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接器行业发展规划产业投资建设规划经过多年发展,连接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各类设备中成为能量、信息稳定流通的桥梁,总体市场规模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连接器的全球市场规模已由1980年的86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60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40%。
随着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近五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迎来新一波高速增长,2018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达668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1.1%。
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新驱动发展为动力,大力发展产业,优化要素配置,构建产业新体系,拓展发展新空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为产业“由大变强”奠定坚实的基础。
为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由大变强、可持续发展,特制定改规划方案,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实施。
第一条规划思路产业的发展,要以核心领域为切入点,结合自身资源条件,重点积累关键技术,构建衔接有序的产业链条,以此推进行业的有效聚集发展,增强可持续发展动力,并成为服务区域建设的重要节点产业。
第二条坚持原则1、区域协同,部门联动。
深入推进区域产业发展协同发展,在更大区域范围内打造产业发展链条,形成错位发展、共同发展格局;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建立联动机制,形成合力。
2、坚持创新发展。
加快自主创新,创新管理模式,发展新业态,延伸产业链,提高产品附加值。
3、依法推进,规范管理。
积极完善政策制度体系,以政策、规划、标准等手段规范市场主体行为,综合运用价格、财税、金融等经济手段,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营造有利于产业发展的市场环境,激发市场使用产业的内生动力。
4、坚持融合发展。
推进业态和模式创新,促进信息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强化产业与上下游产业跨界互动,加快产业跨越式发展。
5、坚持市场主导。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促进优胜劣汰。
着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从提高供给质量出发,用新的思路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切实转变发展方式,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和产业布局。
第三条产业环境分析连接器的生产过程包括开模、注塑成型、冲压成型、电镀、组装、测试和包装等环节,产业链主要包括上游的原材料与设备供应商,中游的连接器制造厂商和下游的消费电子、汽车客户。
经过多年发展,连接器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泛,在各类设备中成为能量、信息稳定流通的桥梁,总体市场规模基本保持了持续增长的态势。
连接器的全球市场规模已由1980年的86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601亿美元,年均复合增长率为5.40%。
随着消费电子、汽车等领域的发展,近五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迎来新一波高速增长,2018年全球连接器市场规模达668亿美元,同比增速为11.1%。
智能手机是连接器的主要下游应用之一,手机信号频率高,传输数据量大,为此,目前许多智能手机采用射频同轴连接器将射频信号传递到天线模块,带动了微型射频连接器及线缆组件的快速发展。
据统计,2016年全球手机连接器市场规模为28亿美元,预计到2022年底将达到32亿美元,2016-2022年的年复合增长率为2.25%。
全球手机连接器销量预计将从2016年的182.2亿件增长到2022年的225.8亿件。
近二十年随着国内制造业向着更广、更深方向发展,中国连接器市场规模由2010年的108亿美元增长至2017年的19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8.42%,显著高于世界连接器市场同期增速。
从地区市场规模占比来看,2017年中国已超过欧洲、北美成为全球最大的连接器市场,占总市场份额的32%。
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连接器行业市场销售收入已达1342.41亿元。
并呈现逐年增长趋势,2015年时中国连接器行业市场销售收入突破2000亿元。
截止至2017年中国连接器行业市场销售收入增长至2483.91亿元,同比增长8.32%。
2018年中国连接器行业市场销售收入将超2600亿元,达到2602.99亿元左右。
在庞大的连接器市场中,主要由A/V连接器、手机连接器、汽车连接器、轨道交通连接器等撑起。
其中,A/V连接器主要应用于手机、电视、笔记本等,其发展有赖于电子产品的普及,尤其是消费类电子产品、通信、IT及计算机的强劲需求推动。
目前,我国现有A/V连接器生产企业约800家,已有生产能力超过市场需求,因此60-70%的产量被用于出口。
手机连接器是手机最重要的器件之一,每部手机平均需要连接器数量达8个。
近年来,随着手机出货量的不断走高,手机连接器市场规模逐年扩大。
以每台手机需要8个连接器计算,截止至2018年全国手机连接器市场需求量已达到144亿个。
汽车连接器市场是全球连接器最大的细分市场之一,占全球连接器市场的23%左右。
目前汽车需要用到的连接器种类有一百多种,一辆汽车所用到的连接器数量多达几百只。
尤其是新能源汽车电气化程度高,内部动力电流及信息电流错综复杂,因此对于连接器及线束产品的需求相对于传统汽车更高。
据统计,传统汽车内的连接器(端子+线束)的价值约2000元,而新能源汽车中则达到了5000元。
