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

马铃薯主要病害1.1细菌性病害(1)马铃薯青枯病:英文名:Brown Rot Potato,病原菌学名:Pseudomonas solanacearum(Smith),属单胞杆菌科Pseudomonadaceae、单胞杆菌属Pseudomonas。

国际上公认将青枯病病原细菌划分为5个生理小种,寄生马铃薯的是小种1号和3号。

小种1号的寄主范围很广,小种3号的寄主范围较窄,主要侵染马铃薯,其次是番茄,还有少数茄科杂草。

青枯病是典型维管束病害,病菌从茎基部或根部伤口侵入,病菌侵入维管束后迅速繁殖并堵塞导管,妨碍水分运输导致萎蔫。

10~40℃均可发病,一般酸性土发病重。

田间土壤含水量高、连阴雨或大雨后转晴气温急剧升高发病重。

田间典型症状是叶片、分枝或植株急性萎蔫,枝叶仍保持青绿色时即枯死。

有时在一丛马铃薯中,一株枯死而另一株仍保持健康。

在病情发展较慢的情况下,也可见到叶片变黄、干枯和植株矮化的症状。

发病植株茎秆基部维管束变黄色或黄褐色。

将病茎切下一段,断面直立插入蒸馏水中,数分钟后,从茎秆的切面流出黏稠脓形成的乳白色带状物。

染病块茎的芽眼变浅裼色或褐色,将薯块沿横切,可见维管组织从脐部变色,严重时整个维管组织环状腐烂,不需要用手挤压,几分钟后块茎切面自动溢出污白色菌脓。

病菌随病残组织在土壤中越冬,侵入薯块的病菌在窖里越冬,田间亦可通过灌溉水、雨水、耕作工具、昆虫等扩大传染。

带病种薯是此病远距离传播的主要方式。

(2)马铃薯环腐病:英文名:Ring Rot Disease of Potato,病菌属棒杆菌属(革兰氏阳性菌)的密执安棒菌马铃薯环腐致病变种或称环腐棒杆菌Clavibacter michigane-nsis subsp.sepedonicus (Spieckermann&Kotthoff)。

该病是一种细菌性维管束病害,田间发病一般在开花期以后。

初期症状为叶脉间褪绿,呈斑驳状,以后逐渐变黄、变枯。

叶片边缘也可变黄、变枯,并向上卷曲。

由于环境条件和品种抗性的不同,植株症状有明显差异。

地上部分染病有枯斑和萎蔫两种类型症状。

枯斑型多在植株基部复叶的顶上先发病,叶尖和叶缘及叶脉呈绿色,叶肉为黄绿色或灰绿色,具明显斑驳,且叶尖干枯或向内纵卷,病情向上扩展,致全株枯死;萎蔫型初期则从顶端复叶开始萎蔫,叶缘稍内卷,似缺水状,病情向下扩展,全株叶片开始褪绿,内卷下垂,植株倒伏枯死。

块茎表面的症状在轻度为害时无明显症状,随着病情发展,皮色变暗或变褐,芽眼亦变色,但没有菌脓溢出。

严重时表皮可出现裂缝。

横切病块茎可见维管束变黄色或褐色。

轻者只局部维管束变黄,呈不连续的点头变色;重者整个维管束环变色,病菌侵害块茎维管束周围的薄壁组织,呈环状腐烂,故称环腐。

当温度10~40℃时、土壤pH6.6~8.4发病较重。

带病种薯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和最重要传染源。

扩大传染的最重要途径是切块茎播种用的切刀。

田间生长期间,病菌还可以经雨水、灌溉水等媒体传播。

(3)马铃薯黑胫病:病菌属欧氏杆菌属的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Erwina carotovora subsp.atroseptica(Van Hall)Dye。

