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硕士研究生开题报告范本

河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开题报告院(中心):管理学院学科、专业:政治经济学研究方向:指导教师:杨雅茹研究生:赵娜入学年月:2008年论文题目:生产者和消费者信息不对称对食品安全的影响因素分析及对策开题报告日期:2009年6月研究生学院一、题目名称及来源(一)题目名称:河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变化趋势研究(二)题目来源本文在导师顾六宝教授的指导下,在导师的关于财产性收入课题研究基础上,自拟研究题目。

二、研究的目的、意义及现状(一)研究目的和意义通过本文的研究,期望达到的目的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通过分析河北省居民财产性收入的不同来源,找到可以增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途径,从而达到提高居民收入的目的;其次,根据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差距比较,得出低收入群体的影响因素,为达到扩大中等收入阶层的目标,并给出提高低收入群体的财产和收入相应对策和政策建议,第三,实证比较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消除造成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原因。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我国经济保持高速的增长,国内人均可支配收入有了显著提高,从2000年到2002年开始,我国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呈现大幅增长的态势,其增长速度超过了工资性收入、转移性收入。

然而在总量上,财产性收入占居民纯收入的比重只达到2%左右,高的增长速度和极低的比重说明财产性收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通过“创造条件”,如提高城市居民的工资收入、增加城市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性支付、完善金融市场及其制度规范、加大培养人民群众的理财知识等等,可以提高人民收入,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推动国内经济繁荣,特别是有利于提高人民消费水平,拉动内需。

党的十七大报告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一章中提出:创造条件让更多的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那关注,引起了人们特别是学术界的热烈讨论。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宏观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居民收入中的财产性收入有了大幅度的增加,说明我国居民收入分配结构开始发生显著的变化,对此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关于社会主义个人收入分配理论。

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国实行的是“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财产性收入就属于多种分配方式。

财产性收入的提出就发展“多种分配方式”的内涵和强调了它的重要性。

随着个人收入及财产数额的增多,财产性收入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发展到现阶段的高速增长,在实践上增加了人们扩大收入来源的途径。

对于中低收入阶层的人们来说,积极努力的创造、拥有财产性收入能够提高他们的收入水平,缩小与高收入阶层的收入差距,有利于促进共同富裕。

因此,以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研究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条件下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来源、差距及发展趋势是有很必要的。

(二)研究现状国内对居民收入差距的研究较多,相关文献很多,比较有代表性的主要有:(1)南开大学经济学研究所的陈宗胜教授从20世纪80年代初就开始关注中国的收入差距问题,并进行了深入研究,发表了很多著作。

在《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和《再论改革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两书中,作者研究了目前我国居民正常收入差别和非法非正常收入差别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深入分析了我国目前的城乡差别和地区差别,并在一定的假设条件下,对居民收入差距的未来趋势给出了自己的预测,提出了著名的“陈氏倒U曲线”,对中国国情下经济增长与收入差距的关系给出了有说服力的论断。

在《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中,对中国总体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进行研究后得出结论:中国在90年代初的收入差别程度“与同样发展水平的公有经济国家在收入概念可比范围内的收入分配差别大体一致”,对目前的收入差距持“两极未分化论”。

作者还在理论和实证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调整收入分配,缩小收入差距的政策建议,将我国收入分配的研究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其中的许多结论和政策建议更是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2)赵人伟、李实等众多学者对我国目前的收入差距持“失当论”。

他们有的从静态的横向比较角度把收入差距描述为“过高”;有的从动态的纵向比较角度把收入差距描述为“恶化”。

赵人伟、李实在《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中对收入差距进行了国际比较:中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45,这低于非洲和南美的一些国家,但高于亚洲的一些国家,更高于欧洲发达国家的普遍水平。

但是这种国际比较方法本身却受到了批评。

魏众等人从纵向发展的角度认为:随着市场化的进程,收入分配状况将进一步恶化。

(3)清华大学的李子奈教授通过基尼系数、人均纯收入等数据表明了1978年以来居民收入差距明显扩大,并实证地分析了这种现象的必然性,还设计了居民收入差距宏观调节的数量界限,提出了计算贫困线的方法,最后论证了坚持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是缩小收入差距、实现共同富裕的根本保障。

