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课程纲要课程名称:小学科学课程类型:国家课程教材来源:《科学(四年级上册)》,青岛出版社2020年7月第1版适用年级:小学四年级课时:28课时设计者:工作室一、课程背景(一)课标分析小学科学课标指出,3-4年级学段学生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现象和事件发生的条件、过程、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能分工协作,进行多人合作的长周期探究学习;乐于为完成探究活动贡献自己的想法和力量。
并能在教师引导下,基于所学的知识,从具体现象与事物的观察、比较中,提出可探究的科学问题,能正确讲述自己的探究过程与结论,倾听别人的意见,并与之交流。
能根据某些特征对动物进行分类;识别常见的动物类别,描述某一类动物(如昆虫、鱼类、鸟类、哺乳类等)的共同特征;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描述测量物体或空气温度的方法;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
知道一般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通过观察,描述热空气上升的现象;知道空气的流动是风形成的原因;列举生活中常见的形成风的一些方法。
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利用气温、风向、风力、降水量、云量等可测量的量,描述天气;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观察并描述一般情况下,当温度升高到100℃或降低到0℃时,水会沸腾或结冰。
知道冰、水、水蒸气虽然状态不同,但都是同一种物质。
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个时刻的位置;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
知道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举例说出,一项工程运用到科学技术和原理,如汽车刹车系统的设计中运用到的科学与技术。
(二)教材分析本册教科书以主题单元的形式编排了“动物王国”“冷与热”“天气与气候”“水的三态变化”“位置与速度”“技术与生活”6个研究主题。
第一单元《动物王国》以生活中常见的小动物为例,按照不同动物的特征及其珍稀程度构建了《蚂蚁》《鱼》《鸟》《哺乳动物》和《我国的珍稀动物》5课;第二单元《冷与热》从触觉感知明显的“冷与热”出发,按照由浅入深的顺序安排了《哪杯水热》《温度计的秘密》《自行车胎为什么爆裂》《热气球上升的秘密》《风的形成》5 课。
第三单元《天气与气候》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基础,为了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分为《一天的气温》《风向与风力》《降水量》《天气和气候》。
第四单元《水的三态变化》以水的3种形态为研究对象,研究水蒸发、沸腾、凝结的条件,并探究水的三种状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第五单元《位置与速度》通过不同的探究方法,来确定运动物体的位置及物体运动的快慢。
第六单元《技术与生活》了解刹车系统,知道面团长大的原因以及技术产品与生活的密切关系。
(三)学情分析四年级学生对大自然中的事物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喜欢观察大自然,对感兴趣的事物,乐于动手操作探究;通过三年对科学的学习与积累,大部分学生对科学课己经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乐于参与探究性的学习活动,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观察、操作、交流能力。
但是,由于受知识、方法、能力和习惯的局限,他们的观察力和思维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动手操作时只是凭自己的兴趣边玩边做,导致观察不仔细,实验操作无序,不能真正有目的、有计划地去观察现象,能进行深入探究的学生很少。
此外,他们往往只能看事物表面,而不知事物的本质,难以把握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学生思维缺乏严谨性,知识的迁移也有较大差距,因此在设计对比实验,尤其是实验的细节还需要老师的指导。
二、课程目标(一)科学知识1.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不同的小动物,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列举我国的几种珍稀动物。
2.通过测量温度,知道国际上常用摄氏度作为温度的计量单位来表示物体的冷热程度,知道一般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
知道空气流动是形成风的原因。
3.通过观察、测量一天中的气温,知道气候和天气的概念不同。
4.通过结合生活经验知识,知道水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知道水的冰点和沸点,知道水在任何温度下都可以蒸发。
5.通过不同的探究方式,知道可以用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方向和距离来描述运动物体在某一个时刻的位置。
6.通过结合生活经验观察知道科学广泛应用于生活,技术产品与人类生活密切相关。
(二)科学探究1.通过观察动物图片、视频、查阅资料等学习活动,能找到同一类别不同小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能根据这一特征进行简单归类,根据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推想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
2.通过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探究等学习活动,知道液体温度计的制作原理是利用了液体的热胀冷缩;通过观察现象、大胆猜想、实验验证等一系列探究活动,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都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设计模拟实验知道大自然风的成因,通过资料搜集、相关图片、视频资料知道风对人类生活的两面性。
3.通过对一天中气温的测量和观察,知道一天中气温的变化规律。
