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

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原因分析及对策措施一、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目前存在问题晋城市自1985年建市以来,十分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做出了《关于加快第三产业的决定》之后,在大力发展第一、第二产业的同时,根据新建城市的实际情况,从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增强城市辐射能力、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入手,注重优先发展对国民经济具有全局性、先导性影响的交通运输和邮电通讯事业,积极发展与人民生活密切相关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物供仓储业,特别是近几年在努力巩固提高传统第三产业的同时,注重培育、引导和发展中介服务业、信息服务业、社区服务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呈现出传统第三产业迅猛发展,新兴第三产业势头高涨的喜人局面。

2015年,全市第三产业增加值已达129..44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由建市初的14.85%上升到31.1%,增长了2.09倍。

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占全社会就业人数的比重由1985年的21.97%上升到32.37%,总人数由17.5万人上升到38.44万人。

一产、二产较上年分别下降1.26、0.39个百分点,三产从业人员比重较上年增加8.77个百分点。

晋城市的第三产业虽然得到了较快的发展,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是与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的要求相比,与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速度,与兄弟城市及发达的沿海地区相比,与提高生产力水平和促进第一、二产业快速发展的要求相比,无论从总量上还是内部结构上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远远不能适应建立市场经济体系的要求。

对照比较,分析晋城市第三产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特点。

1.第三产业发展势头高涨,但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仍然偏低。

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上升到31.1%,比全省34.3%的平均水平低3.2个百分点,比全国39.1%平均水平更低了8个百分点;同期第一产业比重由21.36%下降到4.84%;第二产业比重与原来的63.78%基本持平,仍达64.1%,由建市初的“二、一、三”进入了“二、三、一”发展阶段。

世界产业经济的发展史表明,产业结构发展是一个从低级向高级递进的过程。

产业结构升级和演进是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

比例失调的产业结构,将使经济效益长期处于低水平状态,从而使经济发展失去扩张的基础。

产业结构变动的一般规律是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增加值的主要构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转化。

九十年代初,全球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平均约60%,其中34个低收入国家平均为31%,48个中等收入国家为50%,22个发达国家平均约65%。

目前,全球服务业占GDP的比重为60%以上,发达国家达到70%以上,发展中国家达到43%。

虽然城区2015年第三产业在生产总值比重已经达到58.6%,略高于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但市本级的GDP也包含在城区的经济总量中,尚不及全市的20%,且有着市区得天独厚的优势。

因此,就全市来讲,第三产业在经济构成中的比重还偏低。

2.批发零售业、餐饮业发展迅速,但规模效益不高,新兴经营方式尚待开拓。

建市以来,我市批发零售和住宿餐饮业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一是社会批发零售贸易业、住宿餐饮业营业总额和社会商业点迅速增长,2015年批发零售贸易业和住宿餐饮业分别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0.23和18.18亿元,占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93.86%。

二是消费占全市生产总值比重提高。

在国家连续多年鼓励消费政策的引导下,2015年我市消费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热潮,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GDP的比重达到27.7%,比上年提高3.7个百分点。

批发零售贸易和住宿餐饮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的比重也由上年的19.9%提高到22.1%。

与此同时,消费增长率与投资增长率之间的差距也呈现缩小态势,由上年的消费低于投资16.6个百分点缩小为9个百分点。

三是所有制结构呈现多元化,形成了国营、集体、私营、个体、联营、股份制等经济点并存发展的局面,极大地搞活了商品流通和销售。

2015年限额以下企业及个体户实现零售额67.50亿元,同比增长35.32%,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达58.44%,比2015年占比提高了7.78个百分点。

四是经营形式多样化,经营规模、档次也有了进一步提高。

超级市场经营、连锁经营等经营方式有了良好的发展势头。

经过多年的经济结构调整和消费政策引导,我市消费低迷状态得到明显改善,经济增长从生产领域向消费领域的转变有了实质的突破。

但是从总体上看,我市流通市场仍处于低级发展阶段,存在着规模小、经营分散等问题,缺乏实力强大的企业集团、综合商社、连锁商厦和物流配送中心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

此外,商业投资结构不尽合理,供求总量的矛盾和供求结构的矛盾愈显突出,不仅影响了市场有效供给,也不同程度制约了我市经济可持续发展。

比如,具有一定消费能力的消费群体出市到郑州购物消费,就充分说明了我市的消费结构和消费档次还需要进一步提高。

3.交通运输业和邮电通讯发展势头强劲,但总量偏小,经营管理效率不高。

2015年,全市公路线路里程7335公里,其中高速公路128公里。

公路密度达到77.3公里/百平方公里。

太原-焦作、侯马-月铁路穿越市境,晋城-焦作、晋城-阳城、晋城-长治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晋城-济源、晋城-侯马高速公路正在建设,“十”字型高速公路交通络基本形成。

全市交通邮电行业稳步发展,民用车辆及通讯设备稳步增加,城市公交和公路运输市场运行稳定,邮政电信业务快速增长,为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较好地发挥了“先行官”的保障作用。

