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 和谐教育讲座五(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与建议)本篇分为五个版块:一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二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思索;三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建议;四是构建现代和谐教育的几点思考;五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四个重要关系。
1、构建和谐教育的思考原王秀萍构建和谐社会,是我国新时期的一项重要战略决策。
和谐社会是社会多种要素和关系相互融洽的状态,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的协调。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构建和谐社会有赖于构建和谐教育,使得社会通过人的素质的提高变得更加和衷共济、和睦相处、和谐有序。
构建和谐教育,既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也是广大教育工孜孜追求的目标。
1.1、如何理解和谐教育的内涵.和谐教育涵义.所谓和谐教育,就是如何把学生的学习知识、接受教育的能力与学生的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能力有效的结合起来,使两者得到平衡,从而促进学生基本素质获得全面、和谐、充分发展的教育。
和谐教育与全面发展教育是一致的.真正的全面发展必然是和谐的,没有和谐的发展,就只能是平均发展或片面发展;而和谐发展也必然是全面的,对人没有全面的多方面发展的要求,和谐就无从可言。
和谐教育必须是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种重要模式。
从我国教育的现状来看,素质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但不容乐观的是在有些地区,特别是一些偏远地区还没有摆脱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上课、评分仍是学生精神生活的唯一活动领域,教师用考试分数去衡量学生,学校用学生成绩来评价教师。
从而使教师只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对学生自我表现、自我教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把学习知识不是当作一种快乐、一种幸福,而是当作一种压力,一种负担,这种教育的现状不仅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而且有悖于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因此,构建和谐教育越来越广泛地受到教育界的重视。
1.2、如何认识构建和谐教育的重要性.构建和谐教育是当代社会协调发展的需要.当代社会越来越强调社会的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
人是社会的主体,社会是人的社会,社会的协调发展必然要以社会主体的人的协调、和谐发展为前提,而人的和谐发展不是自发实现的,而是教育的结果。
因为只有通过和谐的教育才能培养出和谐的人来。
因此,构建和谐教育便成为社会协调发展的必然要求。
构建和谐教育是解决教育内在矛盾的需要.教育是一项现实的事业,它立足于现实的社会,受现实条件的制约;教育又是一项未来的事业,它是为未来社会培养人才的,因此,它必须面向未来。
这种现实与未来的矛盾,构成了教育内在的矛盾。
这种矛盾随着社会发展速度的加快,随着管用一生的教育的终结,越来越凸现出来。
处于现实与未来这个两难境地之中的现代教育,要有所作为,必须发挥其特有的在个人与社会间的整合作用,通过教育的整合作用,沟通现实社会与未来社会。
这就要求教育首先要完成个人的社会化任务。
既通过教育使个人能够适应现实和未来社会需要,同时还要求教育通过其培养出来的人,完成改变、发展现实社会,设计、建设未来社会的任务。
只有完成了这两项任务,教育才是成功的。
这就要求教育在个人和社会中发挥中介、整合的作用,把这两项任务有机地、和谐地融合在教育的过程之中,在传统和现代性之间,在学生所固有的思想及态度与教学计划的内容之间取得正确的平衡。
这必然要求教育自身必须是和谐的。
构建和谐教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需要.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人的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在德、智、体、美、劳等各方面作为一个整体,一个完整的系统而发展的,是人的个性和社会性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地发展过程。
在这里德、智、体、美、劳是相互、相互渗透不能分离的。
因为只有把德、智、体、美、劳等作为一个整体来把握,注重整体结构的协调运作,减少或消除不协调所产生的内耗,使各方面和谐一致,协调作用才能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教育效用,实现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
所以,只有教育自身的和谐,才会有人的和谐发展、全面发展。
因此,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教育,必须是和谐教育。
1.3、实现构建和谐教育的途径.和谐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好模式之一,它代表了教育的未来走向和永恒的追求。
构建和谐教育必须做好以下三方面.人与人的和谐.和谐教育是以师生关系为主的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为教育的前提条件的。
一所学校的领导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人际关系时刻都在潜移默化的影响学生的心灵,其中师生之间的人际关系对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影响最大。
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与学生平等相处,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人格,以高尚的情操、优良的品质影响和感染学生,以渊博的知识、完美的教育教学艺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开发学生的潜能,学生的身心才能和谐健康地成长。
因此,学校人际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前提。
教与学的和谐.教学活动是学校教育的主要工作,优化教学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核心环节。
教与学在教育实践中是两种行为、两个过程,又统一于学校连续不断的教育活动之中。
教与学和谐的实质是要使教育的节奏与学生发展的节律和谐。
它要求教师从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的设计、教学情景的设置等方面来调控教育的节奏,积极地适应和影响学生发展的节律。
从而形成教与学的和谐。
这是构建和谐教育的核心。
学校环境的和谐.构建和谐教育必须协调好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三者之间的关系,这是构建和谐教育不可或缺的基础条件。
