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拟剧论(代表人物:戈夫曼)基本观点:社会是一个舞台,全体社会成员是在这个舞台上扮演不同角色的演员。
他们都在社会互动中“表演”自己,塑造自己的形象并更好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3)常人方法学(代表人物:加芬克)基本假设:在现实生活中,社会成员依据一定的规则和程序来进行社会互动,这些日常活动中不成文的、大家公认的互动规则是一切社会活动的基础。
第二节社会互动的形式1.交换概念:在一定的规则下,行为者之间为了获得回报而行动、并获得回报的社会互动形式。
构成要素:目标/付出/回报/效益。
类型:①物质的交换,最典型的是商品交换②非物质的交换,指的是感情、文化等交流形式。
社会基础:社会差异2.合作概念:指在社会互动中,行为者之间为达到某些共同的利益目标彼此密切配合的一种联合行动。
类型:①自发性合作②制度化的传统合作③指导性合作④契约式合作3.竞争概念:是指行动者之间为了共同的目标而展开的较量、争夺。
类型:社会意义:在于从个人的角度,它可以激发个人的热情,能量,人们在竞争中可以相互激发,相互促进。
从社会的角度,竞争对社会发展和进步也是有利的。
4.冲突概念:是不同行动者之间相互反对或阻止对方意图的自觉行动,根源:也是因为某种社会资源的稀缺。
类型:从规模上分,为群体之间的冲突和个人之间的冲突;从冲突的性质上分,为经济冲突、政治冲突、文化冲突、种族冲突以及阶级冲突;从冲突的方式或程度上分,为显性冲突、隐性冲突,其中显性冲突方式分为:①争论②拳斗和械斗③仇斗④战争⑤其他。
第三节社会互动的符号1.符号:指的是由一群人所共同认可的,有意义地代表其自身以外的别的事物的东西。
2.社会互动的重要符号: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身体语言。
3.语言:指是人类所特有的用来表达意思,交流思想的工具,是由语音、词汇和语法构成的一定的系统。
4.语言的重要性:语言,作为社会互动中的最重要的符号系统,它的重要性几乎是不言自明的。
通过口头和书面语言为媒介,人类文化得以更好的建构的传递,语言作为一个有力的媒介符号,在日常生活中更是帮助了人们之间复杂而微妙的互动5.语言的多样性:语言的词汇反映了言语者互动的文化和环境。
6.身体语言:是用身体代替语言来表达意思的动作或方式。
7.个人空间:指环绕一个人周围的直接的物理区域。
8.个人空间理论(霍尔):他认为人们相距的远近代表了不同的情感距离,因此他认为存在四种不同的个人空间,人们选择特定的空间距离进行互动,不仅可以反映互动各方的关系,而且还塑造他们之间的关系。
①亲密距离②个人距离③社会距离④公众距离。
第四节社会网络1.定义:是经过各种媒介、通过社会互动所形成的个人之间的复杂联系网。
2.特征:①社会网络的形成是地缘、血缘、学缘、业缘等多方面的因素使然②反映个人和社会关系的本质③是经过个人之间的社会互动所形成的④对个人来说具有效益⑤是相对稳定的3.形态:①封闭形态和开放形态,以个人进出该社会网络的难易程度的不同来区分。
②稳固形态和松散形态,以个人和社会网络的连接的紧密程度不同来区分③互利形态和互补形态,以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的利益来区分。
4.功能:个人在社会网络中获得各种信息、获得各种精神上的支持以及物质上的资源。
社会网络影响到个人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就社会而言,社会网络的功能体现在社会网络具有社会控制和社会整合的功能。
第七章群体第一节什么是群体1.群体的含义:人们通过某种社会关系联结起来进行共同活动和感情交流的集体2.群体的特征:①有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②有一定的为群体成员所接受的目标③有明确的成员关系,并形成归属感④有一定的行为准则;⑤时间上具有一定的持续性。
3.群体的类型:①初级群体:又称为首属群体。
由面对面的互动所形成的、具有亲密的人际关系的社会群体。
是社会群体中最古老最基本的形式,是个人参加社会生活的基础群体,次级群体:又称为次属群体,是用来表示与初级群体相对应的各种群体,如学校,职业群体,社团。
②正式群体:也就是社会组织非正式群体:是一种自发形成的,无正式组织结构,无正式章程的群体。
如朋友群③内群体和外群体:又称作我群和他群。
凡是成员感到自己与群体关系密切,对群体有强烈归属感的,就是内群体。
而那些由他人结合而成,与自己没有什么关系的群体,就属于外群体。
④成员群体:也就是内群体,个人属于该群体的成员。
参照群体:被某一群体成员用来作为某种参照对象并试图效法的群体。
⑤大群体和小群体:是以群体的规模为标准,而进行的一种群众分类。
大群体一般指规模较大,人数较多,人员之间较少互动的群体。
小群体则是指那些规模较小,成员之间能够直接互动的群体。
4.初级群体的特征:①规模小②是有长期的,经常的面对面互动③是成员的人格特征可以得到比较全面的表现④成员之间的角色位置难以替代⑤习惯伦理道德和感情在维系群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5.初级群体的类型:①家庭②邻里③伙伴群体。
6.现代社会,随着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发展,初级群体出现了衰落的趋势。
第二节家庭1.概念:是个有婚姻血缘或收养关系的人们组成的长期共同生活的群体,是人类生活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一种群体形式。
2.基本关系:婚姻关系、血缘关系、收养关系3.基础:婚姻。
4.特征:①至少有两个不同性别的成年人居住在一起②他们之间存在着某种劳动分工③他们进行许多经济交换和社会交换④他们共享许多事物⑤成年人与其子女之间有着亲子关系⑥孩子之间存在着兄弟姐妹关系。
