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题训练含答案一、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北冥有鱼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齐谐》者,志怪者也。
《谐》之言曰:“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
”野马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A. 亦若是则已矣B. 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D. 今夕是何年(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B. 我孰与城北徐公美C. 困于心,衡于虑D. 其人舍然大喜(3)请你写出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
【答案】(1)B(2)B(3)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解析】【分析】⑴ A 亦若是则已矣,B“是进亦忧,退亦忧,C 是谓大同,三句中的“ 是”的意思都是:代词,这,这样,这种情况。
D是:表判断,故选D。
⑵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冥:通假“溟”,指海色深黑。
C 困于心,衡于虑。
衡,通“横”,梗塞,指不顺。
D其人舍然大喜。
舍然:释然。
谓疑虑隔阂顿消。
舍,通" 释 "。
B 项没有通假字,故选B。
⑶来自于本文与“鹏”有关的成语或诗句: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意思是大鹏从北溟往南海迁徙,水击三千里,乘风上行达九万里。
后用以比喻前程远大。
故答案为:⑴B;⑵B;⑶鹏程万里(或九万里风鹏正举)。
【点评】⑴本题考查辨析一词多义。
答题时应注意,要尽可能地掌握词的各种义项,就必须了解词的本义、引申义、比喻义、假借义的知识。
词义的分化衍生是有基本规律的,后起义往往是以原有义为基础扩展衍生的,与原有义有着直接或间接的意义联系。
⑵本题考查表现解释通假字。
答题时应注意,通假,指汉字中的互相通用假借的用法;用音同或音近的字来代替本字。
包括以下几种情况:互相借用;包括同音通假,;双声通假,迭韵通假。
替用的字叫做通假字,被替用的字叫做本字,又叫做“正字”。
⑶本题考查积累成语。
答题时应注意,汉语成语的来源,有的是古书中词句的摘引或改写,人们喜欢用古典作品中的某些语句来说明自己要表达的思想,长期习用,便变成了成语。
根据文章内容作答。
【附参考译文】北方的海里有一条大鱼,名字叫鲲。
鲲非常巨大,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变化为鸟,名字叫鹏。
鹏的脊背,不知道有几千里长;当它振动翅膀奋起直飞的时候,翅膀就好像挂在天边的云彩。
这只鸟,大风吹动海水的时候就要迁徙到南方的大海去了。
南方的大海,那就是‘天池’。
《齐谐》是一部专门记载怪异事情的书,这本书上记载说:“鹏鸟迁徙时,翅膀拍击水面激起三千里的波涛,鹏鸟奋起而飞,旋转扶摇而上直冲九万里高空,此一飞在六个月后方才停歇下来。
”像野马奔腾一样的游气,飘飘扬扬的尘埃,仿佛是由生物气息吹拂。
我们所见湛蓝的天空,那是它真正的颜色吗?它是无边无际的吗?鹏鸟所见,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后五年,伐越。
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庐指、军却。
阖庐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
”是夕,阖庐死。
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①为太宰,习战射。
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
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②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
吴王将许之。
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
今王不灭,后必悔之。
”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
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
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③,且欲有所用之也。
此人不死,必为吴患。
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
益疏子胥之谋。
(节选自《史记·伍子胥列》)【注】①伯嚭(pī):人名,吴国大臣。
②种:文种,越王勾践的谋臣。
③吊死同疾:哀悼死去的。
慰问有病的。
(1)下面哪一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A. 败吴于姑苏皆美于徐公(《邹忌讽齐王纳谏》)B. 阖庐病创将死寡人反取病焉(《晏子使楚》)C. 吴王将许之遂许先帝以驱驰(《出师表》)D. 乃兴师北伐齐伐竹取道(《小石潭记》)(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含义。
①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②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3)伍子胥认为“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答案】(1)C(2)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3)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解析】【分析】(1)结合语境理解词语意思,A在/比;;B伤/窘迫,尴尬;C均为答应的意思;;D讨伐/砍倒。
(2)解答时要注意句式特点,倒装句要恢复正常的句序,省略句要将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要注意词语的特殊用法。
①注意“谓”“尔”两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阖庐”;②句中注意“使”“遗”“以”三个字的意思要翻译出来,补写出主语“越王”。
