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

文化人类学期末复习资料选择、填空、名词解释1、文化人类学的三大支柱:考古学、语言学、民族学。

2、体质人类学:体质人类学家有时也叫生物人类学家。

体质人类学研究人的生物性:如人类的起源及演化的过程、灵长类动物的行为与适应、现代人类种族的体质差异、形成因素等等。

于是体质人类学就分为两个主要的领域:一是古人类学;二是今人类学。

3、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

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4、参与式观察:指研究者生活于他所研究的人群之中,参加他们的社会生活,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

5、亲属称谓制度:人类的亲属关系表现在语言里就是人类学上所说的亲属称谓制度,这是社会文化中用来标明亲属关系的一套称呼系统。

6、泰勒:英国文化人类学的奠基人,是古典进化论的主要代表人物,被称为人类学之父,他是大学教坛上讲授人类学的第一人。

代表作《原始文化》的出版标志着人类学的开始。

7、文化(泰勒):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8、泰勒认为宗教的发展:泛灵论(万物有灵论)、祖先崇拜(图腾崇拜)、精灵崇拜、多神崇拜、一神信仰。

9、泰勒提出泛灵信仰。

10、摩尔根:美国杰出的人类学家,1877年《古代社会》问世。

摩尔根的社会进化观点把社会分为三个阶段:蒙昧社会、野蛮社会、文明社会。

11、摩尔根认为社会的五个进化过程:氏族、胞族、部落、部落联盟、国家。

12、博厄斯:美国民族学之父,代表作有《种族:语言和文化》、《原始艺术》、《人类学与现代生活》等。

主要观点是文化相对论。

13、文化相对论: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

即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个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

14、文化相对论理论:博厄斯认为,各民族文化的价值是平等的,不能用高低等级加以划分。

因此,评价一种文化的价值,不能以自己的文化为标准。

不同文化背景有着不同的价值和功能,任何一种文化只能从该文化的内部去研究、去理解。

15、马格丽特米德:《来自南海》三部曲:《萨摩亚人的成年》(1928)、《新几内亚儿童的成长》(1930)、《三个原始部落的性别与气质》(1935)16、本尼迪克特:代表著作是《文化模式》(1934)、《菊与刀》17、马林诺夫斯基: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经验功能主义的代表人之一,田野调查方法提出第一人。

代表著作有《澳大利亚的土著家族》、《西太平洋的航海者》、《原始社会的犯罪与俗》18、《西太平洋的航海者》:作者马林诺夫斯基,1922年出版,本书主要描述了一种特别的交换制度——库拉。

它牵扯了一系列独特的风俗信仰、巫术神话、经济生活和技术知识,浸透了土著人的理想、荣誉和智慧。

体现了人类学家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

19、拉德克里夫·布朗:英国社会人类学家,理性结构功能主义代表人之一,主要著作有《安达曼岛上的居民》、《民族学方法和社会人类学》20、人类认识世界的三种方法:巫术、宗教、科学。

21、最常见的非语言交流方式:副语言、手势语、动作体态、发式服饰等视觉非语言交流方式。

22、索绪尔认为:语言符号具有任意性和线性两个特点。

23、人类的语言包括两个主要的结构层次:语音和语法。

语音的最小单位是音节,音节中的最小单位是音素;词素是语言中具有意义的最小单位,他们是由词和词组构成的。

24、人类语言的本质特征:第一,单位的明晰性。

第二,结构的二层性。

第三,开放性。

第四,不受时空环境的限制。

25、纳西族摩梭人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活化石,是母系社会的印证。

26、产翁习俗:古时,南方民间风俗,妇女分娩后,其夫代为坐褥,称“产翁”。

是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的财产继承的产物。

27、赫胥黎的四大人种:蒙古人种(黄色)、欧罗巴人种(白色)、尼格罗人种(黑色)、澳大利亚人种(棕色)28、人类学研究三大方面:史前人类(人和人)、现代人类(人和自然)、未来人类(人和自我)29、丁克家庭:dink 即double income no kids,双职业,能生但选择不生育,并且主观上认为自己是丁克的夫妇或者个体,称之为丁克。

成为丁克的首要标准是:具有生育能力而选择不生育。

30、语言决定论:语言决定论认为,一种语言的语法结构会制约、影响语言使用者的思维模式,所以人的世界观是由语言来决定的。

31、对人类的亲属称谓,摩尔根提出了类分式和叙述式两大类。

前者指全部或部分地不分直系旁系而用同一称呼去指称某些亲属。

后者指对不同的亲属分别以不同的称谓描述。

32、划定族群的八大标志:语言,表现文化,宗教,民族英雄,服饰,节日,宗族与姓氏,饮食传统。

简答1、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方法(1)田野调查法,也称为田野工作,是一种对一个社会及其生活方式亲身从事的长期性的调查和体会工作。

是文化人类学家了解人类行为和收集文化资料最常采用的基本方法。

(2)背景分析法,也称社区关系研究法,人类学家在解释某一独特群体的行为时,往往会把该行为与更广阔的背景联系起来进行研究。

也就是用背景构架来解释这些文化现象的来龙去脉。

(3)跨文化比较法,也称为交叉文化研究法、泛文化研究法等,指的是从世界各地不同的民族志报告中抽样,把抽样的资料作统计分析,藉以说明或验证假说,探究人类行为的共同性及文化的差异性,并从中发现某种规律或通则。

(4)主位与客位研究法,主位研究法也称为自观研究法,即站在局内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客位研究法也称为他观研究法,即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对待所研究的文化。

