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的倾城之恋

张爱玲《倾城之恋》经典性之我见刘晓颖1 ,刘晓敏2( 1. 安徽大学中文系,安徽合肥230039; 2. 临沭教师进修学校,山东临沭276700)摘要:张爱玲小说在经过无数研究者的分析之后,仍存有解读的空间。

《倾城之恋》中丰富的意象、深刻的哲学内涵及对人生主题的思考使其成为一部具有永恒艺术魅力的文学经典。

关键词:张爱玲; 倾城之恋; 经典中图分类号: I206. 7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674 -3334( 2011) 01 -0093 -02收稿日期: 2010 -09 -28作者简介:刘晓颖,女,山东临沭人,安徽大学2009 级硕士研究生。

随着中国现当代文学学科的发展,人们开始自觉地意识到经典化的重要性,研究者们认为文学史“不应该越讲越厚,而应该越讲越薄,越讲越精,经典化是必然的”[1]。

经典是指那种具有文学史意义,蕴涵能经得住时间考验的价值观念、美学观念,在价值与美学维度上呈现出一定的普适性的文学文本。

但经典也具有不确定性和“流动性”,存在着被湮灭、重释或强化的可能性。

20 世纪末张爱玲作品在中国的经典化过程就是一个很好的说明。

张爱玲1943 年初登文坛便声名鹊起,红遍大半个中国。

但1949 年后,张爱玲所站立的文学立场与当时主流的文学立场之间存在分歧,文学史教材上几乎没有她的影子。

到了20 世纪80 年代以后,随着大陆的思想解放和文坛的自由性、主体性思潮的兴起,加上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首次重点评讲,她逐渐被中国学术界和读者所接受,并形成了“张爱玲热”和“张学”。

我以为,张爱玲小说中最经典的不是她的扛鼎之作《金锁记》,而是《倾城之恋》。

作品中丰富的意象、丰厚的哲学内涵及对人生主题的思考提升了其艺术高度。

一、众多的悲剧意象《倾城___________之恋》讲述的是女主人公白流苏离婚后寄居娘家,兄嫂谩骂有加,逼迫流苏回去做寡妇。

流苏不从,恰巧碰见了只想恋爱不想结婚的范柳原,两人展开了持久的心理战。

然而一个偶然事件———香港的沦陷,使得两人最终还是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小说的结局看似圆满,实则浸透着苍凉。

正如夏志清在《中国现代小说史》中所言: “凭张爱玲灵敏的头脑和对于感觉快感的爱好,她小说里意象的丰富,在中国现代小说家中可以说是首屈一指。

”[2]259小说的悲凉气氛正是源于胡琴、月、蚊香、镜、空房等这些颇具悲剧意蕴的意象。

( 一) “镜”意象《倾城之恋》的众多意象中,最具代表性的可谓“镜”意象。

小说中第一处对镜子的描写为: 白流苏在遭到娘家人冷嘲热讽之后,“开了灯,扑在穿衣镜上,端详她自己……一双娇滴滴,滴滴娇的清水眼……流苏不由得偏着头,微微飞了个眼风,做了个手势……她忽然笑了———阴阴的,不怀好意的一笑……可是胡琴诉说的是一些辽远的忠孝节义的故事,不与她相关了”[3]53。

这次对镜,流苏发现了自己的美貌和身材,抛弃了忠节孝义的道德规范,看似是从镜中发现了自我,决定了要“给她们一点颜色看看”,要用自己残余的青春博得再次婚姻,实际上恰恰是失去了自我。

第二处为白流苏第二次离家去香港时,“流苏觉得她滴溜溜走了个圈子,倒在镜子上……他们似乎是跌到镜子里面,另一个昏昏的世界里去了,凉的凉,烫的烫,野火花直烧上身来”[3]77。

镜子在质地上是易碎的。

正如张爱玲在《流言》中所言: “这个世界什么东西都靠不住,一捏便粉碎了。

”镜之易碎,象征着情感之易碎。

人与人之间,甚至是恩爱的夫妻之间的关系也非常脆弱,说不定什么时候轻轻一碰,就支离破碎了。

镜子还具有虚空的特性。

流苏与柳原之间空无感情的婚姻就像镜中之像,若有若无。

流苏做了柳原的情妇后,“持家罢,根本无家可持……她怎样消磨这以后的岁月? ……她管得住她自己不发疯么?”[3]79她虽然得到了经济的安全,但却产生了虚无感。

这与叔本华的哲学思考不谋而合: 生命是一团欲望,欲望不能满足便痛苦,满足便无聊。

( 二) “围城”意象小说中另一个有特殊意义的意象是“围城”。

把婚姻及其他类似的一切喻为围城,应该是从钱钟书正式开始的,但张爱玲是现代文学领域第一个明确运用这个意象的。

白流93苏跪着祈求母亲做主时又想起来小时候,“看了戏出来,在倾盆大雨中和家里人挤散了。

她独自站在人行道上……人人都关在他们自己的小世界里,她撞破了头也撞不进去”[3]50。

这里表现出了围城意识,每个人都是一个围城,谁也走不进谁的世界。

二、丰富的哲学意蕴刘再复认为,张爱玲是一个逼近哲学、具有形而上思维能力的很罕见的作家。

受到家庭身世和中外文学思想的影响,她的作品闪烁着对于世界和人生的哲学思考。

( 一) 荒原意识在艾略特的《荒原》中,“荒原”代表着追寻———追寻一种存在。

追寻赋予人类存在的一切意义。

诗人穆旦的作品也渗透着强烈的荒原意识,这种意识表现为对现实生活、战争、爱情的怀疑、否定以及绝望的反抗。

在《倾城之恋》中,范柳原这个人物就处于精神荒原状态。

私生子的身份使他受到中国族人的冷待和排挤,而西洋文化更不是他的根系,所以他的心灵一直在漂泊,便日益堕落下去,“我自己也不懂得我自己”正是范柳原对自己荒原状态的一句经典概括。

