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民主义【摘要】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
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纷繁复杂的矛盾,孙中山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分析和思索,提出了“三民主义”。
【关键词】三民主义孙中山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先进的中国人为挽救民族危机提出了许多救国主张。
地主阶级洋务派提出了“师夷长技以自强”的主张,以康有为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提出了实行“君主立宪”的主张,但他们都不主张从根本上改变中国的封建统治,而封建统治的腐朽是导致中国近代民族危机的根源,因此,洋务派和资产阶级维新派的社会实践都以失败而告终。
历史的发展证明,要挽救民族危亡,就必须创立革命的理论,并在它的指导下用暴力推翻封建统治。
这一历史任务的承担者就是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
孙中山是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家、中国民族主义者、中国国民党总理、第一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亦为中华民国国父。
他是最早提倡以革命推翻满清统治,为建立中华民国政府的革命发起者之一,由他所提出的《三民主义》等政治纲领亦影响深远,晚年推动联俄容共政策,使得中国共产党得以在国民党内部迅速发展,是海峡两岸都受到尊重的革命家。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进行革命的政治纲领,他力图通过民族、政治、社会三大革命打通中国走向近代化的道路,挽救沉沦在即的民族和国家。
邓小平曾经指出:“中国从鸦片战争起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成了世界著名的‘东亚病夫’,我国有识之士包括孙中山都在寻求中国的出路。
”孙中山早年曾在英美及英国统治下的香港学习,非常痛恨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和清政府的卖国政策。
19世纪90年代,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剧,中国的民族危机日益加深。
这时,以康有为为首的资产阶级改良派开始活跃在政治舞台上。
1894年,孙中山在康有为变法思想的影响下北上天津,上书李鸿章,提出“人尽其才,地尽其利,物尽其用,货畅其流”的改革纲领,但是遭到了李鸿章的冷遇。
从此,孙中山放弃了改良思想和行医职业,坚定地走上了革命道路。
1894年,孙中山建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的革命团体兴中会,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革命主张,这是资产阶级革命派提出的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最早方案。
1895年,兴中会准备在广州发动起义,起义未发动就被镇压。
孙中山流亡海外,后经日本去欧美进行考察。
孙中山在伦敦居住期间,正是西方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向帝国主义过渡的时期。
一方面,随着大工业的发展和海外殖民市场的不断开拓,欧洲各国尤其是英国,已经建成为物质文明高度发达的国家。
工厂林立,交通发达,城市面貌日新月异,消费水平不断提高,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另一方面,随着财富的大量积聚,资本主义制度所固有的各种社会矛盾也日趋明显。
面对着资本主义世界纷繁复杂的矛盾,孙中山进行了认真的考察分析和思索。
这一切都对他的思想发展起了潜移默化作用,对他的民主主义思想形成有着重要影响。
他后来回顾自己这段经历时说:"伦敦脱险后,则暂留欧,以实行考察其政治风俗,并结交其朝野贤豪。
两年之中,所见所闻,殊多心得。
始知徒致国家富强、民权发达如欧洲列强者,犹未能登斯民于极乐之乡也;是以欧洲志士,犹有社会革命之运动也。
予欲为一劳永逸之计,乃采取民生主义,以与民族、民权问题同时解决。
此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也。
"这段话明确地显示了孙中山在居留欧洲期间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过程中的悟性。
他所说的"三民主义之主张所由完成",并非指已经形成了三民主义的思想体系,而是指他对民生问题的关心。
因为作为三民主义思想体系之一的民生主义,其核心观念--平均地权,直到1903年左右才真正出现;而民族主义,在当时乃至以后几年中仍时时夹带着狭隘的大汉族主义色彩;民权主义也还没有从"创立合众政府"明确地进到"创立民国"的阶段。
但是,民生问题的认真思考却正是在留欧时期开始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孙中山看到了欧洲发达国家贫富悬殊的社会现象,怀着使中国在推翻清王朝之后发展民族经济时避免重蹈其覆辙的愿望,悟出了减轻人民负担、缓和社会矛盾的重要性。
这种基于对贫富悬殊的担忧而萌生的改善民生的愿望,既有中国社会兴亡治乱的历史渊源,又反映出西方社会学说的直接影响。
因此,可以说,"三民主义"是中西文化的产物。
三民主义是孙中山所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
由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构成,简称“三民主义”。
三民主义的发展过程分为两个阶段,即旧三民主义和新三民主义。
它是中国人民的宝贵精神遗产。
孙中山提出三民主义,是为了推翻清王朝的封建统治,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并防止资本主义带来的贫富分化和对立,避免出现欧美革命带来的社会弊端。
民族主义:三民主义包括“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两项内容。
一是要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朝政府,改变它一贯推行的民族歧视和民族压迫政策;二是追求独立,建立“民族独立的国家”。
在《民报》发刊词中,孙中山把“外邦逼之”和“异种残之”并列为民族主义“殆不可须臾缓”的基本原因。
“非革命无以救垂亡”,而革命必须“先倒满洲政府”,民族主义的反对帝国主义压迫的意义蕴涵于此。
民权主义:民权主义的内容是“创立民国”,即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这就是孙中山所说的政治革命。
具体内容为实行为一般平民所共有的民主政治,而防止欧美现行制度之流弊,人民有选举、罢免、创制、复决四权以管理政府,政府则有立法、司法、行政、考试、监察五权以治理国家。
民生主义:在当时指的是“平均地权”也就是孙中山所说的社会革命。
孙中山在多次讲演和宣言中指出:他所领导的政党和运动须达到三个目的:进行民族革命以实现民族主义,进行政治革命以实现民权主义,进行社会革命以实现民生主义。
