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试卷灿若寒星整理制作学业水平测试语文模拟试题第Ⅰ卷选择题(50分)一、基础知识积累(每小题2分共16分)1、下列各组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是()A、提.防(tí)蹒.跚(pán)桑梓.(zí)挑拨离间.(jiàn)B、辍.学(chuò)确凿.(zaó)憎恶.(è)肆无忌惮.(dàn)C、隔阂.(hé)烨.(yè)然笃.(dǔ)信众目睽睽.(kuí)D、罹.难(lí)造诣.(zhǐ)修葺.(qì)接踵.而至(zhǒng)2.选出下列用形似字组词有错误的一项()A、闻名遐迩目不暇接白璧微瑕B、立功渎罪案牍劳形赎职之罪C、百战不殆贻患无穷心旷神怡D、烟雾缭绕字迹潦草脚镣手铐3、以下对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念.(考虑,想到)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苏轼《记承天寺夜游》)B、望之蔚然..(茂盛的样子)而深秀者,琅琊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C、经纶..(筹划)世务者,窥谷忘反。
(吴均《与朱元思书》)D、潭西南而望,斗.(北斗星)折蛇行,明灭可见。
(柳宗元《小石潭记》)4、下面加点的词语,能够用括号中的词语替换的一项是()A、它们(鹤群)一律将长颈伸向前方,,双足乡后方笔直挺身,悠然翱翔太空的美姿,实在是无可言喻....(不言而喻)。
B、去年,《财富》杂志说,近30年来新成立的科技公司的总资产,已经接近1万亿美元,这个增长速度还在与日俱增....(与时俱进)。
C、两个杀人狂被美化成“英雄”和“武士”,在日本国内鼓噪..(喧嚷)一时,成千上万的日本青年受此蛊惑,参军来到中国战场,进行野蛮的杀戮。
D、上中学时的我只能偷偷的看闲书,如今我三十八岁了,也可以像父亲当年一样大摇大摆....(摇摇晃晃)地看闲书了。
5、对下列各项的语法分析不完全正确的是()A、“精力充沛、心情愉快、狡兔三窟、改革开放”都是主谓短语。
B、“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是一个动词谓语句。
C、“像米开朗琪罗画的摩西一样,托尔斯泰给人留下的难忘形象,来源于他那天赋班的犹如卷起的滔滔白浪的大胡子。
”提取句子主干是“形象来源于大胡子。
”D、“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
”一句中的“在苍茫的大海上”是介词短语做状语。
6、对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方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理解:这句话运用排比和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天来临时万物复苏气温回升的情景。
B.人们都爱秋天,爱它的秋高气爽,爱它的云淡日丽,爱它的香飘四野。
理解:这句话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强调了秋天的景色带给人们的美好感受。
C.夜深了,皎洁的月光倾泻下来,就像透明的轻纱笼罩着大地。
理解: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月光清澈、柔美的特点。
D.老师严肃地说:“这样糟蹋粮食太不像话了,难道你不知道这些粮食来之不易吗?”理解:这句话运用反问的修辞方法,表现了老师在批评学生浪费粮食这种现象时的严厉的态度。
7、下列对名著的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2分)A.“墙角的花, 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
”这首小诗出自诗集《繁星·春水》,这部作品大致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对母爱与童真的歌颂;对大自然的崇拜和赞颂;对人生的思考和感悟。
B.《童年》是高尔基的自传体小说,它讲述的是阿廖沙的童年生活,再现了当时俄罗斯下层人民的生活状况。
C.《格列佛游记》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落到小人国、大人国、女儿国等地的神奇经历,这是一部神话小说。
D.《骆驼祥子》中,祥子最大的梦想就是拥有一辆自己的车,以免受车厂老板的盘剥,他的希望一次又一次破灭,他与命运的抗争最终以惨败告终。
8、下列各项与原文不一致的是()A、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如云,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答谢中书书》)B、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C、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苏幕遮》范仲淹)。
D、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
(《小石潭记》)二、阅读《藤野先生》节选片段,回答9---13题我便将这事告知了藤野先生;有几个和我熟识的同学也很不平,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终于这流言消灭了,干事却又竭力运动,要收回那一封匿名信去。
结末是我便将这托尔斯泰式的信退还了他们。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到第二学年的终结,我便去寻藤野先生,告诉他我将不学医学,并且离开这仙台。
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但竟没有说。
9.以下加点的四个“他们”,所指对象与其他三个不相同的一项是()A.一同去诘责干事托辞检查的无礼,并且要求他们..将检查的结果,发表出来。
B.中国是弱国……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C.“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D.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