(3)将伍子胥的这句话放回原文中,可知他说这句话的前提是因为“越王为人能辛苦”“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意思是说越王勾践为人能含辛茹苦,一餐没有两味荤菜,哀悼死去的、慰问有病的,将打算有所作为,这些都是“勾践不死必为吴患”的理由。
注意用自己的话来说。
故答案为:⑴ C⑵①(阖庐)对太子夫差说:“你会忘记勾践杀了你的父亲吗?”②(越王)派大夫文种带着厚礼送给吴国的太宰伯额来请求讲和。
⑶越王勾践能够忍受艰苦困厄,又非常关心百姓,这都表明他有兴国灭吴之心。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词一词多义的问题。
要注意平时区别记忆。
做此题目,要着眼“用法”,“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首先理解句意,然后再按照题干要求分析用法,根据句子成分功用来判断词性,进而判断用法。
⑵此题考查学生翻译文言文中的重点句子的能力。
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
文言翻译一般都是文中的名句,翻译时既讲究字字落实,意思正确、句意完整、语句通顺,又要注意句子中的关键词和特殊句式。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主要内容的概括能力。
要概括全文的主要内容,需要在文章各个部分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
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汉阴老父者,不知何许人()。
桓帝延熹①中,幸②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有老父独耕不辍。
尚书郎南阳张温异之,使问曰:“人皆来观,老父独不辍,何也?”老父笑而不对。
温下道百步,自与言。
老父曰:“我野人()!不达斯语。
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立天子以父天下邪?役天下以奉天子邪?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
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④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子何忍欲人观之()!”温大惭,问其姓名,不告而去。
(选自《后汉书·逸民传》)(乙)楚庄王欲伐陈⑤,使人视之。
使者曰:“陈不可伐也。
”庄王曰:“何故?”对曰:“其城郭高,沟洫⑥深,蓄积多也。
”宁国⑦曰:“陈可伐也。
夫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⑧矣。
兴兵伐之,陈可取也”。
庄王听之,遂取陈焉。
(选自《吕氏春秋》)【注释】①延熹:汉桓帝的年号。
②幸:皇帝驾临。
③茅茨采椽(chuán):用茅草盖屋顶,用栎木作椽。
④逸:放纵,放任。
⑤陈:国名。
⑥洫:护城河。
⑦宁国:楚国大臣。
⑧罢;通“疲”。
(1)下面四个选项中说法正确的两项是()A. “不知何许人()”的“许”是“地方、处所”的意思,吴均《与朱元思书》中“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可译为“多”。
B. “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谦称。
“立天子以父天下邪”的“父”可以解释为“像父亲一样(关爱)”。
C. (甲)(乙)两文括号中省略了语气词,应该填入的语气词依次是“也”“耳”“乎”“矣”。
D. 皇帝驾临,别人都出去围观,只有汉阴老父没有停止耕作去围观,从中可见其清高自持,有蔑视权贵的思想;身居乡野,却不忘忧国忧民,所谓“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汉阴老父身上体现了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
(2)请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
(限断三处)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4)根据甲文中汉阴老父和乙文中宁国的言论,分析两人就国家治理这个问题有怎样的共同见解?【答案】(1)C,D(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3)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4)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以民为本重视“人和”看重民心等,意思相近即可)【解析】【分析】(1)A:“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的“许”表示约数,译为“多”不准确。
B:“汉阴老父”的“父”是古代对男性的尊称。
故选CD。
(2)“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翻译为“南巡竟陵,经过云梦,抵达沔水,百姓没有一个不去看的”。
结合意思断句为: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
(3)此题①“请问天下乱而立天子邪?理而立天子邪?”句中“立”意思是“设立”,“理”意思是“有条理”。
②“今子之君,劳人自纵,逸游无忌,吾为子羞之。
”句中“子”意思是“你”,“纵”意思是“放纵”,“羞”意思是“感到羞耻”。
两个句子语序正常,据此翻译即可。
(4)甲文中“立天子以父天下邪”“ 昔圣王宰世,茅茨采椽③,而万人以宁”这些句子可以看出汉阴老父认为君主应该关爱百姓。
乙文中“陈,小国也,而蓄积多,赋敛重也,则民怨上。
城郭高,沟洫深,则民力罢⑧矣”一句可以看出大臣根据这些现象推测出百姓怨声载道。
两文中都阐述了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
据此作答。
故答案为:⑴CD;⑵幸竟陵/过云梦/临沔水/百姓莫不观者;⑶①请问是天下动乱才设立天子呢,还是为了天下大治设立天子呢?②如今你的皇上劳役百姓,自我放纵,放任游乐,没有顾忌,我真为你(有这样的皇上)感到羞耻!⑷甲文中汉阴老父回答张温的话中指出立天子是为了治理国家,天子应该像君父一样爱百姓,乙文中的宁国根据陈国城墙高、护城河深、积蓄的财粮多推断出陈国百姓赋税重,民怨大,民力疲惫,从中可以看出他们都认为统治者治理国家要把百姓放在第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