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王》说课稿各位尊敬的专家、老师,你们好!我今天说课的内容是课文《老王》。
我将从如下四个方面来进行说课:我对文本的解读、我的教学预设,我的教学呈现、我的感悟反思。
一、我对文本的解读《老王》的作者杨绛先生的散文严谨写实,浑然本色,亲切可感,充满了人格的感召力。
《老王》这篇文章就是这种特点的极好范本,杨绛用朴实的笔调为我们讲述了老王的身世遭遇,在与老王平淡的交往中,杨绛感受到老王的不幸和善良,老王病死后作者心生不安和愧怍。
这是一篇关注社会底层中人物生存状态的散文,叙事干净明晰,极具质朴之美。
将这篇文章解读透彻需要关注此文的文眼:“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如何理解这个愧怍呢?一直以来颇多争议。
结合作品的时代背景及此文中内容,这里的“愧怍”,我理解为是作者身为社会人对社会责任缺失的一种自省,以此来发出对整个社会都要关爱不幸者的呼吁。
这是不幸的年代杨绛对人性的拷问,对厄运中的善良者的关爱,也是厄运中的人对不幸者的悲悯情怀,是人间至纯至真的爱,令人感动二、我的教学预设(一)重难点预设新课标要求语文教学要在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基础上,回归生活,关注时代境遇,给孩子们点亮一盏心灵的明灯,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
从这个要求及本文特点来看,品味质朴简洁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感受人物的善良,并选择做个善良的人应该作为本文的重点。
九年级学生已有一定的感性认知和初步的理性分析能力,但学生在文章内容把握的准确度和主题挖掘的深度上还有待提升。
并且,现在的孩子,接触社会的时间少,关注生活的空间小,对爱的体验不足,对他人的体贴不够,生活经验有待丰富。
因此理解杨绛的愧怍的深刻内涵,形成社会责任感应该是本课的难点。
(二)学法预设为了突破重难点,在学法指导上,我要求学生进行课前自主学习,了解背景,疏通字面,梳理内容,体会感情,进行个性化阅读。
在教学中我准备采取感情朗读法,问题引导法,语言品析法等方法指导并鼓励学生深入文本,自主探究重点字词,培养他们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同时引导学生整合课前搜集的有关作者的资料,自己也将适时及时的引入杨绛的相关作品文字,插入生活中的相关图片,来充实课堂,拓展学生思维,在此基础上再进行探究性阅读。
(三)教学过程预设我的教学过程预设为6个步骤:1、导入新课,激发思维;2、听读课文,把握情感;3、走进文本,细品人物;4、精读文本,体验感动;5、真情碰撞,叩问良知;6、拓展迁移,关注生活。
从内容上的流程预设为:从课题老王和作者杨绛导入,找到表现杨绛对老王情怀的句子:“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然后以这个句子为中心,先解读不幸者老王,再解读幸运者杨绛,突显他们的善良,然后思考善良者不幸的根源,从而理解愧怍的意义在于作者代表幸运者反省并呼吁对不幸者的关爱。
最后补充杨绛的不幸,使学生更深入的理解杨绛的人格魅力,以及懂得无论幸运与不幸运都有关爱不幸者的责任的道理。
三、我的教学呈现第一环节:导入新课,激发思维教育是一种思想影响另一种思想的行为,这种影响应该是符合学生的行为和思维规律的,是引导而非将自己的感受强加给学生。
因此我的导入就按照学生读文章的视线进入:读文章先看到的是课题,看到课题老王,你觉得老王是个怎样的人,学生从“老”字得出年纪大,从“老王”,只有姓而无名的这个称谓上看出他是生活中极普通的人。
此时我顺势推出作者杨绛,展示杨绛的鹤发苍颜,躬身写作图片,展示她的等身著作。
