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

九年级下学期第一次调研测试语文试题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字词书写1 . 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词语。

⑴ 母亲xìn fú(____________________)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⑵ 父亲明明高兴,却露出些ɡān ɡà(_________________)的笑容。

⑶ 说得真痛快,动人心,鼓壮志,qì chōnɡ dǒu niú(_____________),声震天地!⑷ 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yǎo wén jiáo zì(_____________),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2 . 根据语境,给下面一段话中加点的字注音。

鸟儿将窠(______)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______)着。

二、现代文阅读阅读材料后答题某杂志调查表明,中国父母对子女讲得最多的三句话是:听话,好好学习,没出息。

这三句话完全可以涵盖中国的父母们望子成龙的急切心理,是中国式的家庭教育内容。

父母的这种期待自然是无可厚非的,但这三句话不断重复达到的教育效果却是极其片面的,是停留在一个落后于时代精神的低层面上的。

3 . 读完以上材料,相信你深有感触。

请你就三句话中的某一句话在教育中的负面影响谈谈认识。

4 . 你的家庭教育内容或许与以上材料所述类似,或许根本不同。

能简单介绍你们家庭的教育特点吗?请用“……既……又……而且……”的句式表达。

5 . 教育是一个热门的社会话题。

在三年初中学习生活即将结束时,请你从教育的角度给班主任写下你的惜别赠言。

阅读名著选段,完成下列小题。

(匡超人)次日清早起来,拿银子到集上买了几口猪,养在圈里,又买了斗把豆子。

先把猪肩出一个来杀了,烫洗干净,分肌劈理的卖了一早晨。

又把豆子磨了一厢豆腐,也都卖了,钱拿来放在太公床底下。

就在太公跟前坐着,见太公烦闷,便搜出些西湖上的景致,以及卖的各样的吃食东西,又听得各处的笑话,曲曲折折细说与太公听,太公听了也笑。

太公过了会,向他道:“我要出恭,快喊你娘进来。

”母亲忙走进来,正要替太公垫布。

匡超人道:“爹要出恭,不要这样出了。

像这布垫在被窝里,出的也不自在,况每日要洗这布,娘也怕熏的慌,不要熏伤了胃气。

”太公道:“我站的起来出恭倒好了,这也是没奈何!”匡超人道:“不要站起来,我有道理。

”连忙走到厨下,端了一个瓦盆,盛上一瓦盆的灰,拿进去放在床面前,就端了一条板凳,放在瓦盆外边,自己扒上床,把太公扶了横过来,两只脚放在板凳上,屁股紧对着瓦盆的灰。

他自己钻在中间,双膝跪下,把太公两条腿捧着肩上,让太公睡的安安稳稳,自在出过恭;把太公两腿扶上床,仍旧直过来。

又出得畅快,被窝里又没有臭气。

他把板凳端开,瓦盆拿出去倒了,依旧进来坐着。

到晚,又扶太公坐起来吃了晚饭。

坐一会,服侍太公睡下,盖好了被。

他便把省里带来的一个大铁灯盏装满了油,坐在太公旁边,拿出文章来念。

太公睡不着,夜里要吐痰、吃茶,一直到四更鼓,他就读到四更鼓。

大公叫一声,就在跟前。

……只见一个白胡老者,背剪着手来看,看了半日,在傍边说道:“唩!老兄这一盘输了! ”匡超人抬头一看,认得便是本村大柳庄保正潘老爹,因立起身来叫了他一声,作了个揖。

