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验光培训教程

验光培训教程


操作步骤
先右眼后左眼,散光用负柱镜的形式表示 在最佳矫正视力的最高正镜度数基础上增加 -
0.25DS,或者双色实验中达到绿比红清的第一个球镜度, 这种轻度的过矫有利于保持最小弥散光圈在视网膜上, 使视标看起来更锐利一些,有利于被检者区别细微的变 化
散光度数的确定
注意事项
有一定的局限性。高度的散光,尤其是散光度数与 近视度数相近时,不适合。 仅用于规则散光 散光表所能确定的轴位方向是粗略的,不甚精确, 这是由于散光表本身的结构不够精确造成的。
交叉圆柱镜法(精调散光)
常用的精确散光轴位和度数的方法
准确、有效、简单 英文缩写为JCC

单眼注视状态下,调节松弛会受到阻碍
解决方法:进行双眼的同时雾视,在双眼平衡中会用到

对于儿童、青少年、远视者,雾视法放松调节的 效果不理想
解决方法:用药物麻痹睫状肌——也就是常说的散瞳验光

如果被检眼有较大的散光,散光轴位和度数的不准 确会对雾视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解决方法:精确散光后,再次进行雾视
特点:还可以确定不规则散光
通过旋转分别找到最清晰和最模糊的位置 (两者不相垂直) 分别找出两个轴位上的屈光度 通过公式计算或焦度计测量获得最终的度数
散光表法
固定式
活动式
散光表法
钟形表
粗细均一 颜色一致 十二个方向 间隔均匀 30°
原理
如果没有散光,看到的散光表应该是怎样的? 如果有散光,看到的散光表又会是怎样的呢? 没有散光——所有的线条都一样
步骤4:增加-0.25D的球镜,使视力增加一行。这时试镜架上的度数为1.25D的球镜和-1.50D的柱镜,矫正视力为0.3
步骤5:再增加-0.25D的球镜,这时试镜架上的度数为-1.50D 的球镜和-1.50D的柱镜,矫正视力为0.4
依此类推 当加到-2.75D球镜和-1.50D柱镜在试镜架上时,矫正视力可以达到1.0
方法。
散光的确定
要确定什么呢?

