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关于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关于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关于解决劳动关系中存在问题的建议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的颁布实施,给我省推行劳动合同制度,进一步规范用工行为,积极构建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等方面,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当前我省劳动关系状况总体是协调稳定的,但由于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可供择业岗位相对短缺,灵活、适用、操作性强的配套法律法规不够健全,执行与监督力度不够等多种原因,导致劳动关系在各个环节上还存在一些问题。

1.书面劳动合同签订率低,劳动合同短期化明显。

劳动合同制度实施过程中私营、个体企业签订率低,达不到30,其中:10人以下的个体工商户劳动合同签订率更低,甚至有个别个体户不与劳动者签合同;劳动合同签订流于形式,劳动合同短期化情况严重;平等协商、集体合同制度及工资集体协商制度有待进一步落实。

在吸纳劳动力最多的非公有制企业中,集体合同制度还远未普遍建立,劳动争议协调机制还不够健全;一些劳动争议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处理,有可能导致劳动关系矛盾激化,劳动者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劳动者经济权益还没有得到很好的实现,低收入且职工工资收入增长缓慢。

2.建筑行业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严重并难以处理。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大量的农民工进城务工,其法律保障问题没有得到很好落实,农民工被拖欠工资一直是普遍存在的问题。

拖欠农民工工资问题的主要原因是建筑业存在层层分包、非法转包、施工企业与农民工之间不签订劳动合同。

因只有“口头协议”,发生拖欠工资案件无法取证。

部队的工程一般都不在地方报建,劳动部门难以掌握情况,发生拖欠工资,无从下手。

另外有一些外资企业拖欠工资案件等等。

3.职工利益得不到保障。

主要是企业随意延长劳动时间,加班加点不增加补贴,员工和管理层人员工资差距大,员工工资水平在每月600—800元左右,管理层人员每月2000—10000元以上。

因为工资低员工不愿意缴纳保险,员工自我保护意识仍然不强,自我维权能力弱,在与企业老板的协商中处于弱势,不敢讲话,怕丢饭碗。

需要政府法律法规来保障他们的合法权益。

4.国有企业、集体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无法保障。

国企改革,引入市场经济机制,从93年以来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大部分停产、半停产、破产,职工下岗、无法签订劳动合同,就业再就业困难,特别“4050”职工70%以上,缺乏技能,难找工作,普遍存在生活、住房、子女上学、退休困难,医疗无法保证。

这些职工思想不稳定,随时引发不稳定因素,可能造成社会不和谐、不稳定,省委省政府要高度重视,是全省消除二元化经济结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必须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为了进一步规范劳动关系,健全管理机制,维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推进社会和谐稳定发展。

现对存在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党委,政府尽快出台保障民生相关政策措施。

目前,困难职工群体出现新变化,困难职工数量有所增加,劳动关系争议案件有所增加。

党委、政府对各项保障民生政策的落实,在认真贯彻执行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注重民生,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一系列相关措施的同时,在就业、工资收入、医疗、住房、社保和子女助学等方面要出台和完善各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政策措施,维护职工(包括农民工)队伍的团结和社会稳定,让职工在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中共建共享、应享尽享、应保尽保。

2、加强用人单位实施劳动合同制度的落实与监管。

积极推进劳动用工合同制度建设,建立劳动用工数据库,对企业签订与履行劳动合同实行动态管理,大力推进劳动合同签订和监督工作,尽快出台全识劳动用工管理暂行办法》进一步规范全省劳动用工管理,强化监督。

另一方面,进一步落实国有企业停产、半停产、破产企业改革中保障职工权益的相关政策,
保护国有资产产权,防止国有资产流失,政府要按政策因地制宜、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改制。

同时,政府要投入一定资金补贴企业改制中的资金缺口,尽快解决企业改制和职工安置问题。

3、全面推行职工工资集体协商工作。

坚持以人为本、以按劳分配为主、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方针,以市场为导向,以发展和谐劳动关系为目的。

确保职工工资收入与企业效益协调增长,职工与企业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指导和帮助企业建立多种形式的工资集体协商制度,调整工资增长机制,使职工工资收入随企业效益增长而调整,与企业劳动生产率、政府工资指导线和城镇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整变化相适应。

4、加强做好劳动争议调解工作。

目前,劳动争议纠纷案件逐年上升,群体性劳动争议纠纷量大,主要是拖欠克扣工资纠纷,因劳资双方未签订劳动合同,处于弱势地位的劳动者无力举证。

因此,必须依法做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工作,强化用人单位举证责任和仲裁机构主动调取证据责任。

切实解决案件难点热点问题,依法保护劳动者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要加强劳动监察和劳动仲裁队伍建设,法院要设立专门审理劳动争议案件机构,为老百姓提供法律保护手段,解决老百姓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