潘保正道:“我道是谁,方才几乎不认得了,你是匡太公家匡二相公。

你从前年出门,是几时回来了的?你老爹病在家里?”匡超人道:“不瞒老爹说,我来家已是有半年了。

因为无事,不敢来上门上户惊动老爹。

我家父病在床上,近来也略觉好些。

多谢老爹记念,请老爹到舍下奉茶。

”潘保正道:“不消取扰。

”因走近前,替他把帽子升一升,又拿他的手来细细看了,说道:“二相公,不是我奉承你。

我自小学得些麻衣神相法,你这骨格是个贵相,将来只到二十七八岁,就交上好的运气,妻、财、子、禄都是有的。

现今印堂颜色有些发黄,不日就有个贵人星照命。

”又把耳朵边掯着看看,道:“却也还有个虚惊,不大碍事。

此后运气一年好似一年哩! ”匡超人道:“老爹,我做这小生意,只望着不折了本,每日寻得几个钱养活父母,便谢天地菩萨了。

那里想甚么富贵轮到我身上? ”潘保正摇手道:“不相干,这样事,那里是你做的? ”说罢,各自散了。

6 . 《儒林外史》是我国文学史上一部杰出的长篇____小说。

它的作者是______,他是______代小说家。

7 . 本段文字记叙了匡超人一天的生活内容,试简要概括。

8 . 作者写匡超人帮助父亲出恭时,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请你结合作品,说一说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现代文阅读。

沙漠奇遇[俄] 伊·罗索霍瓦茨基⑴起伏的地平线上残留着一抹血红,夕阳西沉,绽射出几束长长的余晖,和大地告别。

⑵考古学家米哈伊尔·葛利戈里耶维奇站在巨大无比的两座雕像脚边,他环顾四周的沙丘,隐隐地感到:这儿有什么东西发生了变化。

究竟是什么呢?他却无法确定。

惶恐不安的感觉占据了他的心头。

米哈伊尔端详着巍巍耸峙的雕像,竭力回忆5年前的情景。

⑶当时米哈伊尔参加了沙漠考察队,但他和另外两名考察队员在沙漠中迷了路。

就在这时候,他们偶然在沙丘之间发现了这两座雕像。

米哈伊尔清楚地记得,那两座雕像的脸是用粗线条雕刻出来的,看上去是一男一女。

他们几乎分辨不出五官,只一对轮廓分明的眼睛在整个脸上显得异常突出,极不协调,菱形的瞳仁、虹膜上的青筋,以及直愣愣的梳状睫毛十分醒目。

⑷雕像的身材很不匀称:躯干和胳膊很长,两条腿却又短又细。

考察队员们争论不休,却终究不能确定这两座雕像属于哪一种文化、哪一个时代。

⑸米哈伊尔呼吸急促,呆若木鸡,无法把视线从这对眼睛上移开。

他梦游似地向雕像走去,突然,他“哎呀”一声惊叫起来,裤兜里,黄铜烟盒滚烫滚烫的,仿佛在火上烤过一样。

⑹几天之后,一架飞机发现了迷路的考察队。

他们回到了家乡,同行的费多罗夫,从女人雕像的脚上敲下了一小块标本,打算带回实验室进行研究。

不久,伟大的卫国战争爆发了,米哈伊尔上了前线。

费多罗夫也在一次实验室爆炸事故中罹难。

爆炸正是在他研究那块雕像物质时发生的。

据他的实验助手说,那东西犹如一种活性极强的酶,能加速一些反应,延缓另一些反应。

正由于这个原因,引起易燃物质猝然起火、爆炸。

⑺战争结束后,米哈伊尔重回了那个沙漠,现在他正站在雕像面前。

⑻落日尚未全部从地平线上隐去。

天地尽头,沙砾似乎正在熔化,形成一条奔腾的火龙。

一阵风吹过,沙子簌簌作响。

⑼只有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站在那里,仿佛比这沙漠更缺乏生气。

整整五年,它们就这样一动不动地矗立着,狂风泄怒于这些高大的障碍,从四面八方侵蚀它们。

时光像沙子一样从它们身边流逝,带走人间的欢乐和痛苦。

他取出一张照片,那是五年前他在雕像前的留影。

这是怎么回事啊?这不可能!不可能!⑽照片上,那座女雕像笔直地站着,两手下垂;而眼前,她已改变了姿势:两膝微屈,一只手伸向脚边,伸向被敲掉一块的那个地方。

而那座男雕像则向前跨了一步,朝那女雕像侧过半边身子,仿佛在庇护她,右手伸向前方,握着一件武器一样的东西。

这一切意味着什么呢?⑾所学过的知识在他记忆的屏幕上一一闪过。

新陈代谢和生命持续的时间并不固定,它们因物种而异,差异幅度极大。

例如葶苈属植物的全部生长过程在五六周内即可结束,但红杉属植物却能生长几千年。

⑿一个中心思想已经越来越清晰,越来越明确……⒀两座雕像仍旧纹丝不动地矗立在那儿,但米哈伊尔已经领悟到这种静止不动只是一种假象,这根本就不是什么雕像,而是来自其他行星,来自另一个世界的生物,他们由另一种材料构成,他们有自己的时间。