国内研究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较少,主要有:李金凤、李晶龙(2008)在对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财产性收入对中国贫富差距带来的影响,认为财产性收入的存量因素是财产性收入实现的基础,财产性收入的流量因素是财产性收入实现的方式。

周青梅在《财产性收入、收入差距与政府公共政策选择》(2008)中认为短期内财产性收入的增加会拉大我国收入差距,但长期看,财产性收入有利于中等收入这的崛起从而缩小收入差距同时政府在政策选择上应保障低收入者的生活,并最终缩小收入差距。

巴曙松(2008)认为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首先要让更多的人能够拥有财产,财产是财产行收入的前提。

财产性收入的形成来自于财产,而财产的形成和积累一般来自与劳动收入的节余。

因此,要提高财产性收入水平,就必须提高工资等劳动性收入的水平。

丁俊峰(2008)从金融的视角出发,认为发挥金融功能是促进群众财产性收入提高的关进因素,因此,深化金融改革,健全金融理财市场,开拓农村金融市场,加强金融市场监管是保证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必要条件。

还有很多学者提到了《物权法》的实施保证了居民的财产有明确的产权,对保护群众的财产性收入提供了重要的法律保障。

三、本文的主要内容、研究方法及创新点(一)主要内容第1章引言1.1研究背景和意义1.2研究现状1.3研究思路、创新点1.3.1研究思路1.3.2本文创新点第2章收入分配的理论研究2.1财产性收入概念界定2.2 财产性收入基础理论2.2.1财产所有权理论2.2.2社会主义收入分配理论2.4 其他相关理论第3章河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3.1 河北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3.1.1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3.1.2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比例3.1.3影响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因素分析3.2 河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3.2.1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现状3.2.2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来源、比例3.2.3影响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因素分析第4章河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的原因分析4.1 我国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现状4.1.1城镇居民收入来源及存在的问题4.1.2农村居民收入来源及存在的问题4.2 河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成因分析4.2.1河北省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成因分析4.2.2河北省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成因分析第5章河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变化趋势预测分析5.1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分析5.2农村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分析5.3实证比较分析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差距变化趋势分析5.4河北省居民财产性收入整体变化趋势第6章主要结论和政策建议6.1 主要结论6.2 政策建议(二)研究方法1、文献调查法:参考相关文献资料和理论著作,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关于居民收入、财产性收入、收入差距的政策性和理论性资料。

2、比较分析法:通过对河北省不同地区、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情况进行比较,得出其异同找出原因。

3、问卷调查法:对城市居民、农村居民,区分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程度、不同职业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居民财产性收入的获得情况。

4、统计分析法:对调查结果进行整理,按一定规律输入计算机中建立数据库,用Excel 对调查结果进行分类、排序,统计问卷中被选中项占同类调查对象人数的百分比,并制作相应的图表。

5、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对财产性收入的相关理论进行规范的学理分析,提供研究的理论基础。

同时,重点运用实证分析方法,对河北省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状况、缩小收入差距和财产性收入的变化趋势的实例进行研究。

在实证分析的基础上,通过比较、归纳和概括,运用了规范分析的方法,提炼出提高低收入者的收入,改善民生的新途径。

(三)创新点1、通过问卷调查和到相关部门搜集第一手的数据资料得到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通过对河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的现状分析,得出河北省居民财产性收入中存在的问题,并找到其深层次的原因;2、通过对比河北省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财产性收入差距,实证分析财产性收入差距对居民收入差距的影响度,得出财产性收入的发展趋势,找出财产性收入对居民收入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四、进度安排2008.4-2008.6 理论研究阶段财产性收入的理论研究2008.6-2008.8 实际调研阶段河北省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总体及各地区情况调研2008.8-2008.9 资料分析阶段根据调研所掌握的资料进行分类汇总2008.10-2008.12 论文撰写阶段在理论分析和实际调研的基础上,初步撰写论文2009.1-2009.3 论文定稿阶段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2009.4 论文审查阶段将论文提交送审2009.5 论文答辩五、研究难点及对策(一)研究难点1、不同收入水平的城乡居民的财产性收入数据的获得;2、对城乡居民财产性收入发展趋势分析方法的选择;(二)解决方法1、通过查阅中国统计年鉴和河北统计年鉴及相关数据资料,以及通过事迹调研及问卷调查获得相关数据。

