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中医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二则
莫中林
浙江嘉兴市海盐县横港卫生院浙江嘉兴314000
关键词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医案中医辨证论证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是由各种原因所致下肢静脉血流缓慢,通过血液循环流回心脏的血量减少,血液呈高凝状态,淤积在下肢静脉,形成血栓。

属于中医“股肿”范畴,笔者从医多年,参以古大家之论,举医案二则,与同道共享。

1张某案
张某,男,24岁,2012年10月12日初诊。

患者2周前因右下肢腘窝处疼痛,行走困难,于当地医院就诊,B超示:右下肢腘静脉血栓形成,股静脉血栓形成。

诊断为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住院予以抗凝溶栓治疗两周后,B超示同前,症状稍减轻,要求出院治疗,寻
中医治疗。

刻证:下肢胀痛明显,难以行走,站立时胀痛明显,腘窝处稍肿,按压痛,下肢未见明显肿大,伴夜间口干,汗出,二便可,夜眠可,舌质暗苔薄而干,左右关脉弦数,证属气滞瘀阻,阴液耗伤。

治拟行气止痛,活血化瘀,佐以养阴。

处方:川楝子、生地各
12g ,
地龙、水蛭各15g,柴胡、川芎、当归、枳壳、三棱、莪术、麦冬各9g,炙甘草6g。

每日1剂,水煎服。

5剂后,二诊:自诉下肢已未胀痛,能行走,腘窝处已不肿大,口干稍好转,盗汗好转,但下腹有隐痛,大便稀,再以原方调治,以养阴为主,佐以行气止痛,活血化瘀处方:生地、麦冬各15g,地龙、水蛭各12g,川楝子、柴胡、川芎、当归、枳壳、三棱、莪术各9g,炙甘草6g。

5剂好,症状全消,下腹已无隐痛,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白滑,右关脉缓,左关微弦。

继服5剂二诊处方,后复查B超示:右侧下肢深静脉未见血栓形成。

按:《诸病源候论》曰:“血之在身,随气而行,常无停积。

”血之运行,听命于气,
故曰:“气为血之帅”,因此,气分受伤,或气虚不畅,则血瘀形成。

又《素问•六节脏象论》曰:“肝者,其华在爪,其充在筋”故而,股肿之病位在筋,其脏在肝,气滞则血瘀,血瘀于下肢之脉则股肿形成。

治疗以川楝子、地龙为君,走肝经而行气血,水蛭破血不伤气为臣,故而张锡纯赞此药:“存瘀血而不伤新血,于气分丝毫无损,而血瘀默然于无形,真良药也”。

柴胡升举阳气,助君药以行气血,川芎、枳壳行气活血,化痰軟坚,三棱破血,莪术破气,共助血瘀之散,生地清热凉血,麦冬养阴使行气活血而不伤阴,当归补血活血使瘀去而不伤血,共为佐药,炙甘草调和诸药,故而其效甚佳,然川楝子苦寒,有小毒,量大则伤脾,故而5剂后气行而血瘀化,略微伤脾伤阴,故下腹隐痛,而大便稀,2诊时减其量、减其毒,以上方剂药性较猛,故而不易久服。

2许某案
许某,男,64岁,2013年10月13日初诊。

患者2年前因下肢疼痛于当地医院就诊,诊为下
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予以抗凝溶栓治疗,后久服华法林抗凝,未见好转,遂
寻中医治疗。

刻证:左下肢肿大明显,按之光亮,小腿内侧局部皮肤色素沉着,皮色偏紫光亮,行走后略缓,但长时间有牵拉感,大便干结,常数日1次,舌紫暗苔黄黑,脉疾,证属邪热之毒瘀结,治拟清热解毒,泻下攻积,逐瘀通经。

处方:金银花、玄参、鸡血藤各30g,木瓜、当归、泽泻各20g,地龙、水蛭、生大黄各12g,甘草10g。

每日1剂,水煎服。

5剂后,二诊:自诉肿大明显消退,行走无牵拉感,大便日1次,皮肤色素沉着稍淡,未明显减退,舌质暗红,苔黄而干,脉数。

按原方7剂后,三诊:自诉明显好转,下肢未再有肿大及牵拉感,舌质暗
因而处方乃四妙勇安汤加减,用大量金银花泻火解毒,生大黄即能泻火解毒,又能积,逐瘀通经,乃治病之魁宝之药,以釜底抽薪之法去其热毒,地龙、水蛭、
当归以活血化瘀,化瘀血而生新血,玄参、木瓜、泽泻清热利湿,并引
回归脉道,使肿消血宁,甘草调和诸药,为釜底抽薪之良方。

泻下攻鸡血藤、离经之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