有无散光

只需要完成球镜的确定
确定散光的度数和轴位
确定散光的方法
裂隙片法
散光表法 交叉圆柱镜法 角膜曲率计法(客观)
裂隙片法
裂隙片——
黑色遮盖片上有一条裂隙
常用0.5~1.0mm
原理
裂隙片相当于针孔片增加焦深的作用,还具有方向 性 柱镜轴位与其形成的焦线相平行,而柱镜轴位又与
主观验光
眼科医院权威版本
验光三阶段
第一阶段:客观验光
客观的收集病人屈光状态的情况 对结果进行预测和判断
第二阶段:主观验光
改变检查视标、调整镜片 引导病人对镜片的每一变化做出自己的主观判断
根据病人的反应作出相应的调整
第三阶段:试戴调整
、确定处方
主观验光概念
充分运用心理技巧的多步骤的检查过程
再增加-0.25D球镜就变成绿比红清,中间没 有红绿一样的情况
增加正镜
增加负镜
R=G
R>G R =G
注意事项
色觉异常者也可以使用双色实验,提问方式有所不同。 对于有严重色觉障碍者,因红绿色都变得很暗,则不能 使用这种方法。
无红绿视标可用红绿滤光片交替置于被检眼前进行检查。
某些对此检查不敏感或调节状态不稳定的被检者慎用该
验光的方法
在眼睛前放置一些镜片,使得无穷远的物像与视网膜
形成光学上的共轭关系
检查的是人眼,而不是光学仪器 目的:确定能够使病人获得清晰和舒适的视力的 眼镜片的方法
优缺点
优点:
验光结果更加接近病人的需要 注重双眼视觉
缺点:
检查程序比较烦琐
需要病人较好的配合
受到一定的限制
步骤6:再增加-0.25D球镜,这时试镜架上的度数为-3.00D球 镜和-1.50D柱镜,矫正视力仍为1.0
思考7:最后这-0.25D球镜是否应该加上去? 思考8:初次MPMVA的结果为?
注意事项
过度的雾视,使得视标过于模糊,即使被检眼产生了明
显的调节,被检者也不能察觉出物像模糊程度的改变
解决方法:将视力雾视到0.2~0.5,刚好能分辨出 视标的方向,但保持视标是模糊的
目的:通过这样的步骤,找到一个能达到最佳矫 正视力的最高正镜度数
MPMVA
对于近视眼,是指能达到最佳矫 正视力的最低负球镜度数
对于远视眼,是指能达到最佳矫 正视力的最高正球镜度数
如何去判断MPMVA的终点呢?
变小变黑法
当增加-0.25D球镜时,病人也许会感觉“更好”了, 但视力并没有再提高,实际上视标变得“更黑更 小” 所加的这-0.25D球镜就是不合理的,应该去掉,保 留上一个度数为终点球镜度数 红绿色法(双色实验)
将视标换成红绿视标,指引被检者先注视绿色上的视标,再看红色 上的视标,然后又看回绿色,让被检者比较哪种背景上的视标更清
晰或两者一样清晰。
为什么要先看绿色再看红色,然后回到绿色?
绿色相对于红色聚焦在前,类似于雾视的情况,为了看 清绿色背景上的视标,就要放松调节
操做方法
红色背景上的视标清—— 加-0.25DS 绿色背景上的视标清—— 加+0.25DS 再比较,再调整,直到红绿背景上的视标一样清或红略 好于绿的最后一个球镜度
操作方法
轴位的确定:最清晰线条上的较小数目字乘以 30
30°
180°
120°
散光度数的确定
度数的确定:在确定好的轴位上逐渐增加
负柱镜,使前一条焦线逐渐向后一条焦线靠
近,Sturm光锥也随之逐渐变小,最后成为
一个焦点。
操时:每次
增加 - 0.25DC的柱镜,直到
各个方向上线条的清晰度一样为止
操作实例
患者,男,24岁 客观检查的结果 OD -3.50/-1.50×10
步骤1:将-3.50球镜和-1.50柱镜放在试镜架上,柱镜的轴位在10度,矫正 视力1.0
思考1:已经测出准确的度数,可以配镜了,是吗? 思考2:如果不是,那应该怎么做? 步骤2:人为地加+1.50D的球镜,这时试镜架上的度数为-2.00球镜和1.50柱镜,矫正视力为0.6 思考3:雾视量是否足够?接下来应该怎么办? 步骤3:再增加+1.00D的球镜,这时试镜架上的度数为-1.00球镜和-1.50 柱镜,矫正视力为0.2 思考4:这样的雾视可以了吗?接下来做什么? 思考5:预计应增加多少负球镜,就可以达到最好矫正视力?
这就是我们常提到的“过矫”了 屈光不正与调节的关系
远视眼 —— 看远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后,为了看清需要调节;看近时需要 进一步的调节 近视眼 —— 看远时,物像落在视网膜前,调节可使物像更模糊,故不调节; 看近时不用调节或所用调节比正视眼低
雾视法
人为的在被检眼前加上一定度数的正透镜,使平行光线
双色试验
双色试验
红色滤片透过滤峰值在620nm时,色像差值为+0.24D
绿色滤片透过率峰值在535nm时,色像差值为 0.21D 总色像差值为0.50D 双色试验对应的有效屈光矫正范围约为0.50D 因此双色试验前应将矫正视力尽量提高至最佳 -
操作方法
单眼进行,尽量矫正到最佳矫正视力
原理
以±0.25D的JCC为例,依照其摆放的位置不同可 写为不同的球柱联合形式
红点在180度位置
+0.25DS/-0.50×180或-0.25DS/+0.50×90
红点在90度位置
+0.25DS/-0.50×90或-0.25DS/+0.50×180
原理
平行光线通过JCC后形成史氏光锥,两条焦线互相垂直,相距 0.50D 如果将JCC戴在正视眼前,两条互相垂直的焦线分别位于视网
试镜架
视力表(红绿视标、散光表)
综合验光仪
交叉圆柱镜
瞳距尺或瞳距仪、手电筒
常用方法
雾视法
双色试验 散光表法 裂隙片法 交叉圆柱镜法
雾视法分析
在日常的工作中大家可能常常会有这样的感觉:由于调节的干扰,使得
近视眼的检查结果比实际值偏深,远视眼的结果比实际值偏浅
入射被检眼后,焦点或焦线移到视网膜前,形成暂时性的人工
近视,这种方法就称为雾视法。
雾视后,类似于近视眼的情况,调节只会令视标 更加模糊。因而,被检眼为了使物像看得更清晰些, 被迫放松调节
雾视法
操作方法
以客观验光的结果为基础
逐渐增加正球镜,直到视力下降到0.2~0.5
一般先单眼进行,再双眼进行
先加后换的原则更换镜片(尽量创造雾视的环境)
具体老说就是:负镜和负镜之间的更换,先取下原镜片再加上 新镜片;正镜和正镜之间的更换,先加上新镜片再取下原镜片
双色试验
不同颜色可见光的波长不同,通过同一折射界面时,其
偏折的程度也不同,因而白光通过三棱镜后可散开为七
种不同的颜色,此现象称为“色散”
所增加的正球镜的度数就称为雾视量
一般常用的雾视量为+1.00~+2.00DS

雾视后,应尽量的鼓励病人看清视标

这一过程可以迫使被检眼尽量的放松调节
接下来该做什么呢?
逐渐减少雾视量,使视力慢慢提高达到最佳矫正视力

每次只增加-0.25DS的球镜度数 注意:每增加合理的-0.25D球镜 视力理想应该提高大约一 行
需要被检者较好的合作
交叉圆柱镜的结构
两个柱镜
度数相同
符号相反
轴位互相垂直
+0.25D
-0.25D
两轴间45°处有一手柄
交叉圆柱镜的结构
两条主径线上分别标有红点和白点,红点表示负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