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民居-窑洞与蒙古包

中国民居-窑洞与蒙古包

窑洞:
窑洞是黄土高原上特有的一种民居形式。

当地百姓自古以来就有住窑洞的习惯。

窑洞建筑因地势而导师有平顶式、靠崖式
和天井式三种。

平顶式窑洞是在平地上用土坯
或砖石垒砌而成;靠崖式窑洞是将山坡一面垂
直铲平,然后在平面上凿挖窑洞。

天井式窑洞
是在平地上挖坑,深7米余,四周见方。

然后
在坑的四壁下部凿挖窑洞,形成天井式四方宅
院。

另从窑院一角的一孔窑洞内凿出一条斜坡
甬道向地面,为住户进出之阶梯式通道。

天井
窑院内设置有出水通井,院内一般都种有高大树木,沿窑院顶部四周筑有带水檐道的砖墙。

宅院内有作粮仓用的窑洞,顶部开有小孔,直通地面打谷场,收获之时可直接将谷场的粮食灌入窑内粮仓,平时孔口置避雨席棚。

宅院内有单独窑洞,可作鸡舍牛棚。

天井窑院还有二进院、三进院等,即多个井院的组合。

进入村内,只闻人言笑语,鸡鸣马欢,却不见村舍房屋,所谓"进村不见房,见树不见村。

"外地人又称它是"地下的北京四合院。

"
结构上的主要特点是顶上覆土,内部下面方型上面拱型(应天圆地方之说)。

多数后面比前面稍窄,呈喇叭形。

常见的单间窑洞宽3.5米左右,高3-4米,深5-9米。

前面有木结构、带门和格子窗的外壁。

内部墙面上抹泥、熟石灰或掺石灰的泥,还可以贴纸和窗花进一步装饰。

窑洞前的地面平整后,在周围围以土墙。

从材料上来说,黄土高原比较缺乏木、石等建筑
材料和烧砖、瓦所需的燃料,但有质地细密的黄土层。

窑洞充分的利用黄土了这一原材料,外部的土层有利
于室内恒温和隔音。

下面是实地的地板可以大量承重。

易燃材料不多因而火灾不易传播。

但同时也有只能单
层建筑,不耐雨淋,内部容易潮湿。

而且室内光线、
透气比较差。

如果地震来临,容易倒塌的缺点。

窑洞一般修在朝南的山坡上,向阳,背靠山,面
朝开阔地带,少有树木遮挡,十分适宜居住生活。


院窑洞一般修3孔或5孔,中窑为正窑,有的分前后
窑,有的1进3开,从外面看4孔要各开门户,走到
里面可以发现它们有隧道式小门互通顶部呈半圆形,
这样窑洞就会空间增大。

窑洞一般窑壁用石灰涂抹,
显得白晃晃的,干爽亮堂。

窑洞内一侧有锅和灶台,
在炕的一头都连着灶台,由于灶火的烟道通过炕底,
冬天炕上很暖和。

炕周围的三面墙上一般贴着一些绘有图案的纸或拼贴的画,陕北人将其称为炕围子。

炕围子是一种实用性的装饰, 它们可以避免炕上的被褥与粗糙的墙壁直接接触摩擦, 还可以保持清洁。

为了美化居室, 不少人家在炕围子上作画。

这就是在陕北具有悠久历史的民间艺术--炕围画。

陕北窑洞的窗户比较讲究,窗户分天窗、斜窗、炕窗、门窗四大部分,都有剪纸装饰。

它们根据窗户的格局,把窗花布置得美观而又得体。

窗花贴在窗外,从外看颜色鲜艳,内观则明快舒坦,从而产生一种独特的光、色、调相融合的形式美。

窗格疏朗,阳光可以自由地透进来。

具有美观耐用、节约耕地、保护植被、冬暖夏凉、静无噪音等特点。

窑洞还具有丰富的文
化内涵。

窑洞是黄土高原
的产物,陕北农民的象征。

在这里,沉积了古老的黄
土地深层文化,人民创造了
陕北的窑洞艺术(民间艺
术)。

过去,一位农民辛勤
劳作一生,最基本的愿望
就是修建几孔窑洞。

有了
窑娶了妻才算成了家立了
业。

男人在黄土地上刨
挖,女人则在土窑洞里操
持家务、生儿育女。

小小窑洞浓缩了黄土地的别样风情。

蒙古包:
蒙古包是蒙古族牧民居住的一种房子。

建造和搬迁都很方便,适于牧业生产和游牧生活。

蒙古包古代称作穹庐、“毡包”或“毡帐”。

随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和牧民生活的改善,穹庐或毡帐逐渐被蒙古包代替。

蒙古包呈圆形尖顶,顶上和四周以一至两层
厚毡覆盖。

普通蒙古
包,顶高100-150尺,
围墙高约50尺左右,
包门朝南或东南开。


内四大结构为:哈那
(即蒙古包围墙支架)、
天窗(蒙语“套脑”)、椽
子和门。

蒙古包以哈那
的多少区分大小,通常
分为40个、60个、80
个、100个和120个哈
那。

120个哈那的蒙古
包,在草原是罕见的,面积可达6000多平方米,远看如同一座城堡。

过去几十个如此大的蒙古包聚在一起,十分壮观。

蒙古包外部呈圆形,有大有小,但
其基本构造都是一样的,由网状编壁哈
那、条木楞子乌尼、圆形天窗和门等构
成,外面蒙上毡子,再用鬃毛绳子勒紧
即可。

蒙古包规格的大小,是由每顶包
所用编壁(一般高一米五六,长2米多)
的数量来决定的,如4扇、6扇、8扇、
10扇、12扇、18扇、24扇等等。

普通
牧民一般多住6至8扇编壁的。

蒙古包
的门一般朝向东南方向。

这与古代北方
草原民族的崇尚太阳,有朝日之俗有关。

但这种东南向习惯不仅是一种信仰,更多的是为抵御严寒和风雪,包含着草原人民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和创造,因为他们居住在高寒地带,冬季又多西北风。

包内中央为炊饮和取暖用的炉灶,烟筒从天窗伸出。

炉灶的周围铺牛皮、毛毡或地毯。

正面和西侧为长辈的起居处,东面为晚辈的起居处。

周围摆设的家具主要有木质的碗柜、板柜、板箱、方桌等,其特点是小、低,占地少,搬挪方便,不易损坏。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很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

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除天窗外,编壁墙底部还有一层围毡,夏天可掀开通风,冬天放下保暖),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是
易拆易装,便于搬迁。


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
或一辆勒勒车就可以运
走,两三个小时就能搭盖
起来。

再就是可以就地取
材,就地制造,民间手工
艺人就能制作。

还有,蒙
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
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
且室内空气流通和采光条
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
吹雨打。

很适合于经常移场放牧的游牧民居住和使用。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