此时强烈的反差激荡着学生思维:一个著名作家为什么会如此关注一个普通人呢?从而提出问题:杨绛是出于什么感情来写老王这个人的?这样的导入,让学生入情入境,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激荡了思维的火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很自然的过渡到第二个环节----听读课文,把握情感的学习上。
三、我的教学呈现第二环节:听读课文,把握情感对于一篇感情厚重的散文来说,找到一个很好的切入点是很重要的。
因此在配乐朗读课文前,我提出问题:划出直接表达作者感情的句子。
学生在听读完课文后,准确的找到文中这句话:“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我就势指导方法:理解句子,要学会抓住关键词,请学生找这句话里的关键词。
学生很快找到“幸运的人”,“不幸者”,“愧怍”这三个词。
我追问“这篇文章中幸运的人是谁?不幸者又是谁?愧怍是什么意思?”这样引导学生整体感知文本,初步理解文中的人物形象及感情,并学会了抓住关键词句来解读文章。
也为下一步---走近文本,细品人物做了准备。
三、我的教学呈现第三环节:走近文本,细品人物我按前一个环节找的句子中的关键词,让学生深入文本,先引导学生感受老王的不幸,再结合老王和我交往的几件事来感受老王在不幸中坚守自己的善良,然后再体会杨绛的善良。
为此我设计了第一个问题是:结合1-4段,概括老王的不幸表现在哪些方面?由于划定了范围,学生很容易就归纳出老王的不幸表现在生活贫困,身体残病,情感上孤独。
但我认为语文课还要有语文味,除了要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外,还要指导学生沉到文字里去。
因此,我要求学生在每个方面选用典型的词语来分析佐证。
于是学生再次深入文本,找到了如“活命”、“破旧的三轮车”、“荒僻”、“破破落落”、“塌败”“、等词来说明老王贫困,找到“失群落伍的惶恐”、“单干户”,“没什么亲人”“住哪儿多年了”来说明老王的情感上的孤独。
这个环节的设计除了让学生感知人物形象,还培养学生提取概括信息的能力,细品语言的习惯。
在渲染了老王的不幸之后,我以“杨绛写老王难道只是因为他不幸吗?”过渡到第二个问题:还写了老王哪几件事?体现出来了老王什么特点?”学生依据问题及范围提炼出了四件事:送的冰大一倍,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收钱,生计艰难扶病看望带话,临终送香油鸡蛋。
其中第三件事的概括略显艰难,学生概括为载客三轮取缔老王只能载把自己降格为物的老先生,我提示:从原来的载客到现在只能载物说明老王的生活发生了什么变化?学生醒悟到老王收入减少了生活更困难了。
此事中还补写了扶病看望带话,学生没有关注到这个信息,于是我再提示:老王虽然病了,但还做了些什么?学生这时才发现老王即使生病还经常来我家,还托人带话。
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老王的善良,我又引导学生想象:老王来我家做什么?带话说些什么?他们纷纷说关心钱先生的病,还会说自己很好,不用担心。
在想象中,学生们真正感受老王这个不幸者发至内心的善良。
同样,在学生归纳人物特点时,我依然要求学生在文中找到典型词语来佐证分析。
相对于第一次,这次提出这个要求,学生们的寻找和分析的热情和能力明显提高,找到了很多的细节,娓娓道来,如“坚决不要钱”中的“坚决”体现老王不是客气,是诚意;“哑着嗓子悄悄问”是体谅我们的难处,保护我们的颜面,等等。
学生的这一改变,让我感到下一环节的品味语言已不是难事了。
但是这些都只是停留在字面上,老师的意义在于,引着学生向高处引颈张望,使他们看到更多更美的风景。
我把归纳出来的四件事展示出来,引导学生仔细比较,让学生思考:这几件事中老王的善良程度是完全一样的吗?与此同时,老王的生存状态又发生了什么改变?学生在提示下发现老王的善良程度在加深,不幸程度在加剧。