家庭教育是学生最先受到的教育,是学校整体工作的重要教育资源之一,对学生身心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
学校要发挥家庭教育的优势,指导和帮助家庭建立有利于学生健康成长的教育环境。
同时还要组织好社会教育,组织学生参加力所能及的社会公益活动,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为人民服务的习惯,使学校与社会、家庭形成教育合力,共同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学校与社会、家庭关系的和谐,是构建和谐教育的基础。
2、构建和谐教育的思索原:王聪生(雁北师院浑源分院副院长、副教授)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作用,他是社会、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科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何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2.1、构建科学的教学质量体系,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实现现代化的需要,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
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要对教学质量有一个定位,应试教育下有教学质量问题,素质教育下也有教学质量问题,为此我们需要正本清源,建立一个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素质教育的教学质量体系,以便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需求,这样的教学质量体系是和谐教育的基础。
在构建和谐教育的质量体系时,需要我们处理好: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马克思的认识论强调,理论要实践,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从实践到理论,从理论到实践,我们构建教学质量体系,也要充分体现,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在教学过程、教学内容、教材编写、课程设置、课程标准制定时我们要遵循这一原理,不能做脱离实践的理论,也不做脱离理论的实践。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
知识与能力的关系众所周知,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知识的后盾,有了知识可以发展能力,可以进一步提升能力,有了能力可以更快地掌握知识,二者是相互依从、相互促进的。
因此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要将能力与知识同样看待,不能由原来的只重视知识,变成只重视能力,二者不可偏颇,我们要积极在知识教学的同时,进行能力培养,在能力的提升中,促进知识的内化,使二者相得益彰。
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关系。
人文性与科学性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两翼,人文性指导科学性的发展,科学性促进人文性的发展。
我们在构建教育质量体系时,要强调人文性与科学性的和谐发展,使科学性为人文性服务,人文性指导科学性。
我们要积极开设科学性较强的课程,也要开设人文性较强的课程,当然而这是不能割裂开来的,理科的质量体系亚也要有人文性,文科的质量体系也要有科学性,因此我们在制定理科质量体系时注意人文性的张扬,在制定人文学科的质量体系时注意科学性的挖掘,使科学性与人文性协调发展,使学生的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得到全面提高。
眼前与长远的关系。
由于受浮躁的社会风气的影响,只顾表面、只看眼前的现象在教育界也有显现,使教育的和谐发展受到摧残,应试教育就是一例,我们要看到学生的未来,看到祖国的未来,要面向未来构建教学质量体系,为终生学习打基础,为终生做事练本事,为终生生存提升能力,为终生沟通打造技能。
2.2、着力推进农村教育,实现教育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和谐发展,一定程度上体现在区域的发展上。
我国东部与西部、城市与农村,教育的发展就有较大距离,尤其是农村教育相对滞后,与发展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相适应,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不想适应,与把承重的人口负担变成高素质的人才资源不相适应,因此我们要积极发展农村教育,使我国的教育和谐发展。
加大在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力度。
农村及贫困地区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最大的障碍是资金问题,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普九工作,在一些地区实行了两免一补,从根本上解决了普九的瓶颈问题,我们要积极解决在普九中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要建立健全在整个普九过程中机制、制度,经常督促和检查普九工作,贯彻落实义务教育法,使基础教育更扎实、更有效。
加强农村、山庄窝铺学校建设。
农村、山庄窝铺的学校的现状可以总结为三多三少即:学生少,年级多,教师少,困难多,设备少,问题多。
农村问题、农民问题、农业问题,国家非常重视,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将农村教育作为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的大事来抓,为此我们对农村学校要进行强化投入,政策倾斜,管理到位,鼓励适时,在校舍建设上,设备配备上,教师待遇上,要舍得花钱,根据农村、山庄窝铺的实际解决农民子女上学问题;在政策上要时刻想着农民、农村学校,招生时要适当给些优惠政策,配备教师时要适当选些农村用的上的教师;在管理是要严格,从严治教,不能因为农村学校小,学生少就放宽、放纵,一定要严格要求;在教师的奖励、评职中一定要考虑农村教师,考虑农村学校的发展。
继续推进三教统筹,全面发展农村教育。
三教统筹是我们多年来在农村进行的一项行之有效的工作,是农村社区教育的基础,是提高农村劳动力素质问题的重要途径,可以充分发挥教育资源作用,为农民、农村、农业服务,为农村文化建设服务,为完成两基服务。
因此我们要积极地推进三教统筹,建立相关部门的联席会议制度,经常联合检查、督导,使三教统筹扎实有效,稳步推进,成人教育使农民有收获,农民感到实惠,农民想学、愿学,基础教育使农村孩子素质全面发展,文化建设使得农村的社会风气、精神风貌进一步改善,为构建和谐教育服务,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服务。
2.3、积极发展各级各类教育,促进教育的和谐发展。
教育的和谐发展我认为,很大一部分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和谐发展,以满足社会、经济各个方面,不同层次对人才的需求,这就要求我们促使各级各类学校的和谐发展,各级各类学校的无序发展,可能会导致不同类型人才的过剩与短缺,不同层次人才的浪费与紧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