老人。

没有哪一个地方的人比河南人更爱自己的家乡戏了。

有些东西就是命中注定的喜欢,比如河南人爱河南戏。

喜欢就是喜欢,就好像半生都在寻找的爱人,找到了,哦,原来你在这里。

人老了,没有什么野心,且随着人越老,越更容易被感动。

对生活也没有什么向往。

看尽人间万事,万事千态。

淡了,也倦了。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痴也好,怨也好。

恨也好,爱也好。

何尝不是生活的浓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