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友:城市的钱哪里来?都是税款!企业污染环境,为啥用纳税人的钱交罚款?
事由:近日,辽宁省对下辖八市开出总额达5420万元的罚单,以惩罚这些城市空气质量超标。
“十面霾伏”之下,老工业基地辽宁率先突围,开出了国内首张“雾霾罚单”。
有辽宁省官员称,被罚城市的市长面子上过不去,可能倒逼地方注重治污。
以“雾霾”为名头的罚单,实属罕见。
有人认为,对地方政府来说,这相当于钱“从左口袋换到右口袋”,惩戒作用不容乐观……对此,你怎么看?
【新华网】“雾霾罚单”,究竟想让谁心疼?
把“雾霾罚单”开给一个城市,地方政府上缴的罚款来自于公共财政,就算罚的再多,官员不心疼,监管部门不心疼,污染企业更不心疼,最心疼的还是老百姓。
本来,当地群众就已经饱受雾霾之苦,最后还要掏钱负担这笔罚款。
而且,这种罚款造成的痛楚并不会刺激到那些制造污染的单位或者个人,因为没有落到自己的头上,所有的违规行为还是会延续下去。
【新京报】雾霾罚单别只让公共财政“背黑锅”
可如果是官员、污染企业“感冒”了,让公共财政“背黑锅”,那这罚单未免形同虚设。
罚多少钱,对某些官员来说无关痛痒,反正是慷公家之慨。
罚缴资金将“返还”给各城市用于空气治污,对地方政府来说,这相当于钱“从左口袋换到右口袋”,惩戒作用能有多少?而从法律角度看,在行政执法中,政府也不具备被罚款的责任主体资格。
【京华时报】雾霾罚单谁应买单
遏制空气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经济手段不是不能用,同时还要更多发挥政绩考核这个
“指挥棒”的作用。
通俗地说,把空气质量和官员的“乌纱帽”挂钩,要比罚点钱更管用。
【南都网】治理雾霾开罚单不如摘“帽子”
辽宁雾霾罚单的缺陷显而易见。
罚款由一个城市上缴到环保部门,同属财政资金,几乎像是财政资金的一种挪移;财政资金无论流向哪里,都是纳税人的贡献,难道纳税人是形成雾霾的祸首?这样一种处罚,对真正的最大责任人又会有多少像样的触动?
【东方网】"雾霾罚单"叫好更要跟进
当然,许多网友对此有看法,认为罚款太少,而且又不是官员自己掏腰包,因而作用不大。
殊不知,面对地方污染,环保部门确实深感为难甚至束手无策,不仅要考虑各方面的因素,更受制于“强政府、弱环保”的影响,虽然,你是环保部门是直属单位,但却在别人的一亩三分地上工作生活,弄不好别人就会给你找麻烦,甚至给你小鞋穿。
这种情况现实生活中常常发生。
因此说,就是这么一张看似简单的罚单,其作用和意义不可小看。
网友热议:不靠法律考面子!
且听林语:罚政府不如罚责任人,况且罚款也没多大作用,不如和升迁挂钩。
王靖King:这样的结果只会让地方官员继续剥削老百姓的钱。
福建吴孝荣:坚决不走先污染再治理的老路!企业污染环境,为啥用纳税人的钱交罚款?罚款去哪里了?岂不是越污染政府越有钱了?环保局象计生委一样,发财啦!话说回来这罚单是谁买单啊?要是政府买单那不是分摊到我们头上了!提议:应该罚企业,企业污染环境,为啥用纳税人的钱交罚款?当地政府官员也该处分。
扬扬de爱巢:要从根本治理环境,面子能让环境好?罚款罚的多,环境就能好?老百姓怕的是面子给予了,罚款交清了,到时环境越来越不好,罚款也不知去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