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曲波的《林海雪原

曲波的《林海雪原


• 小说出版之后备受批评的一个原因就是,作者在人物的 设置上过于单一化、平面化。我们在阅读小说时不难发现, 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其实是和生活中的人物形象有着很大脱 节的,也就是说,作者所描绘的人物形象并不是来自于生 活,而是来自于故事情节的需要。情节是第一位的,性格 是第二位的,这是典型的传统叙事的理论主张。比如,小 说中对于反面人物“蝴蝶迷”的一段外貌描写,字里行间 极力地描绘出她的丑态,甚至是用一种“妖魔化”的手法 塑造了这样一个令人作呕又罪大恶极的反面形象:
每一个人的身世背后都有着一段难以忘却的仇恨,而正是
这段仇恨促使他们成为叙事的行动元素。故事中的另一个
主要角色杨子荣的人生经历,在很大程度上更加符合“结
仇——寻仇——报仇”的故事模式。
• 将一场剿匪斗争变成一次寻找仇人并报仇的经历似乎 更加符合那个年代底层人们的生存逻辑,同时也更符合了 他们那种文化阶层的阅读趣味。因为革命结束之后,大多 数人的人生经历中都潜藏着一些仇恨式的创伤,而且残缺、 贫乏的精神生活正待填补。所以,当时代阶级的主题与个 人经历的私恨融会一起,并巧妙地与传统史话的讲述风格 结合时,这场复仇故事,同时也是剿匪的斗争才会更加合 理而真实。于是,对于情节的编排、场面的描写、人物细 致的刻画等,在原本属于虚构性的武侠小说中显得那么真 实自然。小说的作者为烘托复仇的情绪,大量加入惨烈的 叙事元素。在故事的推进中,通过人物的所见所闻、所识 所感,一次又一次地渲染复仇的正当性。这种写作的动机 模式很好地切合了那个年代里的人们的文化心理,使得作 品在阅读接受层面比一般的阶级斗争故事有了更加非凡的 影响力。它首先是完成了一次很好的阶级革命胜利的宣讲
•一 • 曲波(1923—2002年),山东龙口人。1938年参加八路军,
曾任连、营指挥员。解放战争时期曾率领解放军小分队在 东北牡丹江一带进行剿匪战斗。1950年以后转入工业战线, 在工厂设计院及管理部门担任领导工作。1955年开始文学 创作。主要作品有长篇小说《林海雪原》、《山呼海啸》、 《桥隆飚》等。《林海雪原》是根据曲波自己的经历创作 的长篇小说。小说一问世,在当时的社会上就引起了强烈 的反响。根据这部小说改编的评书、戏剧、电影广为流传, “文革”样板戏《智取威虎山》即取材于这部作品。
• 要论起她的长相,真令人发呕,脸长的有些过分,宽 大与长度可大不相称,活像一穗包米大头朝下安在脖子上。 她为了掩饰这伤心的缺陷,把前额上的那绺头发梳成了很 长的头帘,一直盖到眉毛,就这样也丝毫挽救不了她的难 看。还有那满脸雀斑,配在她那干黄的脸皮上,真是黄黑 分明。为了这个她就大量地抹粉,有时竟抹得眼皮一眨巴, 就向下掉渣渣。牙被大烟熏的焦黄,她索性让它大黄一黄, 于是全包上金,张嘴一笑,晶明瓦亮
• 但是作者的笔触似乎并不止于此,他所设计的类似于“武 松”的杨子荣的形象更具有强于武松的智谋,在威虎山上 面对敌人的多方盘问,杨子荣临危不惧,谨慎应对,在取 得敌人信任的基础上出色地完成了任务,这样的人物很难 说不是来源于生活却远远高于生活的传奇人物。就连小说 的作者都坦言:“子荣同志又是一个具有十分完美的共产 主义道德品质的人。”
• 著名批评家冯牧认为:“这类作品着重于情节的惊险 曲折,而人物性格则比较单薄,但由于情节的引人入胜, 故事性强,也有一定教育意义,容易收到普及的效果,他 们已经占领了大部分过去泛滥着黄色书刊和旧式侦探小说 的阵地,在这种意义上,它们的积极作用是不容许我们忽 视的。” 《林海雪原》的作者曲波也曾指出:“我读过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等文学名著,其中人物高尚的共产 主义道德品质和革命英雄主义的气概曾深深地教育了我, 它们使我陶醉在伟大的英雄气概里。
• 《林海雪原》属于典型的“革命通俗小说”或称“革命 英雄传奇小说”,它是50年代中前期流行于文坛的一种文 学类型,《铁道游击队》、《野火春风斗古城》、《敌后 武工队》、《烈火金刚》等都属于这一类型。这些作品多 借用传统武侠小说的表现形式来讲述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历 史故事。由于这类作品有很强的故事性,且都旨在表现 “革命”历史的重大主题,所以在当时反响强烈。加之其 近乎章回体的传统叙述模式,生动的口语化、通俗化风格, 以及浪漫主义英雄人物的塑造,使这一类型的小说受到当 时万青册年之们多的,普影遍响欢之迎大,可仅见一《斑林。海雪原》一部小说便销售50
过程就不单单是为信仰和阶级利益而战斗了,他们的斗争
更多地带有了报仇的成分。这样,一种本应是阶级斗争的
当代革命模式,更多地染上了主人公的个人复仇色彩,变
成了传统武侠中复仇式的文本模式。故事中,作者尽量把
那种属于意识领域的阶级仇恨具体化,使之成为少剑波和
他的小分队里的每一个人的人生经历的一部分,他们中的
• 同时又从道德伦理的角度判定了匪徒的罪行,使小分队的 剿匪活动不再是一次共产党军队对国民党残余力量的搜捕,
而更像是正义力量对邪恶行为的彻底纠正;更为引人注意
的是,这种“报仇”行为也是对大多数人个体生命中存在 的精神补偿机制的一次完善。
•三

