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河中石兽》导学案 (2)

《河中石兽》导学案 (2)

《河中石兽》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3.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积累文言词汇,掌握古汉语的意义和用法。

(2)训练阅读浅近文言文的能力。

2.难点:理解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三、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听说过“刻舟求剑”的故事吗?(楚国有个渡江的人,他的剑从船中掉到水里。

他急忙在船边上用刀在掉下剑的地方做了记号,说:“这是我的剑掉下去的地方。

”船到达目的地后停了下来,这个楚国人从他刻记号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剑。

)同学们,这个楚国人按照这种方法能找到自己的剑吗?(不能!)他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剑呢?(马上从剑掉下去的地方跳到水里寻找。

)那如果是一尊很大的石兽掉到水里,过了十多年后,我们应该去哪里寻找这尊石兽呢?(石兽掉下去的地方?下游?上游?)如果想知道正确的答案,就一起来认真学习《河中石兽》这篇文章吧!(二)作家作品资料交流作者纪昀,字晓岚。

乾隆十九年(1754)进士。

学问渊博,曾任翰林院编修、侍读学士。

因获罪遣戍乌鲁木齐。

释放回京后,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编定《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目录上学上贡献很大。

著有《阅微草堂笔记》等。

本文选自《阅微草堂笔》,该书是纪晓岚晚年所作的一部文言笔记小说,题材以妖怪鬼狐为主,但于人事异闻、名物典故等也有记述,内容相当广泛。

(三)扫清文字障碍,顺畅朗读课文1.听课文录音范读2.明确重难点字的读音干(gān)圮(pǐ)募(mù)棹(zhào)曳(yè)杮(fèi)湮(yān)啮(niè)溯(sù)欤(yú)3.学生集体朗读课文,落实字音。

1、沧州:地名,今河北省沧州市。

2、临:靠近。

也有“面对”之意。

3、河干:河岸。

(河:指黄河,历史上黄河曾流经沧州。

)干,水边,河岸。

4、山门:寺庙的大门。

5、圮:倒塌。

6、并:两者都,一起。

7、沉焉:沉没在这条河里。

焉,兼词,于此,在那里。

8、阅:经历。

9、十余岁:十多年。

岁,年。

10、棹:船桨。

这里作动词用,划船。

11、求石兽于水中:在河中寻找石兽。

求,寻找。

12、竟:终于,到底。

13、曳:拖着。

14、钯:同“耙",农具,用于除草、平土。

15、设帐:设馆授徒,教书。

16、尔辈不能究物理: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客观事物的道理。

尔辈,你们这些人。

究,推究。

17、是非木杮:这不是木片;是:此,这;杮(fèi):削下的木片。

18、岂能:怎么能。

19、为:被。

20、暴涨:洪水。

暴,突然。

21、湮:埋没。

22、颠:颠倒。

23、众服为确论:大家信服地认为(这句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为:认为。

24、河兵:指镇守河防的兵。

25、盖:承接上文,表原因。

26、啮:本意是“咬”这里是侵蚀、冲刷的意思。

27、坎穴:洞坑。

28、不已:不停止。

已:停止。

29、倒掷:倾倒。

30、如是:像这样。

31、遂:于是。

32、溯(sù)流:逆流。

33、固:固然。

34、如:依照,按照。

35、然则:既然如此,那么。

36、但:只,仅仅。

37、据理臆断: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

臆断,主观的推断。

38、欤:吗,表反问。

(四)借助注释和词典理解文句意思,整体感知课文【译文】: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pǐ)于河,二石兽并沉焉。

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沧州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边,庙门倒塌到河里,(门旁)两只石兽也一起沉到河里了。

焉,助词,无义。

经历了十多年,和尚募集到了一笔钱,(决定)重修(庙门),便到河中寻找那两只石兽,居然没找到,以为顺流下矣。

棹(zhào)数小舟,曳(yè)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认为石兽顺着河的方向冲到下游去了。

下,往下游去。

便划着几条小船,拖着铁耙,寻找了十多里,一点踪迹也没有?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

是非木杮(fèi),有个学究在庙里开馆执教,听到这件事便嘲笑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

这不是木片,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yān)于沙上,渐沉渐深耳。

沿河求之,不亦颠乎?”怎么能被洪水带了走呢?石头的特性是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石兽埋没在泥沙上,就会越沉越深。

耳,助词,表示肯定。

顺着河流往下游去寻找它,不是荒唐吗?”沿,顺流而下。

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

”众人信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论断。

一个老水手听了学究的话后,又嘲笑说:“凡是河中失落的石头,都应该到河的上游去寻找。

”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正因为石头的特性坚硬而沉重,泥沙的特性松散而轻浮,盖,表原因的发语词。

(所以)水流不能冲走石头,它的反冲的力量,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

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

一定会在石头迎水的地方冲击石前的沙子形成坑穴。

越冲越深,冲到石头半身空着时,石头一定会倒在陷坑中。

倒掷,摔倒。

如是再啮,石又再转。

转转不已,遂反溯(sù)流逆上矣。

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像这样再冲击,石头又向前再转动。

这样一再翻转不停,于是石头会反方向逆流而上了。

到下游去寻找它,固然荒唐;在石兽掉下去的当地寻找,不是更荒唐吗?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在几里外的上游地方寻到了石兽。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情,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的还多着哩,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小组合作学习,借助注释和词典翻译课文。