三民主义集中反映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经济上的要求,同时也反映了当时广大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民主权利、民生富裕的愿望,因此它不但受到资产阶级的拥护,也受到了包括广大劳动人民在内的一切民主派的拥护。
在一段时期内,它成为中国革命党人战斗的口号和团结的旗帜,对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起了重大的积极作用。
正是在三民主义思想的指导下,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广大革命志士团结一致,发动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建立中华民国,使得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统治秩序再也不能稳定下来。
三民主义涉及民族革命、政治革命和社会革命,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它表达了资产阶级在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利益和要求,反映了中国人民要求民族独立和民主权利的共同愿望,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但是,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这是由民族资产阶级的局限性所决定的,这就决定了资产阶级革命派不可能彻底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当中国革命历程进入新民主主义阶段时,孙中山接受了中国共产党和国际无产阶级的帮助,“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确立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大政策。
1924年1月,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大会通过了著名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在这篇宣言中,孙中山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免除帝国主义之侵略”一是,使中华民族独立于世界;二是“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反对民族压迫。
民权主义,以实行普遍平等的民权主义为主要内容,人民“不但有选举权,且兼有创制、复决、罢免诸权”。
民生主义,一曰平均地权,二曰节制资本。
规定“农民之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反对土地权“为少数人所操纵”。
稍后他又提出“耕者有其田”的原则;反对私人资本“操纵国计民生”。
经过这样重新解释的三民主义便是新三民主义。
新三民主义最大特点就是它是联俄、联共、扶助农工的三民主义。
它也和中国共产党的民主革命纲领若干原则基本一致,所以新三民主义成为第一次国共合作的政治基础。
它的提出,推动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形成了以北伐战争为主要标志的大革命高潮的迅速到来。
新三民主义的革命性和进步性在于蕴含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的精神,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是新三民主义的具体体现。
而且三民主义的目标和共产主义的理想是一样的。
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文化的主干,它的影响远及东亚诸国是东方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
共产主义是“自有人类以来,最完全最进步最革命最合理的”思想体系,是近代西方文化的最高成就之一。
三民主义则代表了近代东西方文化结合的最有价值的尝试。
而三者恰在社会理想上惊人的统一。
三民主义的社会理想为何?孙中山先生说:天下为公。
共产主义的社会理想为何?马克思说:各尽所能,按需分配。
孙中山所说的“天下为公”系出儒家《礼记·礼运·大同篇》,是儒家的最高社会理想,也是三民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
“各尽所能,按需分配”则是共产主义的最高社会理想。
而这两种理论其实是高度统一的。
《礼记·礼运第九·大同篇》中最关键的两个句子:“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这是说人们热爱劳动,就象害怕自己的力量无处释放一样,而且劳动创造的财富不一定非要据为己有。
换句话说,就是“劳动已经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且本身成了生活的第一需要”。
所以,劳动是“自我”能力的释放,劳动是“自我”价值的实现。
所以,劳动“不必为己”,人们都能“各尽所能”。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这是说社会的物质财富已经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就象讨厌财富一样,把财富任意的弃置于地,而不是收藏起来,据为己有。
换句话说,就是“当随着个人的全面发展生产力也增长起来,而社会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的时候”,人们已经能“超出资产阶级法权的狭隘眼界”——“超出这种使人象夏洛克那样冷酷地斤计较,不愿比别人多做半小时工作,不愿比别人少得一点报酬的狭隘眼界”。
这时候,社会成员的道德觉悟都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所以任何财富都“不必藏于己”,人们都能“按需”取用,而不是大肆攫取或肆意糟蹋属于社会公有的财富。
社会已经可以“在自己的旗帜上写上‘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了”。
从这点上讲,三民主义和共产主义与中国(儒家)文化所追求的社会理想是统一的。
中国共产党人继承和发扬了孙中山的革命民主主义内核,胜利实现了孙中山的革命理想和尚未完成的民主革命的历史任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有中国特色的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的宏伟蓝图一定会实现。
伟大的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创造了三民主义,并重新解释了三民主义,领导了资产阶级革命,合乎了中华民族的需要。
不管时代风云如何变换,这位推翻千年帝制和缔造共和的伟人,始终牵动着中华儿女的心。
孙中山先生用毕生的革命实践实现了自己的诺言。
不但因为他领导了伟大的辛亥革命,而且因为他能够适乎世界之潮流,合乎人群之需要,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对三民主义作了新的解释,树立了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