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工时管理规范公司管理文件
标准工时管理规范
文件编号:
秘密等级:发出部门 : 颁发日期 :版本号 : 发送至:
抄送:
总页数: 5页
附件:无
主题词:标准工时、产能,生产周期
编制 :
审核 :
批准 :
文件分发清单
分发部门/人数量签收人签收日期分发部门/人数量签收人签收日期
文件更改历史
更改日期版本号更改原因
标准工时管理规范
目录
1目的 (3)
2适用范围 (3)
2.1产品范围 (3)
2.2工序范围 (3)
3定义 (3)
3.1标准工时 (3)
3.2观测时间 (3)
3.3观测时间的测量方法 (3)
3.4宽放时间 (4)
3.5节拍时间 (4)
3.6产品生产周期 (4)
3.7工序平衡率、工序饱和率、产线饱和率 (4)
3.8标准产能 (4)
4工作职责 (4)
4.1产品工艺部 (4)
4.2生产管理部 (4)
4.3计划管理部 (4)
5工作程序 (4)
5.1标准工时的制定与发布 (4)
5.2日常维护 (5)
5.3标准变更 (5)
5.3.1 变更类别 (5)
5.3.2 变更验证 (5)
5.3.3变更要求 (5)
6涉及文件、模板 (5)
《标准工时产能周期表》 (5)
第 3 页共5 页
1目的
建立合理、标准的工时定额体系;
依据工时定额规范生产作业;
并作为制造工艺改进、产能提升、人员合理利用的依据;
提高计划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并为成本核算、劳动定员提供数据,实现生产制造的精细化管理。
2适用范围
2.1产品范围
1.已经正式量产、正常生产的产品;
2.通过TR6小批量验证的新产品;
3.不涵盖对于返工、返修、逆向物流,非标产品相应的作业工时定额。
2.2工序范围
1.生产管理部作业人员的正常生产作业工序。
2.不包括管理人员、辅助人员等非生产作业工作时间等。
3定义
3.1标准工时
是指在正常条件下,一位合格适当且受过一定训练的工作者,按规定作业,完成一定数量和质量的工作所需要的时间。
标准工时的计算公式为:标准工时= 工序时间(观测)×(1+宽放率);
注:正常条件:
根据产品特性,要求制造环节具备的基本作业条件,例如,环境要求、人员条件等。
◆合格适当:
表示该操作者具备担任此项工作之能力,包括体力和智力。
◆受过一定训练:
表示该操作者受过此项工作的专业培训,并获得相关上岗资格或考核通过。
◆正常速度:
通常的能力发挥的作业速度。
◆规定作业:
表示为了达成某效果或目的之特定作业标准及先后次序,如SOP所要求的作业规范和步骤。
3.2观测时间
观测者测得现场操作者实际作业之所需时间。
3.3观测时间的测量方法
观测时间的测量方法(包括但不局限于以下方法):
①秒表测时法
②摄影测时法
③动作要素法
④预置时间法
⑤经验估计法
⑥工作抽样法
3.4宽放时间
指作业时间中减除净作业时间外﹐由于正常作业者的生理需要、作业方法问题、管理需要等原因﹐造成停顿、休息等使作业中断的不可避免的时间。
3.5节拍时间
表示产品由某制程、流程以一定的速率产出一个产品的间隔时间,即节拍时间。
通常取该产品在该制程、流程中时间最大(瓶颈)作业站别的标准时间为参考。
3.6产品生产周期
单个产品从第一个工序开始到最后一个工序结束所需经历的时间。
3.7工序平衡率、工序饱和率、产线饱和率
由于各工序的标准时间不相同而产生的不同工序间作业强度负荷的不一致,衡量工序间劳动负荷的平衡情况的指标称为工序平衡率。
工序饱和率即生产工序的标准时间与节拍时间的比值,是用来衡量工序作业时间的有效值的指标。
产线饱和率即产品生产所需标准工时的总和与产品生产周期的比值,是用以衡量产品生产过程的有效工作时间的指标。
工序平衡率=(各工序标准工时总和÷(工段数×节拍时间))×100%
工序饱和率=(工序标准工时÷节拍时间)×100%
产线饱和率=(各工序标准工时总和÷产品生产周期)×100%
3.8标准产能
单位时间的最高产出量。
某一制程、流程的标准产能计算方法为:
单位时间产能 = 单位可用时间÷节拍时间
标准产能 = 单位时间产能×出勤时间
4工作职责
4.1产品工艺部
制程工程师
负责制程班组作业标准工时数据的观测记录、制定、跟踪、改善、发行、处理及更新,同时确保标准工时内所有的操作内容与作业指导书相符。
工艺工程师
负责新产品导入过程标准工时的制定与发行。
4.2生产管理部
1)班组长负责本车间或工段内标准工时的实现及工时异常的反馈;
2)对各车间工序的标准工时与实际产出进行核定。
4.3计划管理部
以生产周期及标准产能作为依据组织生产。
5工作程序
5.1标准工时的制定与发布
5.1.1新产品在发布之前
工艺工程师:
小批量试做阶段制定各工序标准作业工时,并发行《标准工时产能周期表》。
制程工程师:
参考发布的初版《标准工时产能周期表》,排布生产工位,安排作业工序。
从效率、生产平衡角度对生产工位排布和工作负荷进行研究及测定,提出改善或优化建议。
生产主管:
安排生产人员和工位排布。
评估初版《标准工时产能周期表》,提出改善或优化建议。
5.1.2量产阶段(产品发布之后)
制程工程师:
跟进初版《标准工时产能周期表》的量产实际生产状况,评估批量生产阶段初版《标准工时产能周期表》的变化情况,适时进行量产工时调整。
生产主管:
组织作业人员岗位技能培训及技能考核,以便达到岗位作业要求。
按标准工时要求保证生产进行,发现标准工时有差异尽快反馈给制程工程师。
计划管理部
按照标准工时作为依据安排生产任务下达,发现标准有差异尽快反馈给制程工程师。
5.2日常维护
5.2.1 制程工程师要定期对标准工时数据进行核对、检查及验证。
5.2.2 《标准工时产能周期表》发布后,相关人员对标准工时数据有疑问要及时向制程工程师反馈,制程工程师收到反馈后要进行相关回复,并对有效的问题形成对策和计划进行完善。
5.2.3制程工程师需记录测量原始数据记录备查。
5.3标准变更
5.3.1 变更类别
1)当操作者的技能水平、生产管理方式发生变革影响到操作者效率明显改变。
2)当产品线发生ECN或其它工艺变更、工位调整、设备升级后,工序的作业时间改变且各生产条件均已稳
定,各作业均已规范的。
3)当作业内容增加或减少、作业方法改变,致使超过或无法达成原来的作业效率。
5.3.2 变更验证
制程工程师:
应随时掌握现场情况,对操作者的技能水平、宽放率等做出相应的判断。
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宽放率。
当发生5.3.1的变更时,制程工程师需要进行分析,确定为有效变更或准有效变更即按《标准工时变更评估表》要求进行相关验证,验证可行后与修改后标准一并发布。
生产主管:
跟进并反馈变更后的标准工时试行情况。
5.3.3变更要求
1)制程工程师依评审结果和当时状态,更新该产品的标准工时并发行修订《标准工时产能周期表》。
2)任何工时的预估、制订、修改须经制程工程师同意并发布,其它单位均不得更改标准工时。
3)更正、修改工时需注明原因。
6涉及文件、模板
《标准工时产能周期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