凝集试验.ppt
半定量试验 简便、快速 敏感度低 可有假阳性
临床应用:
肥达试验 外斐试验 Wright test:布鲁菌病 交叉配血试验
二、间接凝集反应
间接凝集反应(indirect agglutination) 将可溶性抗原或抗体吸附于颗粒性载体表面, 然后与相应的抗体或抗原反应,在电解质的作 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Titer
64 8
512 <2 32 128 32
4
血凝试验强度
胶乳凝集试验
一种以聚苯乙烯胶乳为载体颗粒的间接凝集反 应。
通过物理吸附、化学交联的方式结合蛋白质抗 原/抗体
分为试管法和玻片法
胶乳为人工合成的载体,性能比红细胞稳定, 均一性好,但与蛋白质结合能力以及聚集性能 不如红细胞,因此作为间接凝集反应,胶乳凝 集的敏感度不及血凝试验。
可分为四类:正向间接凝集反应、反向间接凝 集反应、间接凝集抑制反应、协同凝集反应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用抗原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应抗体
正向间接凝集反应
载体颗粒
可溶性抗原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用特异性抗体致敏载体以检测标本中相 应的抗原
反向间接凝集反应
载体颗粒
抗体
可溶性抗原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诊断试剂为抗原致敏载体和相应的抗体, 用以检测标本中是否存在与致敏抗原相 同的抗原,先将标本与抗体反应,再加 入致敏抗原,若出现凝集,说明标本中 不存在相同的抗原,如凝集抑制,说明 存在相同的抗原。
凝集试验
凝集反应
凝集反应是指颗粒性抗原(细菌、红细胞或 附着在载体上的可溶性抗原)与相应的抗体在 适量的电解质存在的条件下,经一定时间后凝 聚成肉眼可见的凝集物。参加反应的抗原称为 凝集原,抗体称为凝集素。 凝集反应是经典的血清学反应,使用历史悠久 并一直沿用至今。 1896年, Widal——诊断伤寒病; 1900年,Landsteriner——发现人类血型并 于1930年获得了诺贝尔奖金。
抗球蛋白试验,又称Coombs试验,利用抗球 蛋白抗体作为第二抗体,连接与红细胞表面抗 原结合的特异性抗体,使红细胞凝集,是检测 标本不完全抗体的一种很有用的方法。
分为两种方法: 直接Coombs试验 间接Coombs试验
直接Coombs试验
检测标本中结合到红细胞表面的不完全 抗体
一、直接凝集反应
原理: 颗粒性抗原直接与抗体结合,在电解质 的作用下,出现肉眼可见的凝集现象。
常用的凝集反应有玻片法和试管法
直接凝集反应
颗粒性抗原 凝集素
玻片凝集试验
方法评价: 定性试验,简便和快速,敏感度低 临床应用: 菌种鉴定、血清学分型、血型鉴定
+
试管凝集反应
试管凝集试验
方法评价:
结果: RBC沉积孔底,集中于一圆点为阴性 RBC凝集,分布孔底周围,可根据凝集程度判 断阳性反应的强弱,以++为滴度终点
Patient
1 2 3 4 5 6 7 8
反向间接血凝试验
1/2 1/4 1/8 1/16 1/32 1/64 1/128 1/256 1/512 1/1024 Pos. Neg.
凝集反应的特点
凝集反应的发生人为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1、抗原抗体特异性结合阶段,反应快速 2、出现可见的凝集反应阶段,反应较慢
实际上这两个阶段是难以严格区分的, 所需的时间也是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的。
凝集反应的原理
细菌和红细胞等颗粒抗原在悬液中带弱负电 荷,周围吸引一层与之牢固结合的正离子,外 面又排列一层松散的负离子层,构成一个双层 离子云。在松散层内界和外界之间的电位差形 成Z电位。溶液中的离子强度愈大,Z电位也就 愈大。Z电位使颗粒相互排斥。当特异抗体与 相应抗原颗粒互补结合时,抗体的交联作用克 服了抗原颗粒表面的Z电位,而使颗粒聚集在 一起。
凝 ①抗原抗体的特异结合
集 反 ②出现可见的颗粒凝集
应
的
原
理
负抗电原荷
负离子层
负抗电㈠原荷
正离子
凝集试验按方法的不同,可分为两大类: 一、直接凝集试验 二、间接凝集试验 其中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和抗球蛋白参 与的凝集试验是两种特殊的凝集反应。
方法学评价
凝集试验是一个定性的检测方法,也可 进行半定量检测,操作简单,敏感度高, 临床上应用广泛。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
双功能抗体: 1、抗人O型红细胞抗体:能与各种血型的红细胞结合, 但不引起凝集反应 2、待测抗原特异性抗体
待测标本:全血 1、未经致敏的红细胞与抗人O型红细胞抗体结合 2、待测抗原与特异性抗体结合
应用:HIV、HBV等检测,敏感度与间接血凝试验相仿
双功能抗体
自身红细胞凝集试验(一)
醛化的红细胞具有较强的吸附蛋白质能 力,能耐60℃加热,可长期保存不溶血。
致敏 致敏用的抗原/抗体要求纯度高,并有良好的免 疫活性
直接法:低PH、低离子强度下,醛化红细胞直 接吸附。
间接法:需用偶联剂将蛋白质抗原或抗体结合 到红细胞上。
血凝试验 可在微量滴板或试管中进行,将倍比稀释的标 本滴一滴到板孔中,同时设一空白孔,再滴入 一滴0.5%致敏RBC悬液,混匀,室温静置1-2h.
三、胶乳凝集试验
明胶凝集试验
将病毒抗原或重组抗原吸附于粉红色明胶颗粒 上,当致敏颗粒与样品血清作用时,若血清含 有抗病毒抗体则可形成肉眼可见的粉红色凝集
间接凝集反应的应用
抗原的检测 反向间接凝集试验可用于检测病原体的可溶性 抗原,也可用于检测各种蛋白质成分。
抗体的检测 检测细菌、病毒、寄生虫等感染后产生的抗体。
双功能抗
抗球蛋白试验
IgM类抗体:分子量大,在凝集反应中能 与两个或以上相应的抗原牢固的结合, 起到桥接作用,发生可见的反应。
IgG类抗体:分子量小,在凝集反应中能 与一个相应的抗原牢固的结合,不能很 好的起到桥联作用,在一般条件下不出 现可见反应,故又称不完全抗体。
间接凝集抑制反应
待检样品
凝集
待检样品
凝集抑制
协同凝集反应
抗体致敏载体,载体为金黄色葡萄球菌A 蛋白(SPA)
SPA具有与IgG的Fc段结合的特性。
间接血凝试验
是以红细胞作为载体的间接凝集试验。
载体 常用的有绵羊、家兔、鸡的红细胞及人O 型红细胞。新鲜红细胞吸附蛋白质抗原/ 抗体能力较差,不耐热,易变脆、溶血, 保存时间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