10.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的原因是()A.日本青年无视课堂纪律,“我”十分气愤B.日本青年那一声叫得特别大,“影响”了“我”时事片的兴趣,所以我觉我觉得特别“刺耳”C.日本青年看到枪毙中国人,幸灾乐祸,严重伤害了“我”的民族自尊心,故而“我”觉得十分“刺耳”。
D.日本青年为了报复“我“上次匿名信事件的失败,故而大吼大叫,因此”我“十分厌恶。
1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对这句话理解正确的是()A.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中国人就是低能儿,日本爱国青年看不起中国人是有理由的。
B.作者用“所以”一词表达了对日本人的观念深表赞同。
C.作者认为中国是弱国,弱国的学生能力差,因此得六十分以上就容易被日本学生怀疑。
D.这是作者模拟日本“爱国青年”的口吻,用荒谬的推理,表达自己作为弱国过敏的愤怒和无奈。
12.作者说“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一“变化”指的是()A.从仙台回到东京继续学医 B。
由学医转向从事文学活动C.由学医而转为学生物学 D.离开日本回国13.以下对选文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一句中“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表达了对看客麻木不仁的痛恨。
B.“呜呼,无法可想!”后的感叹号传达出“我”不可压抑的激愤的感情。
C.鲁迅之所以学医是为了救国,而之后弃医从文仍然是一种救国。
D.“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这里的两个“中国人”含义相同。
三、阅读《故宫博物馆》片段,回答14---18题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
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
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
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锁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
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
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
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
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
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
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
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
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14.选段的说明对象是()A、太和殿宏大的规模B、太和殿C、太和殿的位置功能D、太和殿的内部装饰15.选段开头写太和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的目的是()A.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宏大。
B.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雄伟壮丽。
C.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精美。
D.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太和殿的威严。
16.选段整体上采用的说明顺序是()A.从上至下的顺序 B、从外向内、由总到分的顺序C.从下至上的顺序 D、从中间向四周的顺序17.对选段内容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A.第二段中,作者观察的立足点是正中的朱漆方台,按照方位变化依次为正中、上面、背面、两旁、中央、周围、下面。
B.太和殿是故宫建筑的重点,最能体现故宫建筑群的特点,所以文章作为重点介绍。
C.介绍三大殿建筑在中轴线上,主要是为了突出中国建筑讲究对称的特点。
D.太和殿的外观特征是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18.太和殿的内部装饰到处是龙,对其作用的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突出故宫的金碧辉煌。
B.表现故宫的庄严肃穆。
C.突出皇权的权威,表示皇帝是真龙天子。
D.表示皇帝十分喜好龙。
四、读《云南的歌会》选段,完成19---22题。
云南本是个诗歌的家乡,路南和迤西歌舞早著名全国。
这一回却更加丰富了我的见闻。
这是种生面别开的场所,对调子的来自四方,各自蹲踞在松树林子和灌木丛沟凹处,彼此相去虽不多远,却互不见面。
唱的多是情歌酬和,却有种种不同方式。
或见景生情,即物起兴,用各种丰富比喻,比赛机智才能。
或用提问题方法,等待对方答解。
或互嘲互赞,随事押韵,循环无端。
也唱其他故事,贯穿古今,引经据典,当事人照例心中一本册,滚瓜熟,随口而出。
在场的既多内行,开口即见高低,含糊不得。
所以不是高手,也不敢轻易搭腔。
那次听到一个年轻妇女一连唱败了三个对手,逼得对方哑口无言,于是轻轻的打了个吆喝,表示胜利结束,从荆条丛中站起身子,理理发,拍拍绣花围裙上的灰土,向大家笑笑,,意思像是说:“你们看,我唱赢了”,显得轻松快乐,拉着同行女伴,走过江米酒担子边解口渴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