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摘要新课标下,教育活动中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探究、乐于表达,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让学生积极主动的投入到学习中。
关键词主动性鼓励激发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这是当前素质教育中提的最响亮的一个话题。
在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下,经过几年的不断探索与实践,就这个问题浅谈一下自己的几点尝试。
一、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构建平等、民主、和谐、密切配合的新型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主动性的发挥。
传统的师道尊严,教师的封建家长式的权威意识,导致了多数学生的绝对服从心理,很大程度上扼制了学生积极参与的主动性。
因此,我们老师必须放下架子,努力将自己的心理调适到与学生平等的地位上,使课堂趋向于符合教学内容理想的状态,将激
情和微笑,趣味和爱心带进课堂。
给学生营造敢说、敢想、敢做的宽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学习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乐于表
达自己的见解。
二、鼓励合作学习,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自主探究是一种能充分调动学生主动性的学习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压抑兴趣和热情,影响发展学生思维和智力的状态。
因此,要善于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让学生在自由、宽松的学习环境下自主探究,团结合作,讨论交流,获得知识。
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合作
交流,在交流中碰撞出创新思维的火花,在交流中体验收获的喜悦,在交流中看到自己的差距和不足,在交流中激发进一步学习探究的兴趣。
鼓励学生到生活中广泛收集信息资料,进行交流,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互相沟通,互相补充,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三、鼓励质疑,引发主动性
古人云:“学贵须疑,疑者,觉悟之机也,大疑则大悟,小疑则小悟,不疑则不悟。
”可见,质疑在学习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现问题,提出疑问。
老师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索、交流、释疑,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如在教学《可贵的沉默》一课时,我首先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记下不理解的句子(或问题)然后小组讨论交流对问题的理解,互相释疑,把解决不了的,大家关心的,最感兴趣的问题记下来,准备下一个环节汇报交流。
各组汇报问题,要求学生边认真聆听边思考别组的问题,看自己能否帮助解答。
能随时解答的引导学生解答,并及给予鼓励,授予“小老师”称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质疑、释疑的主动性。
最后,我把解决不了的问题,有代表性的问题(或重点问题)贴在黑板上或投影在屏幕上。
《可贵的沉默》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归纳如下:
a.“极为珍贵的东西”是什么?
b.为什么说“他们的可爱恰恰在那满脸的犯了错误似的神色之中”?
c.怎么理解“这一片沉默给了我多大的享受啊!”
d.为什么沉默是可贵的?
接着让学生再次读书,小组选择一个全组最感兴趣的问题展开讨论。
总之,在语文教学中,质疑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拓展学生思维,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好方法。
它可以引导学生由此及彼,由浅入深,不断步入新的求知境界,发展学生的创造思维,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四、表演激趣,引发主动性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的教学活动,他们喜欢新奇的事物,喜欢展示自我,枯燥的读背,只会让学生丧失兴趣。
表演是孩子们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会主动去研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表情及动作等。
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有助于发挥学生的创造能力。
如:《晏子使楚》一课,在学习楚王三次侮辱晏子遭到反驳这一部分时,我设计用“朗读表演”的形式,拓展学生学习的空间,最大限度的还给学生多读书、多交流、多讨论的机会,充分感受到晏子的智慧。
当学生真正感受到晏子语言的巧妙之处,朗读时便会自然而然投入其中,津津有味,爱不释手。
还可让孩子把文中的句子转换成四字成语,如:挥汗如雨、举袖成云、接踵摩肩等,还可以用这些词语变换成句子来表述故事。
通过表演,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丰富了学生的语言,对其中蕴含的情感有了切身的体会,在动态的思维与活动中,提
高了学生对语言的感悟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实践证明,知识经济时代需要人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巨大的创造力。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育教学活动中,要善于鼓励学生大胆质疑、合作探究、乐于表达,为他们营造创新氛围,引导他们多角度看问题,思考、解决问题,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努力把他们培养成善于思考,敢于探究,勇于创新,具有良好综合素质的跨世纪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