2、阅读大量与本文研究相关的著作论文和统计预测方法,选择合适的预测分析方法。

参考文献:[1]马克思.资本论[M].经济科学出版社,1987.[2]李子奈.计量经济学[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3]陈宗胜.经济发展中的收入分配[M].上海三联书店,1999[4]赵人伟等.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0.[5]周荔,曾为群.我国居民财产性收入:存在问题及增加策略[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1.[6]王培刚,周长城.当前中国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实证分析与动态研究一基于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阐释[J].管理世界,2005,11.[7]陈宗胜.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的深入研究—评《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2000,7.[8]林宏,陈广汉.居民收入差距测量的方法和指标[J].统计与预测,2003,6.[9]袁文平.“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的意义重大[J].财经科学,2007,11.[10]吴彦艳,丁志卿.居民财产性收入的几个问题研究[J].经济纵横,2007,21.[11]宋大力.黑龙江省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研究.博士论文.黑龙江大学,2006[12]李金凤,李晶龙.财产性收入对中国贫富差距的影响[J].天津经济, 2008,1.[13]彭喆.四川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将大幅增长[J].四川省情,2007,12.[14]李明章.创造条件让更多群众拥有财产性收入——社会主义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实质[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7,6.[15]李实,岳希明.中国城乡收入差距[J].财经,2004年第3、4期合刊.[16]张辉.陕西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及缩小差距的对策[J].理论导刊,1997,5.[17]常江,郭立宏.陕西省城乡收入差距的实证分析[J].延安大学学报,2005,4.[18]杨文选.城乡居民收入分配差距形成原因及对策分析[J].商场现代化,2005,12.[19]周青梅.财产性收入、收入差距与政府公共政策选择[J]. 安徽商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8,1.[20]刘飞,谢建文.关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的几点思考[J].商业经济,2008,3.[21]唐泽富.论我国城镇居民财产性收入的新变化、问题及措施[J].企业家天地下半月刊(理论版), 2008,2.[22]丁英.我国居民个人收入差距过大的对策研究[J].四川行政学院学报,2005,5.[23]陈泉江.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的着力点[J].延边党校学报, 2008,1.[24]李爽.财产性收入差距过大的主要问题[J].理论参考2008,1.[25]人民论坛《千人问卷》调查组.百姓“财产性收入”看法调查分析[J].理论参考, 2008,1.[26]舒家先.财产性收入:居民收入增量的重要来源之一[J].领导之友,2008,1.[27]罗伯特.索洛.经济增长因素分析[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年中译本.[28]刘易斯.二元经济论[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89年中译本.[29]王春正.中国居民收入分配问题[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5[30]张平.中国农村居民区域间收入不平等与非农就业[J].经济研究,1998,9.[31]林毅夫等.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地区差距分析[J].经济研究,1998,6.[32]陈宗胜.改革发展与收入分配[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0.[33]陈宗胜,周云波.非法非正常收入对居民收入差别的影响及其经济学解释[J].经济研究,2001,7.[34]陈宗胜.中国城市居民收入分配差别现状、趋势及影响因素——以天津市为案例[J].经济研究,1997,3.[35]陈希孺.基尼系数及其估计[J].统计研究,2004,8.[36]李实,赵人伟.中国居民收入分配再研究[J].经济研究,1999,4.[37]周振华.收入分配[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38]曾国安.中国与其他经济转轨国家收人差距变化的比较[J].当代经济研究,2002,5.[39]曾国安.20世纪70年代末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演变趋势、现状评价与调节政策选择[J].经济评论,2002,5.[40]曾国安,胡振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居民收入差距的变化趋势、原因、影响与调节政策[J].税务与经济,2003,2.[41]曾国安.关于政府调节居民收入差距的六个原则性问题[J].学术研究,2001,4.[42]巴曙松.解读“财产性收入”的三重内涵[J].时事报告, 2008,1.[43]潘承毅,何迎辉.数理统计的原理与方法[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3.[44]林燕平.关于基尼系数局限性的几点讨论[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1,6.[45]程国栋.我国农民的财产性收入问题研究.博士论文,福建师范大学.2005.[46]河北省统计局.河北统计年鉴(1990一2007)[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47]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1999一2007)[R].北京:中国统计出版.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