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_学习国学经典的心得体会范文选择国学经典导读的人未必爱国学,正如卖花的人未必爱花,更未必懂花一样。
以下是我精心整理的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的相关资料,希望对你有帮助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篇1上国学经典导读课,有那么一丝期盼,却不敢期盼太多,害怕失望。
失望在所难免,从踏进教室的那一刻起。
在座的不乏带着微积分作业、英语作业......各种作业的,更有两手空空只携只手机者。
我在心里冷笑:这就是大学的课堂?!选择国学经典导读的人未必爱国学,正如卖花的人未必爱花,更未必懂花一样。
既然不爱,何必选择?苦了自己,还亵渎了国学。
今天课上主要讲了开设国学经典导读这门课的必要性。
其中有一点谈到了当代国人的道德问题。
至于道德问题,我并不想多说,更不想把社会上的一些道德案例拿来猛烈抨击。
我只想就我们自身,出生于九零后的人们眼中的大学生来简单发表一下个人观点。
我个人认为,道德与个人素质紧密联系。
这也是我为什么要就我们自身来谈的原因。
在教室上课,几乎没有一张椅子的后背横条上是干净的。
上面写满了各种"高材生"们无聊之下的"杰作"。
我想,不能在桌椅上乱写乱画应该是幼儿园小朋友都明白的道理吧。
如此说来,这些所谓的"高材生"竟连幼儿园小朋友都不如,不可笑吗?来到重庆之后,惊奇地发现这里难得一男生不抽烟。
我必须承认,我对抽烟者可能怀有偏见。
但抽烟是个坏习惯,这是个不可否认的事实。
尤其对于一个18岁左右的孩子来说。
甚至,我在课桌上也能够与一包香烟邂逅。
一个人有坏习惯,不可怕。
但倘若一群人如此......我很想问一句:重庆工商大学的学生就该是这样的吗?!在我看来,中国的教育对于很多人来说,是失败的。
它的初衷很好,但是结果总是不太尽如人意。
举个简单的例子:高考语文对于汉字的字音及字形的考查。
为了高考分数,学生们用尽一切办法规范字音,正确书写。
但是高考一结束,那就不再重要了。
错别字依旧连篇,字音更是不值一提。
之前所有的一切都是为了应付高考,学生没有明白高考的目的是什么,上大学的意义又在于什么。
对于他们来说,读书只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至于为什么,没有必要去思考。
而我以为,不懂得思考的人,无异于行尸走肉。
这么说似乎有点严重,但确实如此。
当今社会,越来越多的人生活在迷茫中。
整天忙忙碌碌,却不知道为了什么。
于是,越来越多的人不可避免地变得平庸。
对于社会发展来说,这无疑很可悲。
如果我们的教育不能教会学生如何去思考,那么设再多的课程也是徒劳。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篇2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
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
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
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
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
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
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
《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
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
《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
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
"人外有人,山外有山。
"同事中人才济济,读中师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
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
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
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
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
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
"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
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
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
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
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
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
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
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死记硬背文化知识。
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
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
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