(5)小传统与大传统研究法,所谓“大传统”,是指“一个文明中,那些内省的少数人的传统”,即指以都市为中心、以绅士阶层和政府为发明者和支撑力量的文化;所谓“小传统”,则是指“那些非内省的多数人的传统”,即指的是乡民社会中一般的民众尤其是农民的文化。

2、简述文化五大观(1)文化整体观:把人类文化看成一个整体,认为每一个文化要素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各种文化要素之间都存在必然的联系。

(2)文化相对观:强调任何一种文化都有其特点,有自己的个性,在过去、现在、将来,任何文化在价值上都是平等的。

即任何一个文化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各个文化没有优劣、高低之分,一切标准都是相对的。

(3)文化普同观:现代人类学的基础之一就是关于人类的普同性的认识,即世界上所有的人类都是同一种属,任何一群人都不比其他人群更为进化。

(4)文化适应观:注意文化是适应性的产物(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5)文化整合观3、简述婚后居住模式婚后居处表明在某个社会里人们喜欢怎样划分各类亲属,标志着亲属群体的不同类型。

(1)单方居:①从父居,与丈夫父亲的亲属一起生活的居住模式;②从母居,与妻方亲属一起生活;③从舅居,与丈夫母亲的兄弟一起生活。

(2)两可居:指的是已婚夫妻可自由选择从父居或从母居的居住模式。

(3)新居制:已婚夫妻在一独立地点建立新家而与双方的亲属均无关。

(4)双居和原居的模式,即婚后夫妻双方仍各自居住在原来的家庭中。

(5)混合居住方式。

在我国目前城镇的婚姻中,夫妻新婚时多随父母居住,一旦自己有了住房则可能办出父母家,可称为:从夫居——新居或从母居——新居。

4、核心家庭核心家庭的成员包括夫妻及其未婚的子女。

核心家庭是人类社会最普遍的家庭类型。

工业化使核心家庭成为主要形式,因为:(1)工业社会的流动性大,人们必须到就业机会多和提升快的地方去工作。

(2)工业社会向人们提供了广泛的赚钱机会和更大的改变社会地位的可能性。

(3)非亲属关系的正式组织和机构承担了许多曾经由传统家庭所承担的任务。

(4)工业社会强调通过个人的努力而不是依靠家庭背景的的成功。

(5)在现代家庭中,子女是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

5、泰勒的主要观点(1)给文化下了经典性的定义。

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2)认为文化是进化的。

(3)指出了人类生物遗传的特征与我们通过学习而获得的文化之间的差别。

6、摩尔根的社会分期问题(摩尔根认为人类社会是如何发展进化的?)摩尔根提出社会进化观点:把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即“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

但他把蒙昧时代和野蛮时代做了更进一步地细化,并且指出了划分每一阶段的具体标志。

摩尔根把社会的进化分为三个阶段:(1)蒙昧社会低级蒙昧社会:以野果和坚果为食物中级蒙昧社会:食用鱼类和使用火高级蒙昧社会:发明了弓箭(2)野蛮社会低级野蛮社会:制陶技术的产生中级野蛮社会:东半球始于动物的饲养,西半球始于灌溉农业以及用土坯和石头建筑房屋高级野蛮社会:冶铁技术的发明和铁器的使用(3)文明社会:文字的使用7、语言的功能(1)社会功能。

语言是组成社会的不可缺少的因素,语言的第一功能是社会的交际工具。

(2)思维功能。

无论形象思维还是抽象思维,基本都要依靠语言来进行,所以,语言虽不是思维的唯一工具,但是重要工具。

8、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一、文化对语言的影响(1)语言是文化的表达手段和表达形式,文化影响语言的生存和发展。

(2)文化对语言的影响最为直接地是通过在词汇表现出来的。

二、语言对文化的影响,语言是文化的一种表达,而文化是以象征符号为基础的,是要有语言来记录和传承的。

总之,在语言与文化的互动关系中,语言的本质是一种文化的表达,是人类文化延续的重要载体。

9、请从社会学角度讨论影响语言的因素(1)社会地位。

不同社会地位的人在语言的使用上是有差别的,他们在词汇、语法、发音上都有相当的不同之处。

(2)性别角色。

男性和女性在使用同一种语言变体时,语音、词汇和语法、文雅程度上有性别差异。

(3)年龄。

无论是在发音、语法还是词汇选择上不同年龄阶段的人之间都存在着明显的差别。

(4)场合。

语言交流都是发生在一定的场合之中的,场合不同在交流时所使用的语言也会有差别。

10、社会分层社会分层理论最初是由德国著名社会雪茄马克斯·韦伯提出来的。

社会分层指的是社会组织在经济资源、权力、威望等方面的不平等的分配,他认为,在确定一个人在社会体系中的地位时他认为,在确定一个人在社会阶层体系中的地位时,要依照三个指标:(1)财富(经济标准)财富差别产生阶级;(2)权力(政治标准)权利差别产生政党;(3)地位(社会标准)地位差别产生身份群体。

这三者构成三位一体的分层模式。

11、社会控制社会控制就是社会组织通过各种力量,使社会成员遵从社会规范、维持社会秩序的过程。

人类学的研究发现,所有的社会中都存在着两种形式的社会控制,即内在控制和外在控制。

(1)内在控制:内在控制或自我控制指的是社会通过各种方式的影响,使其成员在内心中建立起来的控制机制。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