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地理教案初中地理教案篇1教学目标1.了解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及其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2.了解洋流的类型及其成因,大洋表层环流的分布规律以及洋流的地理环境的影响。
教学建议关于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教学建议在教学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读《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以太平洋和大西洋洋流为例,对比两大洋洋流的分布,找出分布的规律。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读《世界洋流模式》,归纳出世界大洋中低纬度和中高纬度环流分布规律。
关于海水运动形式的教学建议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让学生根据对海洋的了解说明海水运动形式。
然后,教师归纳出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波浪、潮汐和洋流。
在讲解波浪和潮汐运动时,可从能量来源、形成过程、产生的影响和驱利避害的措施几方面进行讲述。
关于洋流的形成的教学建议教材的这部分内容,主要讲的是洋流按形成原因分类,既风海流、密度流和补偿流。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首先介绍风海流的形成,这是一个重点内容,然后介绍密度流和补偿流。
在教学中,要讲清三类洋流的概念、成因,补偿流的分类等。
在洋流形成原因的分析中,要联系行星风系、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海陆分布、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影响因素。
关于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建议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沿岸气候、海洋生物分布和渔业生产、海洋航运、海水净化等方面。
关于洋流对流经海区的沿岸气候的影响,可以澳大利亚大陆东西两岸的气候类型进行对比,说明寒暖流对气候的影响;关于洋流对海洋生物及渔业资源的影响,可从寒暖流的交汇和补偿流的上升说明;关于洋流对海洋航运的影响,可以北印度洋的季风洋流为例,说明在冬夏不同季节,洋流的流向的变化对海洋航运的影响。
最后,联系海洋污染物的扩散和加速自净,说明洋流的作用。
教学设计方案〖引入新课〗1.提问:在同学们中可能有不少人去过海滨,你知道海水运动有哪些形式吗?2.归纳:海水运动有多种表现形式,主要是波浪、潮汐和洋流三种。
〖海水运动形式的教学〗1.读:课本《波浪》景观2.讲解:海水的波浪运动,就能量来源和产生原因来说,有其能量来自风能形成的风浪,有其能量来自地震和火山爆发释放出的地球内能或热带风暴引发的海啸,也有其能量来自天体引力使海水涨落形成的潮汐波。
然而,最常见的一种波浪是风浪。
在风力作用下,海面波状起伏,随着风速越大,波浪的规模越大,破坏力也越大,对沿海建筑、航运、渔业、海洋石油生产等有不利的影响。
遇有巨大的风浪袭击时,应采取加固海堤、封航、休渔、抛锚等措施。
3.读:课本《大潮和小潮》、《钱塘潮与杭州湾地形》示意4.演示:录像《钱塘潮》5.讲解:潮汐的概念,大潮和小潮的形成与月相变化的关系,著名的钱塘潮的形成与杭州湾地形的关系,以及潮汐对航海和海岸工程建设的影响。
6.读:课本《墨西哥湾暖流》示意7.讲解:以墨西哥湾暖流为例,说明洋流的概念;从墨西哥湾暖流的规模上引出洋流的形成。
8.板书:海水运动形式:1、波浪:风浪、海啸、风暴潮、潮汐波等2、潮汐:大潮(朔望月)小潮(上下弦月)3、洋流:海水常年大规模定向流动〖洋流的形成的教学〗1.复习:地球上的气压带和风带分布。
2.讲解:风海流是在盛行风的作用下形成的规模很大的洋流,如在信风带形成了赤道洋流,在西风带形成西风漂流等。
在风海流形成过程中,还受到了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的影响。
