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4 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1

七年级地理上册 3_4 世界的气候(第1课时)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1

《世界的气候》学案(第1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气候的地区差异,能够根据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认识一个地区的气候特点。

2.能够在世界气候分布图上说出主要气候类型的分布地区。

学习过程
二、世界气候类型的分布
1.气候的两大要素是()
A.阴晴、风雨
B.气温、降水
C.干、湿
D.降水、风向
2.甲、乙两地相比()
A.夏季降水量甲大于乙
B.冬季降水量甲大于乙
C.最低气温都出现在7月
D.气温年较差甲小于乙
.来自非洲的中学生杰瑞自我介绍说:“我的家乡全年炎热,每到湿季,翠绿的稀树高
【拓展阅读】
四季更替与五带分布
温带地区一年有春、夏、秋、冬季节之分,合称“四季”。

四季是一种天文现象,表现为昼夜长短和太阳高度的季节变化。

从天文的角度看四季,夏季是一年中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冬季是一年中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春秋两季就是冬夏两季的过渡季节。

随着地球的公转,一年中就会出现四季的变化。

西方的季节划分是以春分、夏至、秋分和冬至作为四季的起点。

我国传统四季的划分是以二十四节气中的立春、立夏、立秋和立冬作为四季的起点。

北温带的国家在划分四季时与气候结合,把每年的3、4、5月划分为春季;6、7、8月划分为夏季;9、10、11月划分为秋季;12月及次年的1、2月划分为冬季。

根据地表热量分布的差异,以回归线和极圈为界,把地球表面划分为五个热量带:热带(南北回归线之间,有太阳直射的地方);南、北温带(回归线至极圈之间,无极昼极夜无直射)、南、北寒带(南北极圈以内,有极昼极夜现象)。

五带反映了年太阳辐射总量从低纬向高纬递减的规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