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8年度温州二模语文试题(含标准答案分析)

2018年度温州二模语文试题(含标准答案分析)

2018年3月份温州市二模语文试题一、语言文字应用(共20分)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时至今日,竟然还有人企图篡改甚至抹煞.(shā)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而一年一度的公祭,正是为了诅.(zǔ)咒杀勠,提醒人们应以史为鉴,珍惜和平。

B.韩愈、李贺惯用奇字僻句、险韵拗.(ǎo)调,使诗的意境嶙峋峭跋、阴森幽邃.(suì);而晚唐诸人之作,则在秋花晚香、落日残月中寄寓萧瑟冷落的式微之感,令人唏嘘。

C.近日,一篇题为“一年卖出7.5亿的洗脑神药,请放过中国老人”的文章称,在全国享有盛誉的某非处.(chù)方药不具备治愈.(yù)白内障的功用,商家涉嫌虚假宣传。

D.铁骨铮铮.(zhēng)的梁漱溟先生通过书信与师友交流,或建言献策,或奖掖后学。

从一封封书信中,我们看到了这位永不迷惘.(wǎng)的老者富有传奇色彩的一生。

1.D( A.杀勠—杀戮;B.拗.ǎo调—拗.ào调,峭跋——峭拔; C.处.chù方—处.chǔ方)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3题。

彷徨..在古城阙上,倚栏杆处,任那杨花柳絮纷纷扬扬随意拂面,静听春的韵律,萦绕故国女墙,袅袅余音,不绝如缕;【甲】漫步在灞桥两岸,俯仰之间,碧云天,黄花地,西风落叶,寒鸦数点,预报着这又将是一个摇落情思的悲凉季节。

许多年来,踏在半裸着秦砖汉瓦的黄土地上,遥望着西风残照中隐约的城墙映入水面,【乙】我一直..在苦苦思索:为什么脚下的这片黄土能孕育..出中国历史上最强悍雄盛的几个帝国——周秦汉唐?【丙】“回首可怜歌舞地,秦中自古帝王洲(杜甫《秋兴八首》)”,为什么具有雄才大略的政治家屡屡选中这一块风水宝地作为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经过历史的风吹雨打,故国的流风余韵....在何处还可以寻觅得到?2.文段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彷徨B.一直C.孕育D.流风余韵2.A(和语境不符,对应下文的“漫步”,应用“徜徉”一类词语)3.文段中画横线的甲、乙、丙句,标点有误的一项是(2分)A.【甲】B.【乙】C.【丙】3.C(括号应放在引号外)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3分)A.当睁只眼闭只眼的“差不多先生”,还是做敢于亮剑的“啄木鸟先生”,不仅关乎党性原则,更关乎个人作风,那些“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想法可以休矣。

B.我市挂牌“新三板”的电商企业“温都猫”,先后与中国石化、中国联通、中国电信等国企建立战略伙伴关系,在产品销售、平台建设、用户开发展开多种形式的合作。

C.谁也无法否认,今天我们人类已经再度处于能源革命的前夜,这将是一场以煤炭和石油为代表的化石能源的减量革命,同时,也会是一场化石能源本身的绿色革命。

D.作为一名干部,为人情所困,为利益所惑,怕结怨树敌,怕引火烧身,都是私心杂念在作怪所致,其实质是一种精致的利己主义,一种不作为、不担当的官僚主义。

4.C( A.语序不当,应是“不仅关乎个人作风,更关乎党性原则”;B.成分残缺,在“用户开发”后面加上“等方面”或“等领域”;D.句式杂糅,去掉“所致”)5.根据下面的文字,给“女书”下一个定义。

(不超过35字)(3分)女书流传在我国湖南省永州市江永县潇水流域,当地有“一语二文”现象,即当地人说同样的话,却写两种文字:男人写端庄的方块汉字,女人写秀美的斜体女书。

江永的女性通过创造、使用专属于自己的文字而拥有了话语权,她们既可以“我写”,也可以“写我”。

女书是表音文字,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其基本字只有390个左右,字符虽少,但基本可以完整地记录当地汉语方言。