这部当代革命小说具有武侠性的另一个重要标志,即
富有传奇性的人物形象塑造。洪子诚在《中国当代文学史》 中评述道:“《林海雪原》的‘独创性’,批评家大体上
• 此外,在小说的叙述过程中,作者大量地运用了林海 神话和民间歌谣,借以表现地理结构的险要、人民生活的 疾苦,为这部革命著作增加了更多的可读性和美感,同时 也渲染了神秘、传奇的色彩。如小说的第七章,蘑菇老人 介绍奶头山时就利用了很多的民谣。

他讲述的关于“灵芝姑娘”和“狄英儿”的故事更为这部 斗争小说增加了神秘而浪漫的色彩。
• 武侠小说的一个最基本的模式就是“平不平”,各类武侠 小说都不能摆脱“结仇——寻找仇人——报仇”的叙事结构。 故事的开场往往是主人公背负了深仇大恨,继而主人公踏上了 学艺和寻找仇人的道路,故事于是就紧随着学艺和寻找仇人的 编排而不断地向前推进,其间自然会历尽艰难险阻,经历重重 考验。最后,主人公终于寻得仇人,并报仇雪恨。如金庸的武 侠小说《笑傲江湖》中,小说开头就是一场灭门惨案,于是引 发了江湖对“辟邪剑谱”的追寻;《天龙八部》中的萧峰,一 生都背负着契丹与汉族之间仇恨纷争的那个杀父惨案,于是追 查“带头大哥”成了他无法逃避的责任;
• 第七节 武侠小说与革命史话的完美结合 ——曲波的《林海雪原》
• 新中国成立后的“十七年”文学中,最能潜入当代读者 心灵同时又最具时代话语风格的文字叙事当属那些“红色 经典”作品。这些在那个年代曾达到出版高峰的文学作品, 至今犹在我们的影视大众和阅读者面前反复出场。其中, 《林海雪原》可算是最投合大众阅读趣味的一部作品。它 不仅带给人们高昂的革命英雄主义和思想政治教育,更生 动地体现出广大中国读者的传统侠义情结和通俗叙事模式。

