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文学欣赏论文
一、开设意义研究
(一)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增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具有重要作用
文学欣赏作为一门重要的人文素质类选修课,应充分利用其课程资源,引导学生增强艺术熏陶,提升审美水平,从而达到提升自身人文素质
修养的目的。
郭俊敏认为文学欣赏课能够协助学生“提升理解社会、
理解人生的水平,拓宽视野、增长知识,提升学生的认知素质”、
“提升艺术修养,增强学生的审美情趣,增强心理素质”。
邹积艳在
研究中提出了在文学欣赏课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方法。
王秀娟就文学欣
赏课程的性质,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作用及如何有效地在文学欣赏
过程中实施素质教育等问题实行探讨。
赵志英、王爱峰从高职院校实
行人文教育的意义、文学类公选课蕴含的人文精神以及高职文学类选
修课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举措三个方面,探讨文学类公选课与大学生
人文精神、人文素养培养之间的关系。
(二)文学欣赏选修课是学生文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生从小接受语文教育,但应试教育的压力下教学重在语言文字基本
知识的记诵,真正能在文学世界中欣赏、体味,得到审美享受的机会
并不多。
王晓彬尖锐地指出“,中国的学校教育中并没有真正意义上
的系统的文学教育”“,现行的语文教育充满功利色彩”“,文学教
育彻底远离了情与美,文学作品失去了应有的魅力,学生也对文学失
去最基本的兴趣”。
郭俊敏认为,“利用文学实行文化素质教育的价
值要远远超过语言教育的价值”,而“文学欣赏课是展示、发挥文学
作用的最好形式”。
文学欣赏课能“通过对古今中外的名作赏析,使
学生感受到文学作品的艺术魅力,通过作品的感染力培养学生的审美
情趣和健全的人格个性”。
罗杰文指出,文学欣赏课应重视培养审美
情趣,并与审美文化教育结合,而其关键在于教师。
(三)文学欣赏选修课对学生思想品质、心理素质的积极影响
罗杰文还指出,文学欣赏课要促动健康人格的完善,并与心理健康教
育挂钩。
教师应注意通过文学作品中典型形象,对学生实行形象的心
理健康教育,促动其健康人格持续完善。
“这种与文学教育挂钩的心
理健康教育效果来得更加深刻和扎实,对青少年学生的健康人格的形
成更具恒久性。
”席云玲、袁庆华等研究者具体分析了文学欣赏在大
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作用,主要包括形成准确的世界观、人生观、
价值观,培养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培养高尚的道德品质等。
谭莉萍
针对教学过程中的德育教育实行了专门的表述,提出在制定课程教学
目标时,除了知识素质目标、水平素质目标外,还应树立思想品德素
质目标,在教学过程中有意、有机、有序、有效地渗透德育教育。
(四)文学欣赏选修课对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校园文化作为社会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不但反映出学生的整
体精神风貌和价值取向,也通过强大的精神感染力影响着学生的思维
方式和行为规范等。
”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内容,文学欣赏课程在推动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理应充
分利用文学欣赏这个宝贵资源“,持续丰富学生的文化活动内容,于
潜移默化之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升学生的道德文化修养”。
王世银
提出,文学欣赏是构建大学校园文化的主流样式,文学欣赏态度与观
点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向,文学欣赏课程是校园文化构建的平台,文
学欣赏活动是校园文化构建的方式。
二、开设现状分析
文学欣赏选修课在高职生学习生涯中充当着不可或缺的重要角色,但
其课程开设现状及实际收到的效果并不尽如人意,研究者纷纷在分析
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了对策,以期改进课程的教学状况。
陈萍、李连富
认为,深化文学欣赏课程教学改革,首先必须澄清学生在以下问题上
的模糊理解:选修课与必修课、文学欣赏课与语文、文学欣赏课与专
业课。
选修课与必修课之间并不存有孰重孰轻的问题,文学欣赏课的
学习对掌握专业知识、习得职业技能有巨大的促动作用。
付玉东分别
从学生自身、学校、社会角度分析了高职院校学生文学欣赏水平不高
的原因,阐述了高职院校学生在文学欣赏中存有的问题,进而提出了
文学欣赏教学理应遵循感性体验和理性启悟相统一的原则,改革的途
径主要是吸收传统文学审美教育的“和谐”理念、树立批评意识、把
握科学理性的价值取向。
朱建宏认为当今文学欣赏选修课开设存有以
下问题:选修课发展不平衡、文学欣赏正受冷落;选课程序不够规范、教学环节缺少管理;选修制度不够健全、文学师资力量缺乏,在此基
础上提出了改进建议:增强文学欣赏课程价值理解;规范文学欣赏课
堂教学管理;增大文学欣赏选修制度管理;配备文学欣赏课程优秀师资;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选编高质量的教材。
马春志针对文学欣赏