3.读:课本《直布罗陀海峡两侧海水盐度剖面及海水流向》示意4.讲解:密度流是各个海域的海水因温度、盐度的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在相同水深处出现液体压强差异,引起海水的定向运动。
例如,地中海的盐度高于大西洋,在水深500米处,地中海的海水经直布罗陀海峡流向大西洋,而大西洋表层海水则流向地中海,补偿地中海海水的缺失。
5.板:《南美大陆西岸的秘鲁寒流及秘鲁渔场的形成》示意6.讲解:补偿流的形成、分类,秘鲁渔场的形成。
7.板书:洋流的形成:⑴风海流:主要受盛行风和地转偏向力作用形成。
⑵密度流:海水温度、盐度不同导致密度不同形成。
〖表层洋流的分布的教学〗1.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2.提问:对比太平洋和大西洋中、低纬度的洋流分布,从洋流的流向和性质等方面找出共同点。
3.读:《世界洋流模式》4.讲解:世界海洋表层洋流分布规律。
5.读:课本《世界表层洋流的分布》6.提问: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流向;形成该海域洋流流向随季节变化的原因是什么?7.讲解:北印度洋冬、夏季洋流的形成。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的教学〗1.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2.提问: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的气候类型有什么不同,是什么原因造成的?3.讲解:澳大利亚大陆东岸为湿润的气候类型,西岸为干旱的气候类型。
这是因为澳大利亚大陆东部沿海有东澳大利亚暖流流经,西部沿海有西澳大利亚寒流流过。
暖流对沿岸地区气候起增温、增湿的作用,寒流则对沿岸气候起降温、减湿的作用。
寒暖流对澳大利亚大陆东、西岸气候的形成以及气候的差异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4.读:课本P51《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5.提问:找出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并说出寒暖流的名称。
6.讲解:寒暖流交汇的海区,形成世界著名的大渔场。
另外,洋流还对航海和海洋污染物的扩散产生影响。
7.板书: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气候:暖流增温、增湿,寒流降温、减湿渔业:寒暖流交汇区形成大渔场航运:顺风顺水快,逆风逆水慢污染:范围扩大,净化加快探究活动探究活动:观测海水运动1.观测风浪运动: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风浪运动。
可利用风速仪测出观测时的风速,也可收听当地气象台站的气象预报,将风力大小的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
同时,将目测的浪高数据以及发生的时间记录下来。
分析风力和浪高数据,找出海洋风浪运动的规律,为沿海的捕渔业和航海业提供服务。
2.观察潮汐现象:在沿海地区的学校,可组织学生观测海洋的潮汐现象。
观测内容为每天海水的涨落时间、次数、潮差,结合月相变化观察大潮和小潮的出现。
>初中地理教案篇2对于刚刚从小学走上初中的学生来讲,上好初中地理第一课对学生的来讲就更为重要。
是为学生从小学阶段向中学阶段转换而设置的衔接课。
通过给学生讲解有趣的地理现象和人地关系方面的地理趣味知识,以增强学生对地理学科的重新认识,提高学生上好地理课的自觉性,使学生逐步养成热爱地理科学、钻研地理科学的良好风气。
以疑激趣教学片段一:(同步展示图片)——教师问:西亚的沙特阿拉伯,人们把旅店的床位安排在屋顶上,大家说为什么呀?学生1:他们那地方很穷,修不起房子。
学生2:不对,沙特阿拉伯很富裕,石油资源非常丰富,所以不可能是因为穷。
学生3;老师,是不是因为那地方环境优美,住在屋顶可以尽情地欣赏周围的风光,站的高,看的远。
学生4:不对,那晚上就不怕冷?也不怕下雨?老师:同学们,要想搞清楚原因,就的好好学习地理,学好了你的知识自然就丰富起来了,你就能解释了这些奇怪的现象。
学生们:老师,我们现在就很想知道沙特阿拉伯为什么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老师:好吧,请同学们看地图,沙特阿拉伯位于热带、-带地区,终年气温很高;气候干旱,很少下雨,可谓“滴水贵如油”,人们把床位安排在屋顶上,没有被雨淋湿的后顾之忧,这是与当地气候条件相适应的一种特殊的人文景观。