据测算,我国轨道交通连接器的价值约占整车价值的1.2%-1.5%。
此外,目前铁路客车连接器国产化率80%-90%,铁路机车连接器国产化率50%-60%,城轨车辆连接器国产化率70%-80%,动车组连接器国产化率20%-30%,未来仍有较大进口替代空间。
汽车连接器市场中,来自新能源汽车的需求将成为未来发展的主要推动力。
数据显示,2017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连接器市场规模约为27.8亿元,未来随着新能源汽车加快普及,预计到2023年市场规模将超过81亿元。
第四条区域环境分析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预计区域生产总值突破xx万亿元、增长xx%,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增长xx%,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xx%、xx%。
建议xx年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xx%-xx%,在高质量基础上能快则快;研发投入强度达到xx%;城镇调查失业率控制在xx%左右;有效投资、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基本同步,全员劳动生产率稳步提高,能源和环境指标完成国家下达的计划目标。
当前时期国内外发展环境进一步发生深度变革。
各国不均衡发展加剧,美国经济进入加息周期;经济全球化进程放缓,对外开放进入全新阶段;科技革命催生新业态,各地抢点占位竞争激烈;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经济转型升级更加迫切;市场决定性作用凸显,政府调控管理日益规范;要素高成本时代来临,人口红利已经基本消失;城镇化进程持续加速,内需潜力不断加快释放;人均收入迈向新台阶,消费拉动增长成为引擎。
总体看,和平、发展、合作仍是时代主题,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更有利于走稳发展升级之路,走实小康提速之路,走好绿色崛起之路,走快引领之路。
全面深化改革和推进新型城镇化的机遇,有利于寻求先行先试突破点、发掘重大发展潜力形成后发优势;加力支持区域打造核心增长极,有利于更多地争取政策和市场、增大发展主动作为的空间尺度。
特别是,坚持坚定主打低碳生态牌,顺应世界潮流,符合国家方向,扣准发展规律,在全国总体转型压力凸显的大背景下,完全可能凭借先发优势、弯道超车,将低碳生态优势转换为经济发展优势。
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区域正处在打造核心增长极成型的关键期、率先全面小康的决胜期、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坚期、创建城市品牌的突破期、法治建设的深化期,工业文明建设尚在爬坡过坎,城市文明建设尚还任重道远,生态文明建设尚处起步示范,这一时代特征,决定了面临的机遇是更为有利的历史性机遇,面临的挑战是更为严峻的全面性挑战。
对传统增长动力的挑战。
传统的增长动力从需求看主要靠投资,从供给看主要靠制造业。
当前时期,国家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已转向靠消费和投资共同拉动,单位投资推动经济增长的贡献持续下降,加上承载国家和超大企业战略布局的大项目机会偏少、所倚重的房地产投资高增长时代正在终结,投资增长的空间将有所收窄,投资弹性系数将持续下降;当前时期,国际需求不旺,制造业产能过剩和资源环境压力进一步加大,制造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已呈现下降趋势,将挤压工业化后期制造业发展的空间和回旋余地,加上制造业衔接“中国制造2025”和“互联网+”的突破支撑能力不足,制造业整体排浪式发展空间较为有限。
对既有产业结构的挑战。
城市需要工业支撑发展,但工业占经济的比重又不可避免地规律性下降。
发展至少有全国影响力、与国际市场融合的体量产业是必然选择,但面临激烈竞争、重重困难和不可预见风险。
服务业的竞争已经成为决定中心城市未来的关键一搏,但服务业总体上尚未打破自我服务的主体格局,亟待走向更加广阔的市场。
对集成创新能力的挑战。
创新是未来发展的主驱动力。
科技创新、管理创新、业态创新必须依托适宜的平台和众多的人才。
只有协同各类创新进行集成,才能形成强大的城市竞争能力。
而无论是创新的物理平台、虚拟平台和政策平台,还是对人才的吸引能力和储备能力,抑或对创新的宏观管理和微观调节,与先发城市相比均存在难以比拟的不足和劣势。
对城市建管水平的挑战。
在人口红利较快消失的大背景下,城市只有拥有足够多的优质人力资源才能拥有更加光明的未来。
决定人们“用脚投票”的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发展机会和宜居环境。
拥有良好的宜居条件,但宜居条件能否转化为宜居环境,城市建管水平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对此必须有清醒认识。
对再造竞争优势的挑战。
在经济新常态下,转型升级必然要求再造竞争新优势。
要在进一步的改革开放中,在科技革命浪潮中,在国家战略实施中,在经济发展规律中,结合对市情的深化认识再造优势。
而再造新优势,必须在城市间综合立体竞争更加激烈的态势下,一举扭转在全国要素资源空间布局中的不利地位,如不其然,将降低追赶型发展的目标期待,降低城市竞合的话语权。
对龙头带动地位的挑战。
必须在经济下行压力下保持龙头昂起,必须在夯实基础的同时争取发展更大作为,既要实现发展追赶又要推进创新升级,既要加快城市拓展又要偿还城市“欠账”,既要提升自身首位度又要增强辐射带动力,既要集中力量办大事又要分配力量回应社会各种关切,这需要更大的英雄气概和更实的发展步伐。
坚持做大总量与优化结构并重,传统提升与新兴壮大并举,统筹全市产业布局。
进一步培育壮大现代和新兴产业,促进信息技术广泛渗透,加快三次产业融合发展,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新型产业体系。
立足的资源禀赋,遵循产业发展规律,以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通过优化产业布局和壮大产业集群,形成产业空间新格局。
在优化空间布局的基础上,形成“定位明确、产业明晰、优势互补、错位发展”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第五条目标规划xx年,区域产业主营业务收入达到xx亿元,同比增长xx%;完成固定资产投资xx亿元,同比增长xx%。
第六条核心任务(一)实施产业集聚发展工程依托优势企业,整合要素资源,支持区域以产业为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