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
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
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
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
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
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
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
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
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
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
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
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
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国学经典导读心得体会篇3前言:2010年秋期教学工作即将结束,现将本期学习国学工作总结如下。
(其实也就是前些时候所写的几篇相关日志重新编辑了一下下,各位见笑了)。
中华文明渊远流长,博大精深,学点国学,对祖国的历史、文化有所了解,是大有好处的。
一、为什么要学国学看过一部电影《土婆婆PK洋媳妇》,那位土里土气的婆婆身上具有中国传统女性的善良正直慈爱勤劳节俭,最终赢得了洋媳妇的尊敬和依赖。
从某种意义上说,土婆婆是学习国学和运用国学的典范,如果她一味依照洋媳妇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让自己去适应洋媳妇,她一定会输掉这场PK 赛。
我们学习国学,就是为了汲取先贤们的知慧和经验。
父母教育子女,闺女出嫁时母亲的叮嘱,很多话其实都源于国学经典。
唐代著名诗人韦应物《送杨氏女》:"永日方戚戚,出行复悠悠。
女子今有行,大江溯轻舟。
尔辈苦无恃,抚念益慈柔。
幼为长所育,两别泣不休。
对此结中肠,义往难复留。
自小阙内训,事姑贻我忧。
赖兹托令门,任恤庶无尤。
贫俭诚所尚,资从岂待周。
孝恭遵妇道,容止顺其猷。
别离在今晨,见尔当何秋。
居闲始自遣,临感忽难收。
归来视幼女,零泪缘缨流。
"诗中韦应物对即将嫁到杨家去的女儿,洒泪送别之余,再三嘱咐她要勤俭,孝顺,遵守妇道。
今人读到"孝恭遵妇道"时往往横加指责,认为这是封建思想,其实这就是国学,很好的传统文化。
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女儿红杏出墙吧?深入学习国学,能提升我们的文化素养,使我们在为人处世方面更加合乎规范。
对于普通百姓,我们学国学不要想着一口吃个大胖子,梦想成为国学大师,这样的理想虽然远大,却永远只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
国学经典浩如烟海,我们穷毕生精力,也只能略知一二,所以不能贪多求全。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又曰:朝闻道,夕可死矣。
学国学,乐国学。
二、学国学学什么当下重庆的教师们学国学热情高潮,因为这是教育主管部门硬性规定的,作为教师继续教育培训科目之一。
《国学经典与教育读本》一书有以下章节:论语、学记、大学、韩愈作品、传习录、黄宗羲作品、孟子、荀子、乐记、中庸、对贤良策、颜氏家训、朱子语类、习性诸论、梁启超作品,全是选读。
也就是断章取义,把上述经典书籍里的教条罗列出来,再加上注释和学习提示。
可能网考的时候,就是考查大家的背功,看谁记住的教条多。
摘抄《论语》学习提示要点如下:(一)《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育思想:1.重视教育的社会功能和促进个体发展的作用2.倡导培养志道弘毅的志士和君子的教育目的3.实施以道德教育为重心的丰富的教育内容4.主张"有教无类",扩大了教育对象(二)《论语》反映了孔子的师德修养1.立志有恒,加强修养2.自省自克,改过迁善3.学而不厌,诲人不倦4.以身作则,言传身教5.爱护学生,无私无隐6.相信学生,鼓励学生7.不断学习,努力创新(三)《论语》反映了孔子的教学艺术1.因材施教2.启发诱导3.学思结合4.学以致用5.学而时习6.诚实谦虚个人以为,学国学是接受薰陶,不是被学习,不是为学国学而学国学。
学国学就是要学习我国传统文化中的精髓,什么是国学精髓呢?国学的核心思想,用一句话来讲就叫:顺天理、尽人心。
什么意思呢?外应天理(宇宙的自然运行规律),内应良心。
外,顺从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内,尽到良心的责任和义务。
是谁在外应自然规律?是谁能尽到人心?不是国学,而是人自己、是人本身、本心。
所以,脱离人心谈国学就是一具僵尸。
学国学的目的也就是为了修身养性。
将内涵无比丰富的国学精髓以条款的形式机械地灌输到读者头脑里,结果只能是记住一些散乱的词句。
就好像文学名著中的名言,离开了主人公和故事情节,再经典也会令人索然无味。
反对解构,反对导读。
莎士比亚说:"一千个观众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国学经典理应让读者自己去感悟,每个人阅读时会不有同的情感体验。
在一个国学经典网站上,看到这里开列出的书目种类繁多,分经、史、子、集、其他五大类,在其他一类里,又列出四库全书。
每个学习者完全可以根据自身实际,选取喜欢的书目来学习。
这样的收获想必更大,阅读时也会有快感产生,而不是痛苦得像受罪。
九月学国学,十月考国学,教师们的本事真是不小!孔子说,不愤不启,不悱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