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文明”是吃多了撑出来的伪概念——扯淡出来的西方文明(十三)1、辉煌的中华航海史天下的人都一样,靠山吃山靠水吃水。
海边的人们会很自然地在海上讨生活。
正如中国广东籍、福建籍的海外侨胞最多,英国想不产生“海洋文明”也不行。
内陆的人们主要从土地里刨食。
正如奥地利、瑞士、捷克、波兰等等内陆国家只会产生“农耕文明”,要求中国的贵州、四川、湖南、湖北、河南、陕西等省份产生“海洋文明”,必然是头脑发昏。
欧洲有地中海、波罗的海、黑海等内海,中国有漫长的海岸线,有洞庭湖、鄱阳湖等星罗棋布的湖泊,还有长江黄河等巨龙般的河流。
著名的多瑙河,放在中国也得屈居中下游。
我们祖先爱水并在水上都留下了光辉的足迹,并不奇怪。
早在春秋时期,也就是希腊古典文明早期,中国南方的吴国、越国、楚国之间,就没完没了地展开水上大战。
各国有自己的船厂:“舟室者,勾践船宫也,去县五十里。
”也建有自己军港:“防坞者,越所以遏吴兵也,去县四十里。
”舟师是国家的主力军种之一,“大翼一艘,广一丈五尺三寸,长十丈。
容战士二十六人,棹五十人,舳舻三人,操长钩矛斧者四人,吏仆射长各一人,凡九十一人。
当用长钩矛斧者各四,弩各三十二,矢之千三百,甲兜鍪各三十二。
中翼一艘,广一丈三尺五寸,长九丈六尺。
小翼一艘,广一丈二尺,长九丈。
”据《国语》,吴、越两国之间,水战频繁而惨烈。
据《左传》,吴国水师远征齐国,结果战败。
姑且不谈徐福海上取仙药、秦皇弯弓射大鱼的故事,我们祖先广泛使用船舶最直接的证据,便是至今仍在发挥作用的两条运河:吴国为称霸中原,修建了连通南北的邗沟;秦军取两广建造灵渠,打通了长江和珠江两大水系。
古代中国,有河流的地方自不必说,没河的地方便挖出人工河,船运是最主要交通手段,乘船几乎可以驶达内地每个角落。
汉朝船舶载重量一般在二、三十吨,活跃于国内,往返于日本、朝鲜和东南亚地区,开辟出了海上丝绸之路。
汉承秦制,保有“楼船士”这一专业兵种,多次承担海上远征任务。
赤壁之战正是楼船士们的杰作。
及至唐朝,沿海地区呈现“云帆转辽海,粳稻来东吴”、“吴门持粟帛,汛海凌蓬莱”的繁忙景象。
唐朝与朝鲜、日本、东南亚、印度洋沿岸各国保持着密切的贸易关系,广州、明州(今宁波)、泉州已发展成为国际性商贸港口。
唐朝不仅强盛,而且拥有包容四海的豪气。
政府任由外国人自由行走于中国各地,接纳外国人侨居、定居,选拔不少“胡人”为官,确有才华者还当上了大官。
首都长安是地道的国际化都市,胡人摩肩接踵,游览长安无异于参观一场世界食品和服装博览会。
仅仅引进来,不算开放。
唐人的商船,远航至印度洋沿岸。
进出中国的洋人,多是搭乘中国商船。
汤普逊说:“进入远东的真正大门不是在陆地上,而是在海上。
……波斯和中国间商业关系早已存在。
在巴士拉港口,常见从中国经过马六甲海峡、锡兰和印度的马拉巴沿海而来的帆船。
但是,如果中国帆船能冒险航行这么长距离的海路,阿拉伯帆船当然也能这样航行的。
”法国学者安田朴证实了汤普逊的话:“在玄奘西游之后过了不长时间,阿拉伯人即将通过海路与中国建立经常性和持续的关系。
因此,在黄海与地中海之间的陆路和海路交通从未长时间的完全断绝过。
从公元7世纪起,一批穆斯林探险家便进入中国。
……我们甚至应当承认,中国人为使阿拉伯人学会向远东航行而做出了贡献,波斯湾的商人是乘他们的帆船而在南海从事最早的几次远航。
……唐代仅在广州市就生活着10万名阿拉伯人。
……《中国印度见闻录》(生民无疆注:这时期一名阿拉伯商人撰写的游记)向我们提供了唐代中国的一种无疑是简单而又是忠实的形象。
环地中海民族首次听到讲述瓷器和茶叶。
……他们接着再次证明最高的文雅、文明、智慧和最后是真正的哲学都在中国人一方。
”唐朝军事实力的强大,也反映在海上。