学生们:啊?原来如此呀!教学片段二:——老师问:来自非洲东部高原地区的运动员经常能取得好成绩的原因是什么?学生1;他们没有鞋子穿,已经练出了赤脚走路,所以跑起来快。
学生2:不对,没有鞋子穿与跑的快没有关系。
学生3:可能是因为他们经常追赶野兽练出来的。
学生4:是不是因为他们经常没有水喝,锻炼出了忍饥挨饿的本领,在跑步中不觉得渴、饿。
老师:大家思维很活跃,老师感到很是欣慰,不过,你们说的还是没有科学的依据,要想弄清楚原因,大家就的学好地理。
现在我就给大家讲为什么。
请看图,非洲东部是高原地区,高原地区由于地势高,大气中含氧量相对较低,长期生活在高原地区的人,适应了缺氧的环境,中长跑运动员需要有较强的有氧耐力和无氧耐力,而来自高原地区的人,无氧耐力具有优势,比较适合中长跑运动,这也是来自东非高原的运动员取得好成绩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师:通过探究一些问题,同学们,你们说,学习地理这门课好不好呀?有趣没趣呀?学生:好,很有趣。
评析:教师提出了一些的问题抓住学生好奇的心理特点,以疑激趣使学生形成对地理的好奇心和兴趣,激发探究地理问题的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和审美情趣。
同时,老师让学生先七嘴八舌地发言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以谈话、聊天的形式来和学生对话,体现了师生关系民主、融洽。
也很符合《地理新课程标准》中学习“学习生活中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引导学生明白学习地理的方法教学片段:教师问:同学们,既然地理课能让我们内知道很多道理,那么如何才能学好地理课呢?学生1:做好课前预习学生2:及时做作业和复习学生3:上课认真听讲,不说小话、不做与课堂无关的事情。
学生4:要有坚持不懈的’毅力,不能三天打鱼,两日晒网。
教师;如果你想了解一些地方或者了解一些地理现象,你还的必须首先知道它们在地球的什么地方,然后才能进一步去分析产生一些现象的原因,对不对呀?学生们:对学生5:老师,像我国南方为什么就热,北方为什么就冷,这要看地图才能分析出来。
学生6:为什么俄罗斯的东部地区人烟稀少,这也的看地图就能分析出来。
学生7:如果不看地图,我们就不知道西藏在什么地方,美国在什么地方。
教师:同学们分析的很对,学习地理离开了地图,就等与空中楼阁,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教师:要想学好地理的确需要大家做好课前语系、课后复习、上课认真听讲,你们说的这些道理是学习每一门课程所要求的做到的地理学科除了要求做到以上几方面以外,我们还得重视学会读图,提高读图、识图能力。
评析:长期以来,所有的课程的学习都好似教师讲,学生听,满堂灌,一言堂,根本没有学生发言的权利,以上对话就彻底打破了传统的学习方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课堂充满了民主的气氛,从对话中也能感到学生的认识问题的能力还是很强的,那种把学生看成什么也不知道的陈旧的观念在这里荡然无存。
案例反思:本课以“聊天”、“谈话”的方式,与学生共同研讨地理与生活的关系,尽量从学生的经验出发,遵循从感性认识开始,然后再上升到理性认识。
尽量利用创设学生熟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积极思维、积极发言,学习有兴趣。
坚持了“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教师讲述为辅,学生的思维在前马脚市的点拨在、评价在后”的原则,使学生树立起了自主学习的意识。
初中地理教案篇3本课时学习目标或学习任务1、运用地图说出我国的地理位置及其特点;2、了解我国领土范围,记住我国的面积;3、在地图上指出我国的邻国和濒临的海洋,说明我国既是陆地大国,也是海洋大国;4、通过在图上量算我国东西两端的经度差、时区差,南北两端的纬度差,培养学生读图、析图的能力;5、通过多我国辽阔的国土、优越的地理位置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保卫祖国、建设祖国的爱国主义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