这时我让学生体会当你知道了老王的不幸后你怎么看老王的善良?学生总结的很精辟:老王在不幸中坚守善良,可贵可敬。
这就为后面寻找老王善良而不幸根源打下感情基础。
三、我的教学呈现第四环节:精读文本,体验感动为了更好的让学生感受杨绛的语言,在老王临死送鸡蛋香油这件事上,我稍做停留。
这件事是老王不幸之至善良之至的集中体现,此时的含英咀华既是对文本内容的深入感受,也是对语言的细腻品味。
我以福楼拜对莫泊桑的写作指导为例,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和句子,从神态、动作、语言、心理等角度来感受人物形象和杨绛干净质朴的语言。
学生有了前两轮的热身,到这里,已是轻车熟路,侃侃而谈。
但我并没有就此满足,而是采用换词法,语境法、质疑法等让学生再一次感受杨绛语言的准确沉静温润。
如:“镶嵌”能换成“站着”“靠着”吗?老王送的鸡蛋真的“数不完”吗?等等这一步骤让学生体会到要学会细读课文,学会品析语言的意蕴,在看似平淡叙事的散文中,用心去发现每一细节,感受每一细节,感悟出文章的美。
接着我从老王临死送鸡蛋香油这个报恩行为,过渡到杨绛这个人物身上: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没有无缘无故的爱,杨绛是怎样对待老王的,使老王要这样去回报呢?你觉得杨绛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到这时,学生已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从物质和精神两个方面进行了归纳。
但是有个问题,需要我引出来让学生思考:那就是对于杨绛付车费付鸡蛋香油钱给老王这个做法,有人说这是不尊重老王的表现,也有人说是尊重,你怎么看?这个问题意在让学生明白杨绛是在以一种含蓄的方式帮助老王,恰恰体现的是一个善良的知识分子对一个劳动者劳动和人格的尊重。
从而为后面准确理解愧疚的含义做点铺垫。
我以为会有学生说是不尊重,但是因为前面的品析做得很透彻,在这个问题上,善良的孩子们也做了善良的诠释,让人感动。
三、我的教学呈现第五环节:真情碰撞,叩问良知人物形象分析完毕,我把这样一组词展示出来:老王:不幸善良杨绛:幸运善良同时引导学生思考:如果说善与不善是每个人对生活的一种选择,那么,老王和杨绛都做出了让人感动的选择。
而幸与不幸往往不能由自己决定。
按常理说,善良的人应该幸运。
那么老王为什么还是不幸呢?是命运的不公,还是社会或其他的原因?这个问题是为了解决“愧怍”一词的内涵而安放的台阶,使学生在理解愧怍的情感时能有足够的高度和广度。
问题的提出让学生感到很意外,不幸就是生而不幸,还有什么其他原因?看上去在文中也没有直接谈到啊?为了让学生深入思考,我提示了一下:文中其他人是不是像杨绛一样对待老王的呢?这时,学生恍然大悟,马上找到了蹬三轮的组织和,结合课文具体内容分析得出---作为老王同行的蹬三轮的组织和同院老李都不关心老王,那么其他人可能更不关心老王的结论,对善良的老王的不幸又平添几分同情。
有了这个感情基础和认知前提,我再把最开始的问题抛出来:此时你如何理解“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的意思?学生的思维这时就顺畅多了,理解到了愧怍这个词其实是作者代表所有幸运者的自省,并呼唤大家对不幸者予以关爱的深刻内涵,感受到了杨绛的善良和爱心,这个解读比理解为杨绛自我谴责要有价值得多,对学生的启迪也要大得多。
这个难点也顺利的得以突破。
好的课堂和好的风光一样,要有些看似山水已看尽,却又有柳暗花明的新景致的惊喜才能吸引学生。
在学生认为他们已经是很深入的解读文章理解杨绛时,我话锋一转,提出一个疑问:作者自称是幸运的,她真的幸运吗?能否从文中无意透露的内容中看到杨绛其实也是不幸运的?学生马上回忆起老王曾说的一句话:“你还有钱吗?”推断出杨绛其实在物质上也是匮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