《剑桥中国隋唐史》说:“三个朝鲜王国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高丽对中国的态度越来越敌对。
……645年春(唐)太宗到达前线,进攻开始。
太宗亲率大军和他的大将李世勣直趋辽东,同时由大将张亮率领海军43000 人分乘500 只船从海道进攻高丽首都平壤。
……到了660年,充分的准备工作已经完成,中国大将苏定方率领号称10万人的大军出山东半岛渡黄海,在百济的首都、锦江边的泗沘城附近登陆。
……百济的抵抗运动由一位名叫牟岑的将军领导,他短暂的恢复了王室,直到663年后期才最后投降。
叛乱者得到日本人的支持,后者在锦江口与中国人进行的一次大海战中损失了400多条船。
”有人说宋朝“积弱积贫”。
说宋朝军事不行,似乎有道理,但是宋朝绝不贫穷。
宋朝是一个特小资的中产阶层的黄金时代。
中产阶层日子好过,往往是商业发达、社会平靖的时代。
宋朝沿海民间出海经商风气极盛。
与苏东坡同时期的朱彧《萍州可谈》记载其广州亲历说:“海舶大者数百人,小者百余人,以巨商为纲首、副纲首、杂事,市舶司给朱记,许用笞治其徒,有死亡者籍其财。
商人言船大人众则敢往,海外多盗贼,且掠非诣其国者。
如诣占城,或失路误入真腊,则尽没其舶货,缚北人卖之,云…尔本不来此间‟。
外国虽无商税,而诛求,谓之献送,不论货物多寡,一例责之,故不利小舶也。
船舶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贮物,夜卧其上。
货多陶器,大小相套,无少隙地。
海中不畏风涛,唯惧靠阁,谓之凑浅,则不复可脱。
船忽发漏,即不可入治,令鬼奴持刀絮自外补之。
鬼奴善游,入水不瞑。
舟师识地理,夜则观星,昼则观日,阴晦观指南针,或以十丈绳钩,取海底泥嗅之,便知所至。
……北人过海外,是岁不还者,谓之住蕃;诸国人住广州,是岁不还者,谓之住唐。
广人举债总一倍,约舶还回偿。
住蕃虽十年不归,息亦不增。
”可见,外出经商和侨居海外者众多,外商来华和侨居中国者也常见,市舶司(政府)对出海经商管理细致,而中国航海水平之高更是让人惊叹。
发达的海运,源于造船业的进步也拉动相关技术的发展。
宋人发明了船尾舵,使用了指南针,可建造出适应各种环境、满足各种特定需求的船舶。
1974年在福建泉州湾发掘出的一艘宋朝沉船,排水量370吨,远大于哥伦布“发现”美洲时的船只。
这尚属中型海舶。
众所周知,宋朝已经将指南针用于航海,大大拓展了航海范围。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说:“宋朝期间,中国人在造船业和航海业上取得巨大进步,12世纪末,开始取代穆斯林在东亚和东南亚的海上优势。
……因而宋朝时的中国正朝成为一个海上强国的方向发展。
”海上贸易给宋朝政府带来了不小的财政收入。
据陈振先生《宋史》:“北宋末年政府每年从税收和对外贸易差额中获利达一百多万贯。
”南宋“绍兴二十九年(1159年)时统计,每年…抽解‟与…和买‟所得的税收及利润…约可得二百万緡‟。
南宋外贸发达,海盗也很猖獗,为了保证外贸的正常进行,港口城市的地方官很重视海上治安。
绍定五年(1232年)八月,著名学者真德秀出任泉州知州,他组织官军、民兵进剿海盗,残余海匪南逃,…今贼徒深入广南,正当舶回之时,必有遭其剽劫者,岂不亏失国课(生民无疆注:即税收)。
‟…而福建提舶司正仰番船及海南船之来,以供国课。
今为贼船所梗,实切利害,本州不敢以闽广异路为限,‟真德秀准备与广东水军联合剿灭海盗,以保障海上交通安全,促进对外贸易正常进行。
”利国利民之事,政府没有理由不支持。
为确保海外贸易顺利,宋太宗说:“食禄之家,不许与民争利……内外文武官僚敢遣亲信于化外贩鬻者,所在以姓名闻。