学生边读边译,划出疑难地方。

教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问题。

(五)作业:完成本课练习题(课前将以下内容印发好,上课发给学生。

)2.一词多义一老诃兵闻之(讲学者的观点)其反激之.力(助词,的)如是再啮(像)如其言(按照)岂能为暴涨携之去(被)必于石下迎水外啮沙为坎穴(成为)众服为确论(认为)3.词性活用①棹数小舟(名词用作动词,划船)②岂能为暴涨携之去(动词用作名词,洪水)4.通假字曳铁钯(“钯”通“耙”,平整土地用的农具)二、特殊句式翻译1.反问句——岂能为暴涨携之去?(怎么能被洪水携带走呢?)2.疑问句——可据理臆断欤?(难道可以根据自己所知道的道理就主观判断吗?)第二课时(一)检查上节课练习题的完成情况。

采用PPT公布答案,以节省时间。

(二)朗读导入集体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准确断句。

(三)合作探究1.故事是如何发展变化的,课文可以分几个层次?概括各层次大意。

讨论并归纳:可分四层:第一层:交代石兽沉落河中的地点和寺僧到下游找没有找着;第二层:讲学家认为石头埋在沙里只能越埋越深;第三层:老河兵讲解应当支上游找的理由,按照他的话果然找到石兽;第四层:由事到理,遇事不能主观推论的道理。

2.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明确:说的是一个庙门口的石兽,倒塌到河里,十几年后,人们找石兽的事。

3.故事中主要说出了几位主要人物?他们各自寻找河中石兽的道理和方法是怎么样的?分析一些他们这样认识的原因。

性质,沙的性质,河流的性质。

所以最终老河兵的方案是正确的,找到了石兽。

好,现在回到我们上课前的那个问题,西双版纳那条河中的大石会在上游发现,你知道其中的原因了吗?原来炸另一块石头时,这块石头的基础也被震坏,它丧失了屹立不动的根基,正如文中所说的水冲走石边沙的道理,在十多年的时间中,它逐渐地向上游翻滚了十多里路。

它向上“游”时经过之处,留下了一道明显的沟,令人信服的说明,文中所记,确非虚言。

这是现代版的“河中石兽”,这一有趣的自然现象,1980年4月当地的报纸作过详细的报道。

这故事不仅教育我们如何思考问题,对从事水中打捞也有实际指导意义的。

⑵讲学家认为石兽在下沉处深埋,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石头埋没有在沙里一定会渐渐地沉下去,越来越深,只能就地挖下去找。

⑶老河兵认为石兽已逆流而上,因为石头坚硬沉重,沙子松散,水不能溃走石头,水的反冲力一定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冲沙成为洞穴,渐渐地越冲越深,石头就会倒在这个洞穴中。

像这样再冲,石头再转,一直转不停止,石头就反而逆流而上。

3.谁的方法是正确的?为什么?明确:老河兵的方法是正确的。

寺僧按照水冲物的常理,只考虑了流水,没有考虑石兽、泥沙的关系;讲学家考虑了石兽和泥沙的关系,忽略了流水的作用;而老河兵有实践经验,综合考虑了石兽、泥沙与流水的关系,符合物理学上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4.这个故事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不能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作出推想,而要根据实践情况作出判断。

(四)课堂小结本文通过叙述找寺庙石兽一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能主观臆断,而应从实际出发,遵循客观规律,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五)拓展阅读《揠苗助长》宋人有闵(1)其苗之不长而揠(2)之者,芒芒然(3)归,谓其人(4)曰:“今日病(5)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6)矣。

注释:1、闵(mǐn) :同“悯”,担心,忧虑2、揠:拔3、芒芒然:露出疲惫但十分满足的样子4、人:这里是指家人5、病:劳累,困苦6、槁(gǎo):草木干枯,枯萎附译文有个担忧他的禾苗长不高而把禾苗往上拔的宋国人,一天下来十分疲劳但很满足,回到家对他的家人说:“今天可把我累坏了,我帮助禾苗长高了!”他儿子听说后急忙到地里去看苗(的情况),然而苗都枯萎了。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怎样的启示?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符合事物的本身规律。

总结:宋代的大诗人陆游曾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凭老经验,凭习惯来推理事物,而造成判断失误的例子也不少,所以,让我们记住《河中石兽》简练之笔墨,让我们记住纪昀教我们的行事之理,不论做任何事情,都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根据常情主观判断。

应该正确分析,像文中的老河兵那样,综合考虑,这样,才能得出正确结论。

《冬夜读书示子聿》——(南宋)陆游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诗意:古人做学问总是不遗余力的,即使这样,也是从年轻开始就下苦功夫且不断努力,直至老年方才有所成就。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归是浅显的,最终要想认识事物或事理的本质,还必须自己亲身的实践。

(六)布置作业:1、熟读并背诵课文2、积累有关勇于实践的名言3、课下阅读《阅微草堂笔记》(七)板书设计:河中石兽纪昀僧人根据常情,考虑不周讲学家空谈理论,主观臆断→实践出真知老河兵经验丰富,考虑全面借事————————说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