范回国是在进行一种精神上的追求,想找寻到传统的中国精神,同时要逃离人类文明,找到一种原始的朴素的生命意义。

白流苏就是范柳原理想中的女人,范柳原把她看作是一个真正的中国女人,永远不会过时。

( 二) 回归意识那么,内心一片虚无如荒原的人类,将走向何处呢? 有人会以坚定的宗教信念来抵抗困境和虚空。

《倾城之恋》没有强调宗教的力量,而是暗合了一种出路: 回归安稳,回归传统,回归自然,回归本真。

安稳一直是白流苏的追求。

离婚后,她波澜不惊地过了七八年,后来在兄嫂的逼迫下开始了反抗,但反抗的目标依然是想追求一个安稳的婚姻生活。

而在战争面前,在人类文明遭受摧毁、人类无能为力之时,安稳地过平实的日子才是最真的。

战火之后,“他们来不及整顿房屋,先去张罗吃的”,现实的、安稳的生活才是人类生活的核心。

张爱玲的创作观也是如此。

她在《自己的文章》中提到: “我发现弄文学的人向来是注重人生飞扬的一面,而忽略人生安稳这一面。

其实后者正是前者的底子。

”[4]13战火没有让封建家庭里走出来的流苏飞扬起来,反而让飞扬的范柳原转向平实,选择了安稳的婚姻。

三、“沟通之难”的思考《倾城之恋》描述了白流苏与范柳原之间的调情与算计,实际上揭示了一个问题: 人与人之间难以沟通。

流苏与柳原都想得到对方,却基于各自的需求而打着算盘,以致迟迟不能产生真切的爱情,真正拥有彼此。

白流苏是要找到一个安稳的丈夫以保证经济上的安全,而范柳原想找到一个有中国元素的女人,他把流苏当作拯救自己的“药”,哀恳流苏“我要你懂得我”。

他们单独在一起的时候,柳原总是君子人模样,当众却喜欢放肆、调情。

但物质生活的迫切需求使流苏无暇顾及心灵,加上她不由自主的自卑心和戒备心,她总是误会柳原偶尔的真情表露。

“我要说的不见得是你要听的。

你听到的也未必是我说出的。

对话不容易”[5]。

实际上,他们都是现代风雨冲击中被旧生活遗弃了的漂泊者,都憎恨旧的生存环境,却自觉不自觉地维护着传统意识,这正显示了近现代中国洋场社会不新不旧、亦中亦西的文化特征。

小说所表达的“沟通之难”在当今时代也依然存在,现代文明正在流行一种可怕的精神冷漠、难于沟通的“病症”。

那么如何实现沟通呢? 小说中,在灾难面前白流苏终于醒悟什么是真什么是假。

“在这动荡的世界里,钱财、地产、天长地久的一切,全不可靠了……他们把彼此看得透明透亮,仅仅是一刹那的彻底的谅解,然而这一刹那够他们在一起和谐地活个十年八年”[3]85。

他们之间的心墙已经倒塌,沟通变得和谐顺畅。

停战后他们再次经过那堵灰砖砌成的墙,流苏道:“那堵墙……”柳原道: “也没有去看看。

”流苏叹了口气道: “算了罢。

”说了一半对方就知道下文,很有默契,与战前二人互相试探的大段对话形成了鲜明对比。

在生死面前,他们甘愿放弃各自利益,珍惜平常生活。

关注生命,用最朴实的真情真爱来沟通,来维系生活和婚姻,正是小说表现出来的解决之道和深刻主题。

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蕴涵的社会广度、历史深度以及哲学高度是体现其艺术成就的重要方面。

正如夏中义所言:“作为小说家的张爱玲,其生命力,要比作为女人的张爱玲健旺……作为小说家,张爱玲依然风姿绰约地活在一代代读者的想象世界。

”[6]虽经过一段时期的被湮没,但张爱玲的小说在被重新发掘后持久不衰地焕发着耀眼的光芒,无数后人追随于她。

[参考文献][1]温儒敏.关于“经典化”与“学院化”[J]文艺研究,1999,( 1) .[2]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M].上海: 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3]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 7) [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2003.[4]张爱玲.张爱玲典藏全集( 3) [M].哈尔滨: 哈尔滨出版社,2003.[5]刘安海.阻隔与沟通: 异元批评与对话批评———文论建设中的一个问题[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2002,( 1) .[6]夏中义.想象张爱玲: 关于张爱玲的阅读研究〃序言[M].合肥: 安徽教育出版社,2004.[责任编辑郭庆林]94。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