女书是□□□□□□□□□□□□□□□□□□□□□□□□□□□□□□□□□□□。

5.示例1:女书是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的表达湖南江永方言的女性专用的表音文字。

示例2:女书是湖南江永女性专用的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的表音文字。

评分标准:共3分。

句式正确1分;重要信息“以汉字为基础变形而成”“湖南江永”“女性专用”“表音”4点共2分,缺1点不扣分,缺2点扣1分,缺3点扣2分。

6.学校运动会期间举行短视频评选,假设你有作品入选,请将你拍摄的短视频用生动的语言描述出来,并表达你的感受。

要求:(1)描述某个特定的情境(跑步、跳远、跳高任选一个);(2)至少用一种修辞;(3)不少于120字。

(6分)6.示例1:枪响的那一秒,他如离弦之箭,向前飞奔。

对手是强劲的,但他毫不畏惧,双拳紧握,手臂奋力摆动,身上的每一块肌肉都在拼搏着。

伴随着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兴奋和激动如同决了堤的洪水,哗哗啦啦地从他的内心倾泻出来。

奔跑的姿态是一种力量,更是一种自信。

示例2:只见他弓着腰,双手紧握拳头,两眼盯着前方。

突然,他猛一甩头,迈开大步,一阵离弦之箭似的助跑,速度愈来愈快,转眼就到达了踩板。

猛地一跃,两腿向前伸展,空中的走步表演划出了一道弧线,落地的瞬间,触到了沙的柔软。

留在沙坑中的脚印,是他辛苦训练的印证。

示例3:他在原地跳了几下,就开始了有弹性的环形侧向助跑。

在离竿还有3米时,两手猛地带起身体,左腿一蹬,右腿一抬,身子一跃而起,像一只矫健的飞燕,轻捷地掠过了横竿。

他用双腿形成斗志与力量的夹角,身体划出美丽的弧线后落在垫上。

跳吧,跳出自信,跳出希望。

评分标准:共6分。

描写符合情境2分,感悟1分,描写生动2分,修辞运用恰当1分。

字数不足酌情扣分。

二、现代文阅读(共30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10分)笙的前身是“和”。

“和”,甲骨文写作,左边表示形,如同笙的样子,右边的“禾”字表示读音。

“和”并不是一个单纯的符号,而是取象于笙这件和谐共鸣的乐器。

“笙,生也,象物贯地而生也。

”作为乐器的“笙”,通“生长”的“生”,有万物生发的意思。

笙斗像大地,簧片像种子,笙苗像生长出来的万物。

当我们演奏笙的时候,一呼一吸好似一阴一阳,与《道德经》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殊途同归。

这说明了笙与道家文化“天人合一”观念的同一性。

《齐物论》中讲到了“人籁”“地籁”“天籁”三位一体的和谐观念,“籁”字也是笙的名字。

笙发音,气振簧鸣,气停音止,恰恰蕴藏着天地间万物欢歌的含义。

笙可以中和那些个性鲜明的民族乐器,如唢呐、二胡、琵琶等。

这些乐器独奏的时候,往往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在合奏的时候,若个性过分夸张,反而让彼此无法交融。

有了笙,这种问题就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

因为笙的每一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

这种多音组成的传统和声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可以补偿合奏中缺失的频段,让音乐听起来更加丰满圆融。

二胡的滑音,唢呐的嘹亮,鼓的高亢,《十面埋伏》里一把琵琶就能演绎出千军万马,这些音乐表达对于笙来说,都是望尘莫及的。

笙是簧片乐器,这种发音原理决定了它的局限性。

但笙奏出的音乐虽然直接却不僵硬,可以委婉却决不谄媚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是其他乐器所无法比拟的。

