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施工技术管理实训姓名:李栋专业班级:08建工2班学校指导老师:周林工地指导老师:莫工目录工程质量试验检验工作管理制度 (1)施工测设 (2)混凝土工程 (4)砌体工程 (6)钢筋工程 (9)模板工程 (10)土方工程 (13)装饰工程施工 (14)门窗工程施工 (16)一、工程质量试验检验工作管理制度1、试验室主任岗位职责1、在项目经理和总工程师领导下,全面负责本工程试验的管理和业务工作。
2、加强贯彻执行上级颁发的技术方针政策、有关的规程、规范及技术管理规章制度。
3、组织实施质量管理办法和有关规章制度,并督促,检查执行情况;认真贯彻执行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公正科学准确地进行各项检测工作。
4、督促、检查各岗位职责执行情况,考核各类人员的工作质量,并针对试验、检验中所发现的质量问题,认真分析原因,制定对策。
5、负责编制、组织实施人员培训计划,组织对本室人员实施业务考核。
6、配合开展技术开发工作,推广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工作。
7、完成领导交办的其它工作。
试验工程师岗位责任1、负责主管专业范围业务技术指导,收集有关技术标准、规范信息,组织学习、贯彻实施。
2、负责检查、鉴定和试验工程项目使用的材料是否符合规范和设计规定的要求,及时提出报告3、负责做好各类原材料试验,过程试验,各种混合料配合比设计,及时提供试验报告。
4、妥善保存试验各种原始资料,加强与监理工程师和中心实验室的沟通联系5、负责本专业范围内试验项目操作与计算抽查,当发现检验、测试、计算不符合要求时,有权阻止和要求更正。
6、负责对重点工程进行现场技术业务指导。
7、总结交流经验,协助试验室主任开展各项工作。
2、现场试验员职责1、试验人员在主管技术人员领导下,在现场监理工程师的见证指导下,严格按照有关标准、规范、规程进行现场试验工作。
2、试验人员应加强学习,熟练掌握现行标准、规范、规程、验标,更好的从事试验工作。
3、经常对进场的钢材、砂石料、水泥等原材料的规格、质量进行检查,并按规定批量送检试验。
试验结果报监理工程师及项目部相关部门,并对该原材料进行相应的标识。
4、测定砂石料的含水率、砼的坍落度,根据测定结果随时调整施工配合比。
5、根据规定做好混凝土的检查试件,按照标准进行养护,及时送试验室试压,及时提出检查试件强度报告单报监理工程师。
6、做好路基填土的送样试验工作,并做好现场分层填筑碾压的检验工作,试验结果及时报监理工程师及项目部相关部门。
7、配合监理工程师做好平行试验及抽查检验工作,填写材料报验单报监理工程师签认。
8、收集好各种质量证明书、检验报告,做好登记台帐,填写试验工作日志。
9、爱护试验仪器及设备,确保试验仪器完好正常,并定期保养仪器设备。
3、工作流程图材料到场→材料人员通知现场试验员→现场试验员填写报验单、报告试验工程师→试验工程师报请监理工程师见证取样或平行抽检→试验工程师报请监理工程师现场见证试验过程→现场试验员取报告单并送监理工程师一份。
二、施工测设1、测量准备工作:1)根据规划所提供的建筑物定位桩和水准点,经往返复测并签证后作为引测控制网的起始依据。
测量严格按照先确定平面控制网后精确定位的原则。
平面控制网应根据城建放线队所放红线建立,经复核签证认可,作好相应记录。
在基坑开挖完成后立即准确地建立以主要轴线构成的基础定位控制网,并随建筑物的施工高度外延至周围空地或建筑物上,以便建立测量控制和校核系统。
1)先控制轴线网后局部测设定位。
2)本工程投入的测量仪器在使用前进行检测,以确保施工测设精度。
2、工程轴线施测方法:地上主体结构施工采用外控法,将控制点留在附近的建筑或构筑物上。