此病的典型症状是植株茎基中呈墨黑色腐烂。

种薯带病原菌,土壤一般不带菌。

田间除带病种薯外,还通过灌溉水、雨水或昆虫传播,经伤口侵入致病。

主要侵染茎或薯块,从苗期到生育后期均可发病。

种薯染病不发芽,或刚发芽即烂在土中,不能出苗。

幼苗染病一般株高15~18 cm出现症状,植株矮小,节间短缩,或叶片上卷,褪绿黄化。

发病后期,茎基部呈黑色腐烂,整个植株变黄,呈萎蔫状,甚至倒伏、死亡。

块茎发病一般是从连结匍匐茎的脐部开始,感病初期,脐部略变色,稍后,病部扩大并呈黑褐色,髓组织亦变黑腐烂呈心腐状,最后整个块茎腐烂。

带菌率高或多雨、低洼地块发病重。

贮藏期病菌通过病健薯接触经伤口或皮孔侵入健薯,窖内通风不好或湿度大、温度高,利于病情扩散。

(4)马铃薯软腐病症状主要为害叶、茎及块茎。

叶染病近地面老叶先发病,病部呈不规则暗褐色病斑,湿度大时腐烂。

茎部染病多始于伤口,再向茎干蔓延,后茎内髓组织腐烂,具恶臭,病茎上部枝叶萎蔫下垂,叶变黄。

块茎染病多由皮层伤口引起,初呈水浸状,后薯块组织崩解,发出恶臭。

病原有3种。

Erwinia carovora subsp. carotovora(Jones)Bergey et a1.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胡萝卜软腐致病变种和E,caritivira sybso.atroseptica(Van Hall)Dye称胡萝卜软腐欧文氏菌马铃薯黑胫亚种及E.chrysanthemi Burkh Burkholder,McFadden et Dimock称菊欧氏菌。

菌体直杆状,大小1—3×0.5一1(μm),单生,有时对生,革兰氏染色阴性,靠周生鞭毛运动,兼厌气性。

传播途径和发病条件病原菌在病残体上或土壤中越冬,经伤口或自然裂口侵入,借雨水飞溅或昆虫传播蔓延。

马铃薯软腐病是由几种欧文氏菌单独或混合侵染,为害贮藏期马铃薯块茎的一种细菌病害。

遍布全世界马铃薯产区,每年不同程度的发生,是欧、美国家马铃薯的主要病害之一。

一般年份减产3%~5%,常与干腐病复合感染,引起较大损失。

1.2真菌性病害(1)马铃薯晚疫病:病原菌属鞭毛菌亚门真菌Phytophthora infestans(Mont.)de Bary。

病菌原主要以菌丝体在薯块中越冬,通过播种带病原菌薯块在田间发生,在一定条件配合下形成中心病株,产生新的孢子囊。

以后孢子囊随着风吹、雨溅向周围的马铃薯植株扩展;或通过气流、灌溉水传播,逐渐蔓延扩大。

马铃薯的各个部位均可发生晚疫病,但最明显的部位是叶和块茎上的病斑。

叶上大多从叶尖或叶缘开始,先发生不规则的水浸状绿褐色斑点,病斑周围具浅绿色晕圈,随着病斑的扩大愈合而变成暗褐色,湿度大时病斑扩大迅速,有时在叶背健康与患病部位的交界处出现一层白色霉层。

干燥时病斑变褐干枯,质脆易裂,不见白霉。

发现严重时导致全株黑腐,全田一片枯焦。

块茎染病初生褐色或紫褐色大块病斑,稍凹陷,慢慢向四周扩大或烂掉,病斑的切面可见皮下组织呈红褐色。

多雨、潮湿或温暖多雾条件则利于发病,尤其是阴雨连绵的天气,病害发展的速度极快。

美国博蒙特(Beaumont)经研究认为,马铃薯晚疫病发生条件是48 h 内相对湿度在75%以上、温度不低于10℃,这对于预测马铃薯晚疫病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如果天气干旱,降雨的时间短暂,雨后马上晴朗,马铃薯真菌性病害可能不再发展。

不同品种之间的抗病性有差异。

(2)马铃薯软腐病:英文名Rhizopus soft rot ofpotato,病原菌属于根霉属的匍枝根霉Rhizopussrlonifer和少根根霉Rhizopus arrhizus。

马铃薯软腐病俗称水烂,是采收及贮藏期重要病害。

病原菌从伤口侵入。

薯块染病先在表皮上出现水浸状病斑,开始小,以后迅速扩大,并向内部扩展成为多水的软腐,病组织变成褐色水浸状,后在病部表面长出大量灰黑色菌丝及孢子囊,黑色霉毛污染周围病薯,形成一大片霉毛,病情扩展迅速,约2~3d整个块根即呈软腐状,发出恶臭味。