笙的这种音乐之美,恰恰是庙堂之气与君子之义的绝佳表现: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

中国古代士大夫阶层习惯用一种有节制的优雅姿态来抒发内心的感情。

这种细腻而深刻的处置,或许就是我们祖先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

清朝人评价姜夔的词如“瘦石枯花,清笙幽磬”,唐代《游春台诗》中亦有“凤凰三十六,碧天高太清”。

这里的“凤凰”,指的就是笙。

笙声为“清”,而“清”是中国独有的美学概念,诗文要“清丽”“清奇”,为人要“清雅”“清心”。

18世纪时笙传到欧洲,但在那之后产生的手风琴和口琴却没有了“清”的音色。

原因在于笙的结构。

笙片有一层用五音粉做的防锈涂层,演奏时,涂层也在震动,细小的铜粉和石粉也在摩擦共振,于是产生了类似于管风琴的声响。

《周礼》中笙师原是一个官名,被誉为“五音之长”。

小型民族乐队、大型民族管弦乐团,甚至“丝绸之路”乐团,大都由笙来校定音准。

在为笙校音时,要进入一种极为平静的状态,观察音与音之间是否相和,簧片在呼与吸之间是否平衡,找到一种最大限度的和谐——这样一攒笙调下来,通常要几个小时。

这同时是一个正心调性的过程。

经过深度沟通之后,人与笙之间的距离更近,达到一种合二为一的状态。

心无挂碍,人器合一,那“中正平和”的笙音,带着我们到无边的天际。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

笙所具有的美学精神....,不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精神财富,也是中国的先民对人类文明做出的伟大贡献。

(选自2017年11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7.下列对文中“笙”的解说恰当的一项是(3分)A.笙融入了道家的“阴阳”理论和“天人合一”观念,其发音象征着“天籁”“地籁”“人籁”三位一体,和谐交融。

B.笙是簧片乐器,发音原理简单,决定了它的局限性,因而在音乐表达上比不上二胡、唢呐、鼓和琵琶等乐器。

C.笙奏出的音乐直接而不僵硬,委婉而不妖娆,这种疏朗简洁的艺术魅力能使个性鲜明的器乐合奏的音乐更加丰满圆融。

D.笙能产生和管风琴相似的声响,是因为演奏时其内部震动的防锈涂层带动铜粉和石粉摩擦共振,这是口琴不具备的特点。

7.D (A.“融入”理解错误,原文说“殊途同归”;“象征”之说无中生有。

B.“发音原理简单”无中生有;“音乐表达”扩大范围,原文是指在“滑音”“嘹亮”“高亢”“千军万马”等音乐表达方面,笙不如二胡等。

C.“能使个性鲜明的器乐合奏的音乐更丰满圆融”是由笙“发每个音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特点决定)8.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A.甲骨文的“和”取象于笙这件乐器,“笙”又通“生长”的“生”,这说明在中国先民心里,“万物生发”与和谐圆融紧密相关。

B.笙在乐团合奏中可以中和其他乐器的乐音,因为笙都用两个以上的音组合起来演奏每一个音,具有很宽的泛音频谱。

C.心无挂碍,人器合一,是校音的理想境界;给笙校音的过程,不仅是寻求不同乐器间乐音和谐的过程,同时也是修养自身的过程。

D.笙作为民族乐器,具有独特的音色,其乐音背后,蕴含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美学精神和对优雅节制的君子之义的追求。

8.C(原文所指的“和谐”,指笙自身内部不同乐音,而不是“不同乐器间乐音”)9.简要概括笙的美学精神内涵。

(4分)9.①万物和谐,象征天人合一。

(或“万物丰满圆融”)②疏朗简洁,象征“喜不必得意忘形,悲不必哭天抢地”的节制之美。

(或“疏朗简洁,象征面对无常人生的淡定和从容”)③音色清净,象征清纯、清旷(或“清丽、清奇、清雅”)的趣味与品格。

④正心调性,象征中正平和的心境。

评分标准:共4分。

每点1分,意思相近即可。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3题。

(20分)流光似水[哥伦比亚]加西亚•马尔克斯圣诞节一到,孩子们又提出了买一条手划艇的要求。

“行,”爸爸说,“等咱们回到卡塔赫纳就买。

”但九岁的托托和七岁的乔尔比父母想象的执拗得多。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