我们这儿的一百年,对于他们来说,只不过是一瞬间。

显然,他们那儿非生物界的运动过程,也是按照另外一种节律,一种较慢的节律进行的。

这个女人感到脚上疼痛,并开始对此作出反应,这竟用了五年时间;那个男人则用了五年时间才向前跨了一步。

在这五年时间里,米哈伊尔经历了漫长的生活历程,他结识了一些朋友,也失去了一些同志,他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并在战火中体验到了爱和恨。

⒁米哈伊尔的脑海里一下子涌现出许多问题……⒂“瞬间”这个概念是非常相对的。

人生的一秒钟并不是钟表的“滴答”一声这么简单,而是指人在这一秒钟内所做的事情。

这一秒钟可以是无所作为,也可以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一秒钟之内,地球运行一定路程,风儿掠过一定距离,蚂蚁爬过一段小路。

人可以根本不介意一秒钟时间,也可以用一秒钟按动电钮,将火箭送入太空;可以无聊地打个呵欠,也可以发现一条新的自然规律。

每种生物都有自己的时间、自己的空间和自己的生命期限。

时间是自然界的万物之主,而人则是自己时间的主人。

⒃沙漠尽头火红的地平线正渐渐暗淡下去,一堵墙垣似的火烧云已隐没在沙丘后面,唯有一长束橘红色的余晖告诉人们,太阳是在这儿被不可抗拒的时间送走的。

——选自《沙漠奇遇》(有删改)科幻:想象创造价值也许每人在孩提时代都曾幻想着遨游太空,去另一颗星球发现文明,到外星人家中做客聊天……无论民族、时代、阶层,每个人都拥有做梦的权力、想象的自由,这正是科幻深受读者喜爱的原因所在。

近年,科幻电影迸发出炽烈的“科幻热”,形成前所未有的影响力,我们似乎该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科幻文学为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怎样的改变?它给人类的思维与智慧带来了哪些启迪?一、“梦想成真”的预言与忧思“现代科学幻想小说之父”儒勒·凡尔纳,在1869年发表的科幻小说《海底两万里》中构想了一只名为“鹦鹉螺号”的潜水艇。

但人类社会中潜水艇成为现实,却是在几十年以后。

1886年,英国才建造出第一艘使用蓄电池动力的潜水艇;1954年,美国才建造出第一艘核动力潜水艇,值得一提的是,这两艘潜艇也都被命名为“鹦鹉螺号”。

“美梦成真”的故事不仅发生在潜水艇上。

凡尔纳笔下的直升机、留声机、太空旅行,威尔斯笔下的基因改造技术,克拉克笔下的同步通讯卫星……在今天都已成为现实,并且改变了世界。

“科幻”不是无风起浪,而是立足现实科技展开的想象。

科幻文学不仅能反映一个时期科学发展的状况,更能启迪科学家的思考,激发科学创新的灵感。

科幻不仅赋予人们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赋予人们科学的思维、科学的世界观,它通过对科学以及科技发展带来的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问题的想象构造,让人们理性地思考未来。

科幻作家在乐观地憧憬科技文明的同时,也在对科技泛滥带来的弊端进行反思。

在科幻小说《神经浪游者》中,网络独行侠凯斯奉命潜入跨国企业的信息中心窃取情报,在信息大战中帮助神秘力量主宰世界。

但他想得到的并不是世界,不是权力,而是希望超越肉体的束缚,逃避废墟般的现实世界。

还有许多科幻文学都不约而同地反映了科幻作家们的前瞻与忧思:人类在利用科技为自己造福的同时,是否也应该多一份理性与制衡?二、开启思想实验与创新之门美国哲学教授拉菲尔是一位科幻迷。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