作为一部讲述革命历史的当代小说,《林海雪原》的
开头并没有从国家、民族的宏大视角着眼,去展示革命历
史风云的画面,寻找革命历史的合法性动机,而是将阶级
矛盾和敌我矛盾形象地转化为普遍性的正义与邪恶的直观
场景,使之成为和故事的主人公息息相关的屠杀亲人的仇
恨。这样,随着故事的发展,少剑波和他的小分队的战斗

• 故事的传奇性的另一个重要表现便是浪漫的人物活动 环境。茫茫无际的东北雪原,风光无限,人迹罕至,大自 然赋予了这片土地神奇的魔力。就是在这样一个令人向往 的浪漫的自然世界中,山崖兀立,险象环生;而且,出现 了这样一个小分队,孤军深入林海,在脱离了社会背景的 情况下进行剿匪斗争。他们没有上级的领导,行动是完全 自由的,有了很大的随意性,这和江湖游侠有着很大的相 似性。同时他们所接触的敌人也并不是国民党的正规军队, 而是一群国民党控制下的由土匪、恶霸、山贼组成的队伍。 这些人本来就是一群“江湖儿女”,他们的组织模式也并 不是靠着共同的信仰和组织纪律,而是江湖义气以及权钱 利益。这就意味着小分队整个的行动并不是一个完全意义 上的两种政治力量的较量,而更像是武侠小说中无数次提 到的主题:正与邪的交锋。
• 另外,一些次要人物也时时染上了传奇般的色彩。如在 攻打奶头山的过程中,小分队又幸运地结识了对于奶头山 地形有着十分深入了解的蘑菇老人,为他们攻打奶头山做 了指路的明灯,这不能不令我们想到武侠小说中的故事情 节:当代表正义力量的一方受挫时就会有一个解决矛盾的 神奇人物出现,帮助他们铲除前进道路上的重重障碍。还 有教会小分队滑雪的李勇奇,导跳绝壁岩的姜青山,奇谈 四方台的棒槌公公,等等。这些都是在小分队困难时出现, 为他们排忧解难的人。他们无疑都和蘑菇老人一样给了我 们一种传奇式的巧合效果,为这个艰难的剿匪过程增加了 一抹神奇而瑰丽的神侠色彩,也为故事情节的合理性延续 增加了可能。
• 但叫我讲给别人听,我只能讲个大概,讲个精神,或者只能意 会而不能言传,可是叫我讲《三国演义》、《水浒》、《说岳 全传》,我就可以像说评书一样地讲出来,甚至最好的章节我 还可以背诵。这些作品,在一些不识字的群众间也能口传。因 此看起来工农兵群众还是习惯于这种民族风格的。”[1]显然, 革命英雄传奇小说在写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上更多地借鉴了中国 传统武侠和通俗小说的艺术特征,并在这种传统形式中注入了 中国革命的崭新主题,二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二
• 在众多的人物形象之中,最醒目的应该是杨子荣。如
果说,相对于大部队来说,小分队的孤军深入构成了一个 行动的独立体,那么相对于小分队来说,杨子荣“打虎上 山”便构成了另一个独立体。杨子荣打入土匪内部,乔装 改扮,“为剿匪先把匪来扮”,独自一个人呼啸于山林之 间,这本身便是一种超脱于部队这个纪律严明的集体之外 的传奇。 • 在作者为杨子荣量身定做的几场重头戏中,不少武侠 传奇的色彩包含于其中。为人们所熟知的“打虎上山”便 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一场。这个人物甚至不难让我们想到 《水浒传》中的武松,一个在山林中与猛兽搏斗的英雄形 象。
• 《倚天屠龙记》中的张无忌出场也是背负着父母双亡的仇
恨,虽然他并不以复仇为使命,但依然在不断的寻查中承 担了 Nhomakorabea湖的责任。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