本建筑物四大角和楼梯间设轴线控制桩,并保护好作为每层放线的依据。
3、施工测量1)高程控制①根据总平面图上所示的国家水准点标志或勘测设计图纸上指定的水准点相对标高参照点,用水准仪准确地引到施工场地附近便于监控的相应位置上。
用于监控的水准点位置,应牢固稳定,不下沉,不变形。
②高程的引测应进行往返一个测回,其闭合误差值不得大于Ⅱ等的√n值,闭合误差值在允许值范围内,可按水平距离比例修正。
2)轴线测量根据激光经纬仪采用直角坐标法确定轴线位置。
3)主体结构施工抄平放线①结构平面的施工线:根据已有控制点和控制线的主轴线精确引测到各层楼面上,±0.00层引测必须复核无误后做标记。
再根据各层施工平面图放出相应的轴线、柱、梁和洞口等的平面位置。
②高程施工测量:各层、柱筋接驳安装完毕后把水准点结合建筑物各层相应的标高引测至竖向钢筋上,用红油漆标示,再按施工图在柱筋上相应位置标上梁(板)底及板面等的标高标记(包括:楼板的跌级、斜水和预埋件等)。
在拆除模板后把水准点标高精确引到柱上并选择便于向上传递位置作好标记。
③砌砖的施工抄平放线:工程砌砖前,应将平水标高引测在每层楼板的四角,并在转角处设置标有窗台、窗顶、门顶、洞底、等标高的皮数杆,作为砌砖的依据。
4)装饰施工抄平放线①室内装饰:根据建筑施工图弹出相应全部墨线,包括脚线、墙裙线、顶棚顶高程线、梁底水平线、装饰线及窗台、门窗顶、压顶、楼梯、步级等的墨线,厕间隔台阶、储物柜、等的墨线及有关跌级斜水等的控制线。
②外墙装饰:要按图放出凹凸线、门窗顶、窗台线、立边线、装饰线等的通光和平面及大小的控制线。
③化粪池应按图纸要求放出定位线,并应注意出口、入口、盖板底隔板的高程及容积的准确线。
下水管道、沙井应按图纸要求放线定位,并应注意管底高程控制。
5)沉降观测①水准基点的设置沉降观测水准基点(或称水准点)在一般情况下,可以利用工程标高定位时使用的水准点作为沉降观测水准基点。
如水准点与观测点的距离过大,为保证观测的精度,应建筑物或构筑物附近,另行埋设水准基点。
建筑物和构筑物沉降观测的每一区域,必须有足够数量的水准点,按《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93)规定并不得少于3个。
水准点应考虑永久使用,埋设坚固(不应埋设道路、仓库、河岸、新填土、将建设或堆料的地方,以及受震动影响的范围内),与被观测的建筑物和构筑物的间距为30m-50m。
水准点帽头宜用铜或不锈钢制成,如用普通钢代替,应注意防锈。
水准点埋设须在基坑开挖前15天完成。
水准基点可按实际要求,采用深埋式和浅埋式两种,但每一观测区域内,至少应设置1个深埋式水准点。
②沉降观测点标志测定建筑物或构筑物下沉的观测点,可根据建筑物的特点采用各种不同的类型。
观测点标志上部应为突出的半球形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
观测点标志本身应牢固。
沉降观测点应及时埋设。
沉降观测点标志应安设稳定牢固,与柱身或墙保持一定距离,以保证能在标志上部垂直置尺。
沉降观测点应有良好的通视条件。
观测点的布置,应按能全面查明建筑物和构筑物基础沉降的要求,由设计单位根据地基的工程地质资料及建筑结构的特点确实。
砖墙承重的各观测点,一般可沿墙的长度每隔8-12m 设置一个,并应设置在建筑物上。
当建筑物的宽度大于15m时,内墙也应在适当位置设观测点。
③沉降观测的仪器及方法沉降观察宜采用精密水准仪及铜水准尺进行,在缺乏上述仪器时,也可采用精密的工程水准仪(带有符合水准器)和刻度精确的水准尺进行。
观察时应使用固定的测量工具,人员也宜固定。
每次观察均需采用环形闭合方法或往返闭合方法当场进行检查。
同一观察点的两次观测差不得大于1mm。
水准测量应采用闭合法进行。
