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文中表年龄的词
古汉语中有许多表示人年龄的词,有的年龄段还不止一个。
了解、掌握这些词,对我们理解古诗文中人物的长幼很有帮助。
1.襁褓:婴儿的被子,也指背负婴儿的布带和布兜,后用以表示一个人的婴儿时期。
王充《论衡·初禀》:“昌在襁褓之中。
”(昌,指周文王姬昌。
)
2.弱息:弱,《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之为“年少”;息,释之为“子女”。
《触龙说赵太后》中也说:“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孝。
”“年少”的“子女”,犹言“小儿”“小女”。
《聊斋志异·婴宁》:“弱息反存,亦为庶产。
”
3.总角:古代未成年的人把头发扎成髻,文人墨客借以代指人处幼年。
《诗经·卫风·氓》:“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
4.垂髫:小孩子头发扎起来,下垂着,后成为“幼年”的代称。
《桃花源记》:“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5.幼学:表示10岁。
《礼记·曲礼上》孙颖达疏注:“今云十年(10岁)曰幼学。
”
6.束发:古代男孩15岁开始束发为髻,借指男孩15岁。
《大戴礼·保傅》:“束发而就大学,学六艺焉。
”
7.志学:表示男孩年满15岁。
如孙过庭《书谱》:“余志学之年,留心翰墨……”
8.及笄:指女子15岁。
笄,古代盘头发或别住帽子所用的簪子。
及笄,女子到了可以插簪子的年龄,即成年。
郑玄曰:“笄女之礼犹冠男也。
”《礼记·内则》:“女子……十有五而笄。
”
9.待字:指女子成年(满15岁)待嫁。
因古代女子成年许嫁才命字。
《礼记·曲礼上》:“女子许嫁,笄而字。
”
10.中丁:表示青年。
(中:16岁;丁:17岁)白居易《东南行》:“大道全生棘,中丁尽投殳。
”
11.冠、弱冠、弱岁:男子20岁行冠礼,所以这三个词都指男子20岁。
韩愈《送杨少君序》:“初冠学于乡。
”;《礼记·曲礼上》:“二十曰弱冠。
”;《崔垂林传》:“弱岁,名升于甲乙。
”
12.而立:指30岁。
《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学,三十而立。
”鲁迅《阿Q正传》:“谁知道他将到‘而立’之年,竟被小尼姑害得飘飘然了。
”
13.不惑:指40岁。
《论语·为政》:“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陶潜《饮酒》:“行行向不惑,淹留遂捂成。
”
14.知天命:指50岁。
《论语·为政》:“……五十而知天命。
”韩军《洒向学生都是爱》:“我已届‘知天命’之年了,在教学和科研岗位上拼搏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
15.耳顺:指60岁。
《论语·为政》:“……六十而耳顺。
”白居易《序洛诗序》:“今寿过耳顺,幸无病苦。
”
16.花甲:亦指60岁。
古代以干支纪年,六十年一个花甲子。
常言“年逾花甲”。
17.古稀:指70岁。
古人由于生活水平不高、医疗不发达,寿命一般不长,活到70岁的很少,所以杜甫《曲江》诗云:“酒债寻常行处有,人生七十古来稀。
”
18.从心:亦指70岁。
《论语·为政》:“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太平广记·辛夤逊<野人闲话>》:“年逾从心,犹多著述。
”
19..耄mào 耋dié:指八九十岁。
如“耄耋老人”。
20.期颐:指百岁。
如《礼记·曲礼上》:“百岁曰期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