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社会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1总则1.1 编制目的为高效有序地做好******公司(以下简称“公司”)突发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和救援工作,避免或最大程度地减轻灾害造成的损失,保障员工生命和企业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特编制本预案。
1.2 编制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主席令69号)《中华人民共和国集会游行示威法》(主席令20号)《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主席令38号)《信访条例》(国务院令431号)《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发[2005]11号)《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493号)《电力安全事故应急处置和调查处理条例》(国务院令第599号)《生产经营安全生产事故应急预案编制导则》AQ/T9002-2006《关于印发电力突发事件应急演练导则(试行)等文件的通知》电监安【2009】22号《电力生产事故调查暂行规定》国家电监会第4号令《******分公司总体预案》1.3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突发社会安全突发事件的现场应急处置和应急救援工作。
2 应急处置基本原则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管理工作应根据不同类型事件的特点,依据不同的原则进行。
遵循“分级负责、预防为主、教育疏导、快速反应、依法办事”的方针,快速处置,缩小影响,控制局面,稳定职工队伍,尽快恢复正常工作秩序,将突发性事件带来的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
2.1 分级负责原则。
突发性事件的处置工作在应急领导小组的统一指挥下进行,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形成“行政管理部牵头接谈、相关职能部门主谈,涉访部门劝返,行政管理部维护秩序”的现场处置工作格局。
2.2 预防为主原则。
及时了解、掌握和收集有关方面的信息,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控制、早处置,将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将问题解决在初始阶段。
2.3 教育疏导原则。
以教育疏导为主,做到谈清问题、讲明政策、解疑释惑、理顺情绪、化解矛盾、尽快劝返,防止矛盾激化。
2.4 快速反应原则。
确保发现、报告、指挥、处置等环节紧密衔接,做到反应快速,应对正确,依法果断处置。
2.5 依法办事原则。
严格按照国家政策解决职工及周围居民反映的问题;严格依照国家法律、法规,按照来访接待程序,及时果断处置突发性事件,坚决制止各种违法行为,维护正常的生产、工作和生活秩序。
3 事件类型和危害程度分析3.1 风险的来源、特性公司内部可能存在劳资纠纷、各方面的利益冲突,而引发与周边个体的纠纷。
3.2 事件类型、影响范围及后果因上述纠纷等因素可能导致群体性上访、聚集、围堵、滋事等突发事件,影响正常生产、工作、生活秩序。
4 事件分级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分Ⅰ级(特别重大)、Ⅱ级(重大)、Ⅲ级(较大)和Ⅳ级(一般):Ⅰ级:特别重大突发性事件,参与上访人数在500人及以上的事件。
Ⅱ级:重大突发事件,参与上访人数在100人及以上、500人以下的事件。
Ⅲ级:较大突发事件,参与上访人数在15人及以上、100人以下的事件。
Ⅳ级:一般突发事件,参与上访人数在5人及以上、15人以下的事件。
5 应急指挥机构及职责5.1 应急指挥机构成立突发事件应急领导小组,下设应急管理办公室和六个应急处置工作组,负责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工作。
5.1.1 应急领导小组组长:总经理副组长:生产副总经理、5.1.2 应急管理办公室主任:安监科主任5.1.3 应急处置工作组(1)危险源控制抢险救援组组长:生技部主任(2)安全保卫组组长:人事部主任(3)交通医疗后勤保障组:组长:办公室副主任(4)新闻发布对外工作组:组长:办公室主任(5)技术保障物资供应组组长:工程项目部经理(6)善后处理组:组长:财务室主任5.2 职责5.2.1 应急领导小组主要职责(1)贯彻落实国家和公司有关突发事件管理工作的法律、法规、制度,执行上级单位和政府有关部门关于突发事件处理的重大部署;(2)监督应急管理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协调各部门职责的划分,并监督突发社会安全事件专项应急预案的编写、学习、演练和修订完善;(3)负责总体指挥协调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理,负责出现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时应急预案的启动和应急预案的终结;(4)调动各应急救援力量和物资,及时掌握突发事件的发展态势;(5)部署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发生后的善后处理及生产、生活恢复工作;(6)及时向政府部门及上级单位管理部门报告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发生及处理情况;(7)负责监督、指导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进行调查分析,并对相关部门或人员落实考核;(8)签发审核论证后的应急预案。
5.2.2应急管理办公室(1)应急管理办公室是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应急管理的常设机构,负责应急指挥机构的日常工作;(2)及时向应急领导小组报告突发社会安全事件;(4)组织落实应急领导小组提出的各项措施、要求,监督各单位的落实;(6)监督检查各单位公司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应急预案、日常应急准备工作、组织演练的情况;指导、协调突发事件的处理工作;(7)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处理完毕后,认真分析事件发生原因,总结事件处理过程中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相应的应急预案;(8)对公司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管理工作进行考核。