一是民用车辆及通讯设备稳步增加,私人车辆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到2015年底,我市民用车辆拥有量为25.98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23万辆,同比增长4.97%。

其中,汽车拥有量为12.59万辆,比上年末增加1.49万辆,同比增长13.44%。

私人汽车9.23万辆,占汽车总量的73.28%,比上年末增加1.2万辆,同比增长14.87%,在私人汽车拥有量中,小轿车保持了较快的发展态势,拥有量达到3.36万辆,比上年增长34.2%。

全市运营的公共汽车达374辆,其中市区为251辆,为建市初的9.65倍;运营的出租汽车为1961辆,其中市区有1453辆。

二是公路运输市场和城市公交稳步发展。

2015年,公路运输市场平稳运行。

公路客运量完成6270万人,同比增长4.2%;旅客周转量完成226100万人公里,同比增长3.1%;货运量完成7930.07万吨,同比增长0.09%;货物周转量完成327914.98万吨公里,同比增长3.62%。

全年城市公交客运总量达3954万人次,其中市区达3000万人次。

出租汽车客运总量达2565万人次,其中市区达2115万人次。

三是邮政电信市场继续保持较快增长。

2015年全市邮电业务总量达24.26亿元,同比增长20.4%。

其中邮政业务总量达1.49亿元,同比增长19.52%;电信业务总量达23.13亿元,同比增长22.38%。

新增局用交换机0.12万门,总容量达到35.09万门。

固定电话用户年末达到51.43万户。

其中,城市电话用户23.93万户,农村电话用户27.5万户。

移动电话用户年末达到92.07万户。

年末全市每百人电话拥有数达64.67部。

全市因特用户数达98382户。

其中,宽带接入用户达到97865户,增长33.42%。

五大电信公司中,移动、联通和电信公司的业务总量分别增长21%、10%、12%,通和铁通公司的业务总量变化不大。

四是家庭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家庭信息化不仅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改变着社会的生产方式、经济运行方式和管理方式。

随着信息技术和互联的发展及普及,城市居民家庭拥有计算机、移动电话等各类新型信息产品的数量有较大幅度提高,据调查资料显示:2015年,晋城市每百户城市居民家庭拥有彩色电视机110台、接入有线电视络的电视机110台、家用电脑55台、接入互联的计算机55台、移动电话140部、固定电话94部。

除彩色电视机、接入有线电视络的电视机、固定电话数量基本饱和外,家用电脑、接入互联的计算机、移动电话数量分别比上年增长27.91%、27.91%、13.82%。

2015年,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增加值达13.25亿元,占第三产业比重达28.52%,从业人员8.59万人,占第三产业从业人员27.87%。

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总量仍偏小,经营管理效率不高,混合交通严重。

在现有公路中,高等级公路比例小。

电话普及率农村尚不高,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电话普及率达80%的水平。

经营管理上各自为政,自成体系,难以发挥整体效益,也不便于规模管理。

4.金融保险业发展强劲,但经营管理不规范,效率不高。

经过建市30多年的发展,成了以中央银行为核心,以国家专业银行、城乡信用社、保险机构为主体的金融保险体系。

就业人员总数达7951,占第三产业人员总数的2.25%。

证券市场在我市也崭露头角,全市共有证券营业部3家,从业人员44人。

年末开户数40220户,累计存入资金77796万元,比上年末增长3.65%,全年营业收入4180万元,营业支出1557万元,实现利润1377万元。

但金融业总体规模不大,金融管理和营运手段与经济的快速发展不相适应,抗拒金融风险的能力还较脆弱,金融机构行政式布局与提高效率的总要求不相适应,忽略了地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使得银行机构重叠虚设现象严重,无序竞争现象时有发生。

.旅游、科、教、文、卫和咨询、计算机服务以及综合技术第三产业蓬勃发展,但整体素质有待提高,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尚不明显。

随着我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空闲时间的增多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新兴的第三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大力发展旅游业成为各级政府的共识,旅游业已形成拥有一定产业规模和行、游、吃、购初步配套的新兴产业体系。

现有旅游涉外五星级饭店1家,四星级饭店5家,三星级饭店6家,二星级8家,有国内旅行社36家,全市能正常接待游客的旅游景点有18个,皇城相府努力创建5A级景区,王莽岭被国家旅游局评定为4A级景区,珏景区、里泉景区、青寺景区努力朝4A、3A级景区奋进。

2015年,旅游业快速发展。

全年全市接待入境旅游者31522人次,比上年增长45.4%,接待国内旅游者706.2万人次,增长8.3%。

实现旅游总收入47.6亿元,增长39.7%,其中,旅游外汇收入792.4万美元,增长40.0%;国内旅游收入46.8亿元,增长44.8%。

科教文卫事业也有了长足的进步。

用于科技文卫事业费的财政支出逐年递增,2015年一般预算支出,科学技术支出同比增长59.3%,教育支出增长28.9%,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增长30.0%,医疗卫生支出增长39%。

咨询、计算机服务、信息以及综合技术第三产业也呈现良好发展势头。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