相对湿度较低时呈干腐。

薯块有伤口或受冻易发病,20~40℃以可造成大量危害,发病最适宜温度15~25℃,相对湿度76%~86%,低温会抑制病原菌生长发育,因此发病轻。

中国主要的软腐病有由软腐欧氏杆菌(Erwinia aroideae)引起的十字花科作物、番茄、马铃薯、瓜类等的软腐病.软腐病主要由欧氏杆菌属(Erwinia)细菌和根霉属(Rhizopus)真菌引起的植物病害。

可使植物的组织或器官发生腐烂。

(3)癌肿病马铃薯癌肿病是国际植物检疫对象,它是由真菌所引起的一种植物病害,具有防治困难、危害性大,可随种薯,牡畜粪便、流水传播的特点。

主要为害植株地下部分,薯块和匍匐茎上发生普遍。

被害块茎的芽眼和匍匐茎,由于病菌刺激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小不一、形状不定、粗糙突起的肿瘤,状如花椰菜。

受害薯块表面常龟裂。

癌瘤组织前期黄白色,露出土表部分变为绿色,后期变黑褐色。

组织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味,有褐色黏液物。

贮藏期间病薯仍能发展,甚至造成烂窖。

病薯变黑,发出恶臭味;经长时间煮沸不易变软,难以食用。

地上部受害,外观与健株差异不明显,但后期病株较健株高,保绿期限比健株长,分枝多,结浆果多。

重病株的茎、叶、花均可受害而形成癌肿病变或畸形。

致病菌为内生集壶菌。

病菌内寄生,不产生菌丝,营养菌体初为无胞壁裸露的原生质(变形体),后为具胞壁的单胞菌体。

生殖生长阶段,单胞菌体转为休眠孢子囊堆。

孢子囊堆近球形,内含4~9个孢子囊。

孢子囊球形,锈褐色,萌发产生游动孢子。

游动孢子单鞭毛,球形至洋梨形。

部分游动孢子交配成合子。

合子状如游动孢子,双鞭毛,二者均可侵染寄主。

症状:主要为害地下部。

被害块茎或甸甸茎由于病菌刺激寄主细胞不断分裂,形成大大小小花菜头状的瘤,表皮常龟裂,癌肿组织前期呈黄白色,后期变黑褐色,松软,易腐烂并产生恶臭。

病薯在窖藏期仍能继续扩展为害,甚者造成烂窖,病薯变黑,发出恶臭。

地上部,田间病株初期与健株无明显区别,后期病株较健株高,叶色浓绿,分枝多。

重病田块部分病选用抗病品种品种间抗性差异大,我国云南的马铃薯“米粒”品种表现高抗,可因地制宜选用。

重病地不宜再种马铃薯,一般病地也应根据实际情况改种非茄科作物。

加强栽培管理做到勤中耕,施用净粪,增施磷钾肥,及时挖除病株集中烧毁。

必要时病地进行土壤消毒。

及早施药防治坡度不大、水源方便的田块于70%植株出苗至齐苗期,用20%三唑酮乳油1500倍液浇灌;在水源不方便的田块可于苗期、蕾期喷施20%三唑酮乳油2000倍液,每667m2喷对好的药液50—60L,有一定防治效果。

选用抗癌肿病的品种并结合长期轮作(5年或更长),可以防止癌肿病的发生。

封锁感病地区、禁止从感病地区调运马铃薯特别是种薯,是控制病害蔓延最有效的方法。

目前尚没有发现有效防治癌肿病的化学病剂。

(4)粉痂病症状(symptom)主要为害块茎及根部,有时茎也可染病,块茎染病,初在表皮上现针头大的褐色小斑。

外围有半透明的晕环,后小斑逐渐隆起、膨大,成为直径3~5毫米不等的"疱斑",其表皮尚未破裂,为粉痂的"封闭疱"阶段。

后随病情的发展,"疱斑"表皮破裂,反卷,皮下组织现桔红色,散出大量深褐色粉状物(孢子囊球),"疱斑"下陷呈火山口状,外围有木栓质晕环,为粉痂的"开放疱"阶段。

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瘤状物。

病原(pathogen)粉痂菌( Spongospora subterranea(Wallr.)Lagerh),属鞭毛菌亚门真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