(9)指导相关部门做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善后工作。
5.2.3应急工作组主要职责5.2.3.1抢险救援组:(1)负责所辖区域内的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处理。
(2)按照以人为本,减少危害,保障员工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的原则,做好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救援工作。
(3)负责伤员的第一救护,报告紧急医疗救护部门。
5.2.3.2安全保卫组(1)维持现场秩序、现场警戒,划定警戒区域,负责监督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处理时各项安全措施的执行,防止救援时人身事故的发生;(2)控制现场人员,无关人员不准出入现场,确保抢险、救灾人员疏散时的人身安全,做好安置、维持现场秩序、安全警戒装置的设置工作;(3)负责现场安全隔离措施的检查,并督促相关部门执行到位;(4)组织实施必须采取的临时性措施;(5)协助完成事故(发生原因、处理经过)调查报告的编写和上报工作。
5.2.3.3交通医疗后勤保障组:5.2.3.3.1负责车辆管理(1)平时加强车辆维护、检查,确保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抢险救援时所需车辆正常使用;(2)应急时提供紧急救护辆,提供应急救援抢险和应急物资、设备设施运送所需车辆。
5.2.3.3.2负责通讯管理(1)固定电话、移动电话、载波通信、应急呼叫通信等通讯设施完好;(2)应急时确保现场应急通信畅通。
5.2.3.3.3医疗保障(1)接警后及时赶赴事发地,对受伤人员采取现场紧急救治,及时抢救伤员;(2)及时联系120急救中心或医院,将伤员转送医院进行治疗;(3)做好日常相关医疗药品和器材的维护和贮备工作;(4)做好食物、卫生、环境方面的防范工作,做好生活区异常情况的处理。
5.2.3.4新闻发布对外工作组(1)在应急领导小组的指导下,负责将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情况汇总,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做好对外信息发布工作;(2)根据领导小组的决定对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情况向政府新闻主管部门、上级单位进行报告;(3)负责新闻媒体及当地政府有关部门和上级相关部门的接待工作。
5.2.3.5技术保障物资供应组:(1)全面提供应急救援时的技术支持;(2)掌握公司各设备、建筑、装备、器材、工具等专业技术。
(3)掌握公司各设备、设施、建筑在事故灾难情况下的应急处置方法。
(4)按照公司要求做好各类突发事件相应物资贮备和供给工作;(5)应急时,负责应急物资、各种器材、设备的供给;(6)负责与其他外部部门进行沟通联络,及时做好应急物资的补给工作5.2.3.6善后处理组:(1)负责伤亡家属接待、安抚、慰问和补偿等善后工作。
-;(2)负责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统计理赔工作。
(3)负责突发社会安全事件的调查、处理、报告填写和上报工作。
6 预防与预警6.1 风险监测按照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的原则,公司各部门通过信访系统了解所管理范围内各种可能发生的突发事件的信息,并将信息向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应急管理办公室应定期开展综合分析和风险评估,提出相应的预警建议,要求相关部门处置,必要时向突发性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汇报。
6.2 预警发布与预警行动6.2.1 预警分级按照其性质、严重程度、可控性和影响范围等因素,分为四级预警:Ⅰ级(特别严重)、Ⅱ级(严重)、Ⅲ级(较重)和Ⅳ级(一般),依次用红色、橙色、黄色和蓝色表示。
根据事态的可能发展情况和采取措施的效果,预警可以升级、降级或解除。
具体情况如下:Ⅰ级:参与上访人数在500人及以上的事件。
Ⅱ级:参与上访人数在100人及以上、500人以下的事件。
Ⅲ级:参与上访人数在15人及以上、100人以下的事件。
Ⅳ级:参与上访人数在5人及以上、15人以下的事件。
6.2.2 预警发布程序发现突发社会安全事件后,事件发生部门应立即向应急管理办公室汇报公司突发社会安全事件情况。
应急管理办公室根据上述情况综合分析判断并向应急领导小组汇报,由应急领导小组发布预警通报,通知各部门作好应急准备,并向***总公司汇报。
应急管理指挥部根据具体情况综合分析判断,向应***总公司领导小组汇报,发布启动预警信息,通知各应急工作组作好应急准备。
预警信息的发布一般通过短信、电话、通知等方式进行,预警信息包括突发事件的类别、预警级别、起始时间、可能影响范围、警示事项、应采取的措施和发布单位等。
6.2.3 预警发布后的应对程序和措施各部门要加强对职工的思想教育工作,掌握其思想动态,尽可能将不稳定因素化解在萌芽状态之中。
对工作中出现不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新动向,各部门要及时汇报应急管理办公室,并及时做好解释、劝解工作。
要立足抓早、抓小、抓苗头,调查研究,分析预测可能出现的突发性事件,及时发现和掌握苗头性问题,避免突发性事件的发生。
各部门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认真对待职工的信访和上访,尽可能将职工反映的问题解决在企业内部。
加强公共关系和对外宣传工作,塑造良好的企业公共形象,争取企业所在地政府和群众的理解和支持,力争避免群体性事件的发生。
出现突发性事件苗头时,公司要从多个角度、多方渠道、多种办法解决问题,采取有力的应对措施,把工作做在前头,把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把矛盾化解在基层,通过妥善解决问题,化解突发性事件。
系统各企业要通过健全信访三级责任主体的工作机制、落实信访工作三级终结制度,明确分工、强化职责,形成三级责任主体联动的突发性事件预防体系。
6.3 预警结束相关部门落实预警信息,解决相应的问题后,应将有关处置情况反馈给应急领导小组,由应急领导小组宣布预警结束。
7 信息报告7.1公司24小时应急值班电话:7.2 突发事件发生后,所涉及部门应立即向公司应急管理办公室报告,应急管理办公室应立即将突发事件情况汇总,上报领导小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