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复习之行文思路分析
一、一模考题回顾:
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5苏锡常镇四市高三一模)
宿山寺
项斯
栗叶重重复翠微,黄昏溪上语人稀。
月明古寺客初到,风度闲门僧未归。
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
中宵能得几时睡,又被钟声催著衣。
(1)简述本诗的行文思路。
(5分)
以时间为顺序(黄昏——月明——中宵),首联写山寺所处的环境,颔联写初到山寺,颈联写夜宿山寺的所闻所见,尾联写诗人的感想。
(每点1分)
(2)分析“山果经霜多自落,水萤穿竹不停飞”一联的表达效果。
(4分)山果落地的声音,飞舞的萤火虫,反衬出山间夜晚的静寂;(1分)表现诗人彻夜不寐,孤独疲惫的情状;(1分)山果无人问津、自生自落,萤火虫没有目标、不停歇的飞舞,暗含诗人忧郁怨愤的人生感慨。
(2分)
二、高考真题引路:
9.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10分)(2011高考江苏卷)
春日忆李白
杜甫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注:庾开府、鲍参军:指庾信、鲍熙,均为南北朝时著名诗人。
渭北、江东:分别指当时杜甫所在的长安一带与李白所在的长江下游南岸地区。
论文:此处指论诗。
(2)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3分)
【知识讲解】“构思”是指写诗歌时,在下笔之前对诗的主旨、结构、材料、语言、方法等方面进行总体设计。
“脉络”是指诗中清楚的布局和条理。
也就是行文的思路:考虑先写什么,后写什么,使得诗歌呈现系统性,有中心有层次。
“构思脉络”应为偏正结构,即构思的脉络,就是指行文的思路。
回答重在脉络,但
也要兼顾“构思”的特点。
【解题分析】本诗可分三层,而且层次清晰。
第(1)题已经暗示你前四句为第一层,是对李白诗的高度评价;第(2)题也暗示你这两句诗是一层,是借写景表达对李白的思念;剩下的两句当然是一层,盼望与李白相见讨论诗歌。
我们要关注的是“构思”特点:首尾相应,以评诗起始,以盼望论诗作结,全诗立足“诗”来构思。
【参考答案】立足于诗、怀念李白:从赞美李白的诗歌开始,转为对李白的思念,最后渴望相见、切磋诗艺作结。
三、解题方法探究:
如何分析诗歌的构思脉络?
(一)、“构思脉络”就是行文思路或结构。
回答这类“构思脉络题”,就是要弄清楚各层次的内容,对各层次的层意进行概括,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表述时要说清先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即开头、中间和结尾分别写了什么内容。
(二)、知识积累:
1、掌握律诗的常见结构模式,把握诗歌结构的规律。
由此分析诗歌的行文思路。
①“四分法”,即“起”“承”“转”“合”四个层次。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②二分法。
即首联和颔联是第一层,颈联和尾联是第二层。
旅夜书怀杜甫
细草微风岸,危樯孤夜舟。
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
名岂文章著。
官应老病休。
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③三分法。
一般结构是:首联是第一层,颔联和颈联是第二层,尾联是第三层。
江村杜甫
清江一曲抱村流,长夏江村事事幽。
自来自去梁上燕,相亲相近水中鸥。
老妻画纸为棋局,稚子敲针作钓钩。
但有故人供禄米,微躯此外更何求。
2、绝句的常见结构:
①、一般结构:第一句起。
第二句承,第三句转,第四句合。
②、两句铺陈,两句议论或抒情或叙事。
③、前三句铺陈,第四句转,揭示中心。
四、实战演练:
1、基本题型:分析构思脉络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2苏北四市高三语文三模)
春思
贾至
草色青青柳色黄,桃花历乱李花香。
东风不为吹愁去,春日偏能惹恨长。
(1)请说说这首诗的构思脉络。
(4分)
先写景,后抒情:(2分)先选取草色、柳色、桃花、李花等典型春景表现春日之美,(1分)再用东风不消愁,春日惹恨长来点明春思。
(1分)
(先写春天的色彩;(1分)次写春天的繁花;(1分)接着写不解愁的春风;(1分)最后写春日惹恨,点明春思。
(1分))
方法小结:
2、变式一:分析诗歌的线索
例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1南通高三二模)
野望①
杜甫
西山白雪三城戍②,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注】①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②三城戍:当时因受吐蕃侵扰,曾在松、维、堡三城设戍。
这首诗以“野望”为题,请具体说明全诗是如何扣住“望”来写的。
(4分)
①首联由远及近描写所“望”之景;②中间两联因景生情,抒写“望”之感慨;
③尾联点明“望”之方式和地点,以及由“望”引发的忧虑。
评分建议:答对一点,得1分;答对两点,得2分;答对三点,得4分。
3、变式二:分析诗歌的写法
9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2013盐城二模)
落日怅望马戴
孤云与归鸟,千里片时间。
念我何留滞,辞家久未还。
微阳下乔木,远烧入秋山。
临水不敢照,恐惊平昔颜!
这首诗景情分写,作者是如何层层递进抒发自己的情感的?请作简要说明。
先“怅望”云去鸟飞之景,触动乡愁旅恨;再“怅望”夕阳余晖之景,加重乡愁,进而触发内心深处年华老去的感伤。
方法小结:
五、巩固练习
1、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南通市2012届高三第二次调研)
归朝欢•和苏坚伯固
苏轼
我梦扁舟浮震泽,雪浪摇空千顷白。
觉来满眼是庐山,倚天无数开青壁。
此生长接淅①,与君同是江南客。
梦中游、觉来清赏,同作飞梭掷。
明日西风还挂席②,唱我新词泪沾臆。
灵均去后楚山空,澧阳兰芷无颜色。
君才如梦得,武陵更在西南极。
《竹枝词》、莫徭③新唱,谁谓古今隔。
【注】①接淅:行色匆忙。
②挂席:挂起帆席,准备启程。
③莫徭:楚地瑶族地区,苏坚(字伯固,苏轼老友)即将任职地。
(1)概括这首词上片的行文思路。
(3分)
先写梦中泛舟震泽、波浪滔天的景象,再写眼前庐山倚天雄奇的景象,最后感慨人生到处奔波的境遇。
2、阅读下面这首词,然后回答问题。
(2013南通高三第一次调研)
感皇恩·出京门有感李俊民
忍泪出门来,杨花如雪。
惆怅天涯又离别。
碧云西畔,举目乱山重叠。
据鞍归去也,情凄切!
一日三秋,寸肠千结。
敢向青天问明月。
算应无恨,安用暂圆还缺?愿人长似,月圆时节。
请简要说明这首词上阕的行文思路。
(4分)
诗人先写离别时的情状(1分),接着写“忍泪”的原因(1分),再写前路的艰险(1分),最后写登程后的凄切心情(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