课程实际教学效果下降的问题,提出要针对高职学生特点,重视学生
的体验,激发学习兴趣。
万薇薇则针对培养学生阅读兴趣提出了有效
的对策。
刘丽娟指出“,职业技术学院文学选修课的根本性矛盾表现
为教学内容与特定教学对象及教学条件之间的尖锐冲突”,要解决这
个矛盾,必须从学校实际出发,寻求目的与手段、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三、教学改革研讨
传统的高职文学欣赏课程教学重理论,轻使用实践;重讲授,轻参与。
学生学习完全是被动的接受,失去了学习兴趣。
为适合高职教育目标
的需要,高职文学欣赏课程需要实行改革。
(一)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王婷认为“教学内容理应突出文学文本的常识性、文学语言的审美性
和文学体验的情感性,同时应选择一些贴近高职学生日常生活和情感
生活的文本”,“在理论讲授部分,应该注重深入浅出和循序渐进的
原则”。
同时,课程也承担着扩展学生知识面的功用。
万薇薇提出当
代流行文学作品的选择能够尝试让学生参与讲课篇目的制定,以激发
起他们的阅读兴趣。
(二)教学模式改革研究
王丁在概述了不同学者对文学欣赏概念的诠释并阐释了文学欣赏的特
征的基础上,提出“形成集师生文本选择互助、课堂文本赏析互动、
课后文本创作促动为一体的三位一体的教学模式”。
万薇薇根据教学实践,设计出“五位一体”的教学模式“,即课堂教学主要由五部分构成:教师讲授、课堂讨论、个人发言、教师评点、书面成文”。
(三)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王婷针对高职学生思维活动较为活跃的特点,提出应该采取和开发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如问题讨论分析法、角色扮演法、任务驱动教学法等。
陈娴娴具体探讨了行动导向教学法在文学欣赏课程中的具体操作,如“采用头脑风暴法,激活和训练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采用角色扮演法,有利于学生提升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等。
何彩霞指出课堂上要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从“被学习”转为“要学习”,由灌输变为引导,包容不同观点,由“必须”转为“如果”。
王晓彬提出要“大力推行以学生为教育主体的讨论式教学、辩论式教学、启发式教学、问题教学、直观形象教学,以协助他们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
(四)教学手段改革研究
冯华提出为提升教学效果,需引入多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融文学、绘画、音乐、解说、视频技术为一体,声情并茂、图文流畅,使课堂生动活泼”,并介绍了多媒体软件应用于课件制作的案例。
(五)考核方式改革研究
王婷、万薇薇等研究者指出教学内容的优化和教学方法及手段的多元化也需要建立与之相一致的评价机制,注重考核形式的多样化、过程化,综合上课考勤及纪律、课堂活动参与度、课下读书笔记情况和期末考核五部分,从以知识为主向以水平为主转变,让考核真正起到促动学生学习,提升学生学习积极性的作用。
此外,还有研究者将先进教学理论和思想引入文学欣赏课程研究,如樊洁、王芳《对话理论在文学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何红梅《高职院校文学欣赏模式化教学探析》等。
四、学情学法研究
还有研究者站在学生的角度,提出要发挥学生在文学欣赏中的主体性
作用,掌握文学欣赏的方法,提升文学审美水平。
许丽总结了“以文
学的眼光赏析文学作品”、“走近作者的世界”、“入其内,出其外”及“体味深层的哲学意味”四种方法。
闫灵芝在总结高职学生文学欣
赏中存有的问题基础上提出提升高职生文学欣赏水平的途径:稳定注意、感知形象、展开想象。
万薇薇还提出要有效利用第二课堂等方式
指导学生在课外大量阅读作品并展开有效的课外阅读交流活动。
五、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研究展望
随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如何使文化素质类课程在高职院校最
大化地体现其意义和价值,承担起应有的教育功能是摆在研究者面前
的重要课题。
要进一步结合高职学生的实际,学习教育教学先进理论,系统开发高职院校文学欣赏课程,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构建适用于
学生全面发展的课程体系。
当前,基于特定专业或院校类型实行文学
欣赏课程开设研究的开始增多,如针对工科院校、财经院校、医学院校,再如高职学前教育专业、高职文秘专业等等。
这是一个新的研究
方向,文学欣赏课程需要经过一系列专业调研,根据专业人才培养目
标和专业特点调整教学目标、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同时分析不同专
业背景高职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过程中将遇到的不同问题,以期在文
化素质教育与专业水平培养之间找准契合点,人文知识和水平更好地
与专业知识和技术的教学相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创新思
维水平、就业竞争力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水平。
高校文学欣赏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