沉降观测的次数和时间,应按设计要求,一般第一次观测应在观测点安设稳固后及时进行,民用建筑每加高一层应观测一次,施工单位在施工期内进行的沉降观测,不得少于4次。
建筑物和构筑物全部竣工后的观测次数,第一年4次,第二年2次,第三年后每年1次,至下沉稳定(由沉降与时间的关系曲线判定)为止。
观测期限一般为:砂土地基2年,粘性土地基5年,软土地基10年。
当建筑物和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的裂缝时,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1次的连续观测,同时应对裂缝进行观测。
建筑物的裂缝观测,应在裂缝上设置可靠的观测标志(如石膏条等),观测后应绘制详图,画出裂缝的位置、形状和尺寸,并注明日期和编号。
必要时应对裂缝照相。
裂缝宽度可用刻度放大镜观测。
每次沉降观测,应检查每一次观测用相邻观测点间的沉降量用累计沉降量。
如果沉降过大或沉降不均匀,应及时采取措施。
④沉降观测的有关问题沉降观测应采用环形或往返闭合的方法进行,其使用的仪器应符合相应规定的要求。
沉降观测时,前后视距离宜相等,视线长度不宜超过50m,前后视应使用同一根水准尺,并应尽可能做到观测人员固定,使用的水准仪和水准尺固定,观测方法固定,以保证观测结果的可靠性。
每次沉降观测的数据,应先填入《水准测量记录手簿》中,经过严格核对无误后,方能填入沉降观测记录中,已填入的数字,不得任意涂改。
当建筑物或构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除应立即进行逐日或几天1次的连续观测外,尚应立即向施工技术负责部门和设计部门汇报异常情况。
⑤沉降观测要点水准基点的设置基点设置以保证其稳定可靠为原则。
宜设置在基岩上,或设在压缩性较低的土层上。
水准基点的位置,定靠近观测对象,但必须在建筑物所产生的压力影响范围外。
观测点的设置,观测点的布置,应能全面反映建筑的变形并结合地质情况确定。
数量不宜少于6个点。
本工程在南北两面外墙设置6个沉降观测点。
水准测量宜采用精密水平仪及钢水准尺,对第一观测对象宜固定测量工具,固定人员,观测前应严格校验仪器。
测量精度宜采用Ⅱ级水准测量,视线长度宜为20-30m,视线高度不宜低于0.3m。
观测时应登记气象资料。
观测次数和时间,应根据具体民用建筑确定。
一般情况下,民用建筑每施工完一层(包括地下部分)应观测一次。
三、混凝土工程1、材料及主要机具:1)水泥:425 号以上矿渣硅酸盐水泥或普通硅酸盐水泥。
进场时必须有质量证明书及复试试验报告。
2)砂:宜用粗砂或中砂。
混凝土低于C30 时,含泥量不大于5%,高于C30 时,不大于3%。
3)石子:粒径0.5~3.2cm,混凝土低于C30 时,含泥量不大于2%,高于C30 时,不大于1%。
4)掺合料:粉煤灰,其掺量应通过试验确定,并应符合有关标准。
5)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早强剂等应符合有关标准的规定,其掺量经试验符合要求后,方可使用。
2、混凝土的配制强度:按GBJ50204-94:f cuo=f cuk+1.645σ试配;配合比应结合结构要求和工艺要求分别确定:梁、板、构造柱砼均为C30。
3、原材料的选用1)水泥:P.O 3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
2)粗骨料:梁、板柱采用5~30mm级配卵石,灌缝细不砼采用5~10级配卵石,含泥量均小于1%。
3)细骨料:中砂细度模数2.4~2.9,通过0.315mm筛孔不小于15%,含泥量<2%。
4)拌和水:城市自来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