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法结合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1、经历乘法结合律的探索过程,会用字母表示乘法结合律,进一步培养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2、能够运用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对一些算式进行简便运算,体会计算
方法的多样化,发展数感。
教学难点:灵活运用乘法交换律和乘法结合律进行简便运算。
教学过程:
一、观察算式特点,发现规律。
同学们昨天预习了乘法结合律这一课,现在请大家准备好预习单,我们交流一下,进行更深入的学习。
1、观察这些式子,你找到了具有同样特点的两个算式吗?同桌交流一下,看彼此找
到的算式是否和例题具有同样的特点。
(1min)
2、说说你找到的算式。
(老师提前看预习单,找出有代表性的算式,老师板书)
(板书时老师注意不要直接写上等号)
3、对比左右两边的算式,两边的算式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
小组交流,小组汇报
(当学生说到所得的积相等时,“既然它们的积相等,那么可以用等号连接”老师画上等号)
得出以下结论
共同点:三个因数相同,它们的位置也相同,都有小括号,都是连乘,结果相同不同点:运算顺序不同
(此处老师应追问:运算顺序不同在哪里?分别应怎样算?)
引导学生说出:左边算式是先算前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三个数
右边算式是先算后两个数相乘,再乘第一个数
老师接着说:它们的积是一样的。
追问:那么同学们,你们发现这些等式中潜藏的规律了吗?谁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
学生可能会说出:三个数相乘,先把前两个数相乘,或先把后两个数相乘,积不变。
(不必统一,意思点到即可)
老师小结:同学们,你们表达得很清楚,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乘法结合律”(贴出课题)
二、举例验证,初步理解规律的现实背景。
1、同学们,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应用于生活,那么生活中有没有一些事例,其中解决问题的算式也存在这样的规律呢?(提前了解同学的预习情况,修改课件,课件播放)
2、请同学说清楚两个算式解决问题的思路,再说明两个算式的特点是否符合所发现的规律。
(根据教学时间调整进度,把找到的等式继续板书)
引导学生这样表达:我找到的事例是这样的……
如果要解决……问题的话,可以列出这样两个算式
一个是……,表示……,另一个是……,表示……
老师小结:它们都是在解决……问题,所以它俩是相等的(板书)
请学生说两三个例子即可。
三、归纳概括,理解并能表达乘法结合律。
1、这样的例子多不多?这样写是写不完的,你能用字母概括地把乘法结合律表示出
来吗?
(a×b) ×c=a ×(b×c)
2、谁能用语言描述一下乘法结合律。
3、引导学生把字母放到具体情景中去,理解公式的现实意义。
4、对比加法结合律和乘法结合律,你有什么发现?
让学生通过比较,知道:三个数相加或相乘,可以运用小括号改变原来的运算顺序,结果不变,体会结合律的本质。
5、辨析。
请同学们快速判断一下,这些等式是否运用了乘法结合律?
(判断过程中简单说一说其中运用的运算律)
四、灵活运用,感受乘法结合律对计算的简便作用。
1、看来同学们对乘法结合律的基本形式比较熟悉了,增加一点难度。
把书翻到55
页,完成第二题。
(25×60)×4=(×)×
老师在巡视的过程中把几种不同的填法板书在黑板上,请同学们思考哪种是对的?哪一种更好?为什么?
125×4×25×8=
此处再次强调:在计算时,首先应该观察数据的特点,要格外留意那些相乘后积是整十整百整千的数,尽量让它们用乘法结合在一起。
你们看,这三个算式应用了乘法结合律后,是不是变得简单了?能口算出来吗?
结果分别是……
2、说说如何简便计算79×25×4,板书示范书写过程。
3、练习——独立尝试简便算法(作业本)
4、
5、24×25 同桌交流。
后两题独立完成,小组讨论。
五、总结回顾,梳理对分数的认识。
1、什么是乘法结合律?
2、乘法结合律对数学学习有什么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