通过利用气温、风向、风力等可测量的量来正确描述天气。
4.通过实验探究、观察水在蒸发和沸腾时的温度变化,知道蒸发和沸腾的异同点;通过凝结现象的探究知道生活中常见的凝结现象;通过实验探究,知道水的三态之间的变化规律。
5.通过对物体距离和时间的测量,采用多种方法对于运动物体的位置的描述等探究手段,知道测量距离和时间的常用方法和用速度的大小来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6.通过观察生活中常见的刹车、面团发酵及各种建筑技术产品、搜集相关资料、小组交流汇报、观看视频等方法,知道使用工具、开发技术产品可以使生活更加便利和快捷。
(三)科学态度1.通过搜集有关动物的资料,能正确对待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的关系,爱护全球的珍稀动物,自觉主动保护身边的动物,为了动物更好的生存来保护环境。
2.通过设计探究实验探究物体的热胀冷缩性质,培养主动与人合作,积极参与交流和讨论、严谨认真的科学探究态度。
3.通过观测气温的变化,知道科学探究要以事实为依据,不从众,不轻易相信权威和课本,能用生活中观测的数据来调整自己的观点。
4.通过探究水的蒸发、沸腾、凝结以及三态之间的变化,能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表现出对蒸发和沸腾等现象发生的条件、过程和原因等方面的探究兴趣。
5.通过开展活动,测量和描述物体的位置和速度,在活动过程中能接纳他人的观点,完善自己的探究,分工合作,进行多人合作的探究学习。
6.通过了解生活中常见的刹车技术、廊桥等技术产品,对于面团的发酵、廊桥的搭建等探究活动能分享彼此的想法,贡献自己的力量。
(四)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1.能根据所学动物的共同特征对生活中所见到的动物进行简单分类,探究过程中尊重生命,保护身边的动物,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2.通过对于天气和气候单元的学习,了解人类的生活和生产可能造成对全球气候的破坏力,具有参与环境保护活动的意识,愿意采取行动保护环境,节约资源。
3.了解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影响。
了解人类的好奇和社会的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影响着社会发展。
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
4.通过对于刹车、面粉发酵及其他技术产品的了解,意识到人类的需求是影响科学技术发展的关键因素。
三、课程内容四、课程实施(一)课程资源1.青岛版四年级上册科学教材2.四年级上册科学学生活动手册3.四年级上册科学体验与探究4.教具、学具:实验器材、生活中的材料5.其他(科学实验室、校内外资源、网络媒体资源等)(二)学习活动1.通过分享《学期课程纲要》,认识《学期课程纲要》在科学学习中的作用,学习中尝试对照《学期课程纲要》进行自我评价,逐步学会规划自己的学习。
2.开展探究式学习探究式学习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
这种符合儿童天性的学习方式可以激发儿童学习科学的兴趣,有利于科学概念的理解,也是培养小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科学思维能力、科学精神的有效学习方式。
科学探究是科学学习的中心环节,要树立开放的教学观念,让探究成为科学学习的主要方式。
科学探究包括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订与实施研究方案、收集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表达交流、反思评价等要素。
每个要素都会涉及多个科学思维方法,悉心地引导学生的科学学习活动,让学生“动手”与“动脑”相结合,真刀真枪地搞科学,只有让学生有机会充分练习这些思维方法,科学思维才能逐渐形成。
3.注重多种形式的学习方式有机结合不要把探究式学习作为唯一的科学学习方式。
科学素养包括多个维度,不同的素养要通过不同的学习活动加以培养,科学教师应尽可能掌握多种科学教学方法和策略。
要多采用能激发学生兴趣、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以及能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的教学方法和教学策略,使学生愿意主动学习。
戏剧表演、科学游戏、模型制作、现场考察、科学辩论会等,都是科学学习的有效方式。
例如:《天气和气候》主要是通过学生亲历测量一天的气温,发现一天中气温的变化来进一步掌握气温的变化规律的。
4.课堂活动和课外活动相结合教室、实验室是科学学习的重要场所,但教室、实验室外还有更广阔的科学学习天地。
校园、家庭、社区、公园、田野、科学博物馆……到处都有科学学习资源,到处都可以作为科学学习的场所。
不要把学生束缚在教室、实验室这些狭小的空间里,不要把上下课铃声当作教学的起点和终点。
在更广阔的时间和空间里学习科学,需要教师的精心策划。
要让课堂内所学的内容有活化、整合、运用的机会,要让科学经验与科学概念建立有机联系,科学作业的设计应承担这些任务。
例如:《动物王国》一单元,通过观察各种小动物,知道描述某一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并发现动物各个身体部位的功能,但类似“养几条小鱼,继续观察鳍对鱼运动的作用”这样的长期观察任务可将探究延伸到课后进行,观察研究此类信息,还有调查当地的珍稀动物也需要课下运用课堂所学知识来完成。
五、课程评价(一)评价任务1.通过观察不同动物图片,找到同一类别不同小动物之间的共同特征,能根据这一特征进行简单归类,根据珍稀动物灭绝的原因推想保护珍稀动物的措施。
2.通过认识温度计,知道温度计的结构与作用,掌握液体温度计的使用方法,知道使用工具可以更加精确;通过用简单的器材做探究液体、气体、固体热胀冷缩的观察实验,知道一般情况下物体具有热胀冷缩的性质;通过制作“模拟热气球”,观察热气球上升实验,知道热空气比同体积的冷空气轻,会上升;通过设计、探究“风的成因模拟实验”,知道自然界的风是由于冷热温度造成的空气流动形成的,并通过搜集、交流相关资料,用辩证的观点认识自然界的风对人类生活的两面性。
3.通过使用气温计测量气温,能描述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归纳总结出一天中气温变化的大致规律;通过用自制的风向标和小风旗测量风向和风速,并使用适当的方法纪录观察结果,知道风可以通过自然界中事物的变化来感知,可以用风向和风速来描述;通过制作一个简易的雨量器,利用雨量器测量降水量,知道测量降水量的仪器是雨量器,利用降水量等可测量的量来描述天气;通过观察和测量,描述一天的天气;能通过对比,了解天气与气候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