5.结构:①核心家庭,一般由一对夫妇及其未婚子女生活在一起而组成的家庭。
②主干家庭是由一对夫妇与父母和未婚子女聚居生活的家庭。
③联合家庭是由父母和多对已婚子女以及孙(外孙)子女组成的家庭。
④其他家庭,指一些不完全的家庭,残缺家庭、断代家庭、单身家庭等类型。
6.功能:①规范性行为功能;②经济生活功能;③精神生活功能;④教育功能;⑤抚养、赡养功能。
7.生命周期:建立、扩展、抚育、收缩、空巢、消亡8.我国家庭的现状:①家庭规模趋于缩小;②家庭功能有所变化一是家庭的消费功能在加强,二是家庭的生育与抚育功能的层次在提高,三是家庭的精神生活功能逐渐增加,四是家庭的事业功能不断扩大;③家庭价值观的认识趋向现代化。
第三节利益群体1.概念:是在社会利益体系中具有相同的利益地位、有着共同的利害和需求、共同的境遇与命运的群体。
2.特征:①利益关系是利益群体的核心关系②群体规模具有不确定性③群体成员之间的交往具有多样性。
3.类型①从群体目标特点分为:经济利益群体、政治与社会权利利益群体、社会公众利益群体②从群体组织形式分为:机构性利益群体、社团性利益群体、自组性利益群体4.既得利益集团概念:指对公共资源享有支配权的社会阶层,为了共有的特殊利益而结成的共同体。
最大特点:为维护少部分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大多数人的利益。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和与此相适应的政治体制建设的步伐,是防止既得利益集团产生和存在的根本举措。
第八章组织第一节什么是组织1.概念:是指人们为了达到特定目标而有计划的建立起来的具有比较严密的结构的制度化的群体。
现代社会是一个高度组织化的社会。
组织的普遍存在提高了人民的社会活动效率,延伸和扩展人类自身的能力。
2.特征:①具有特定的组织目标②具有一定的权威体系③组织成员的角色化④正式而比较明确的规定。
3.组织过程(1)组织决策:概念:是指组织成员从两个以上的行动方案中进行选择决断,以期最优化地达到组织目标的过程。
四个阶段:①情报阶段②设计阶段③抉择阶段④审查阶段(2)组织沟通概念:是组织内部的信息交流,即组织成员之间通过种形式的交往以传达思想观点态度感情或情报的过程。
①纵向沟通:指组织内部的信息由上层到下层或由下层到上层的传递过程。
②横向沟通:指组织内同一层次的部门和组织成员之间的信息传递过程。
(3)组织控制概念:组织用各种规章制度和奖惩手段约束组织成员的行为,以保证组织的决策和指令能够有效地贯彻执行,维护组织的各项秩序。
①预先控制:是指在组织行为发生之前所进行的一系列的控制活动。
②现场控制:又叫同步控制是对正在实际进行操作的组织成员的待业进行指导和监控,使组织成员的行为始终指向组织的目标。
③反馈控制:是针对组织成员的活动结果来进行控制。
4.三种组织过程的关系:不是相互割裂的过程,而是在具体的现实组织运行过程中相互联系和交织在一起在,任何的组织行动都包含了这三种过程。
第二节组织理论1.科层制(官僚制)(1)概念:是指建立在法理型统治基础上的,以正式规则为管理主体的,具有职权分工和职位等级体系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科层制是马克斯·韦伯提出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学概念,它对以后的组织研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合法性统治类型:传统型、魅力型、法理型(3)特征:①明确规定的固定权限;②明确规定的职位等级;③执行职务建立在公文基础上;④职务的专业化和量才录用;⑤照章办事。
(4)优点:相比其它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行政管理效率高弊端:形式方义、繁文缛节、用人不当、欠缺人情味、对外界变化反应不灵敏2.组织管理理论(科学管理理论、人际关系理论、组织行为理论、权变理论和系统理论等)(1)科学管理理论(美国工程师泰罗、法国管理学家法约尔):为了使组织更有效地实现它的目标,必需使组织的结构和过程科学化和合理化。
(2)人际关系理论(梅约、罗伊斯里斯伯格、“霍桑实验”):人是组织中最重要的因素,组织中起决定作用的主要是社会因素和心理因素以及在工作中形成的人际关系。
(3)组织行为理论(巴纳德“组织平衡论”观点、麦克戈的“X理论”和“Y理论”):是从人际关系理论发展而来的组织管理理论。
呼吁组织采取民主而非集权专制的领导方式,认为民主型领导比转制型领导的组织效果更好第三节现代社会的组织格局1.公共部门概念:是指被国家授予公共权力,并以社会的公共利益为组织目标,管理各项社会公共事务,向全体社会成员提供法定服务的政府组织。
特征:①公共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公共物品②对公共事务的管理是公共部门的主要职能③掌握的资源属于公共资源④用来从事公共管理的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⑤目标在于实现公共利益。
2.私人部门概念:是指为私人所拥有,并以利润最大化为组织目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通过在市场上出售其产品或提供服务以求得利润的各类工商企业组织。
特征:①私人部门向社会提供的主要是私人物品②组织由私人作为投资主体,其权益归私人所有其组织资源因而变属于私人资源③私人部门的组织目标在于本企业的利润最大化④市场是私人部门实现目标的竞争性活动领域,也是私人部门主要调节机制。
3.第三部门概念:在政府组织和营利组织之外,还有一类组织,它们既不是政府的某个部门或下属组织,又不追求组织拥有者的私人利益。
它介于国家和市场之间,一般统称为第三部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