”宋高宗说:“市舶之利最厚,若措置合宜,所得动以百万计,岂不胜取之于民?朕所以留意于此,庶几可以少宽民力尔。
”北宋政府在广州、泉州、明州、秀州、杭州、交州等地设置市舶管理机构(行政管理和税务征收机关)。
南宋又增设温州、江阴和华亭(今上海松江)市舶管理机构。
水战已经演变为主要作战形式之一,海军升格为战争双方的主要兵种。
水战和水师,成为当时各类文学作品中的寻常话题。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在主战派著名诗人、官员陆游笔下,楼船与铁马已是相提并论。
建炎三年(1129年),金军南下,皇帝赵构逃到明州时,枢密院提领海船(官职,相当于海军司令)张公裕报告说,已为皇上乘船南逃做好准备,现已征集并到达宁波的海船上千艘,其中来自福建的大船就有200多艘,广东转运使征募的海船先行到达。
赵构乘船南逃,在海上漂荡了5个月之久,直到张公裕率海军击败金军,韩世忠的海军再败金军,金军北撤之后,赵构才上岸。
宋朝海上综合反应能力之强大,绝非虚夸。
刚刚诞生的火箭也变成了水师的利器。
宋金战争、宋元战争中,双方水师不断在江河湖海展开厮杀,均频繁使用火箭。
绍兴31年(1161年),南宋水师出动百余艘战舰,千里奔袭金国在山东的水师,以火箭将其消灭,使金国海上南侵计划破产。
南宋军队在对元军作最后抵抗时,主要依靠海军力量在东南沿海作战。
1279年,宋廷覆亡于广州附近时的最后一战,也是一场空前惨烈的大海战,当时,宋军仍然拥有舰船几百艘,水军数万人。
这场海战的规模,N倍于300年后的西班牙与英国的“大海战”。
斯塔夫里阿诺斯说:“蒙古人征服中国,建立元朝后,中国的船只体积最大,装备最佳;中国商人遍布东南亚及印度各港口。
……中国进出口贸易情况也值得注意,它表明这一时期中国在世界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元朝政府基本保持了宋朝以来的市舶管理机构。
据马可·波罗、伊本·白图泰等洋人记载,中国的港口帆樯如云,商贸之兴盛举世无双。
摩洛哥旅行家伊本·白图泰在印度所见:“这个国家的全部贸易都操在中国船只手中”,要想到中国,惟有乘坐中国船只,仅在古里佛(今加尔各答)就见到同时停泊着13艘中国商船,其中较大者有3—12帆,船员千名,每艘大船另配有3艘供应船,这样的船只惟有中国的泉州、广州能够制造。
元朝依托无以伦比的造船能力、远洋航行能力和海上军事力量,先后组织四次大规模的海上征服行动,分别于1274年出动战船900艘兵士1.5万人、1281年出动战船9000艘兵士10万人征讨日本;1280年出动战船100艘兵士5000人征讨占城(今越南南部);1292年出动战船1000艘兵士2万人,并携带一年的粮草征讨爪哇。
如此规模的海上远征活动,对于当时欧洲人,无异于天方夜谭。
汤普逊在评价15世纪“地理大发现”时说:“如果没有罗盘和科学的制图学的发明,没有造船技术的巨大进展,进行如此长距离的远航是不可能的。
”如果没有强大的科技支撑,宋元能够在海上如此轻松自如么!2、该让精英饿几天肚子中国如此辉煌的航海史,是否可以称之为“海洋文明”呢?当然不行。
在生产力水平低下的时代,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国家,海外贸易也好,海上防御也罢,在中国的经济、军事、政治活动中,都不可能扮演主要角色。
从经济方面看,由于可以用来交换的物资并不丰富,加之导航和动力等手段落后、风险巨大等诸多原因,对外贸易所能带来的财富必然是十分有限的。
据周一良先生《宋朝简史》,即便是工商业高度繁荣的宋朝,在政府货币性的财政收入中,农业税始终占主导地位,全部商税的贡献率也才占到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