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初中物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汇总

第一部分声现象、光现象知识覆盖:八年级上册第二、四、五章第二章声现象一、声音的产生1.声源:能够发声的物体,也叫发声体。

2.产生:由物体的振动而产生;振动停止,发声也停止。

例:人发声——声带振动;蝉——翅膀振动;管乐器——空气柱振动;弦乐器——弦振动;打击类乐器——打击面振动二、声音传播:依靠介质1.固、液、气都能做介质传声,真空不传声。

例:宇航员在太空中面对面靠电磁波(无线电波)交谈2.我们能听到声音:是因为发声的物体在空气中振动 3.声音在介质是以声波的形式向周围传播三、声速1.影响声速大小的因素:①介质的种类,(V固>V液>V气);②介质的温度2.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是:340m/s。

3.回声:是由于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被反射回来而形成的;vt回声与原声区别条件:时间差0.1s,s≥17m 回声的利用:可测距离:S=12四、听到声音过程1.三个条件:发声体、介质、接收器2.途径:①空气传导:外界声音——鼓膜振动——听小骨振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②骨传导:外界声音————————头骨、额骨——听觉神经——大脑产生听觉(耳聋:分为神经性耳聋和传导性耳聋(非神经性耳聋)。

)例:千手观音、贝多芬创作过程1.人的听觉范围:20Hz~20000Hz2.动物的听觉范围:①超声波(高于20000Hz):猫、狗、海豚;②次声波(低于20Hz):大象(地震、海啸、台风、火山产生的声波)七、声的利用﹝P八上—38、39、40﹞1.声音可以传递信息例:①声呐(回声定位)判断距离,确定方位;②雷达利用超声波;③B超诊断病情;④自然灾害的预警。

2.声波可以传递能量例:①海啸、地震、爆炸等摧毁建筑物;②清洗精细机械的污垢;③打碎结石。

八、噪声(四大污染:噪声污染、水污染、大气污染、固体废物污染。

)1.噪声和它的来源物理学角度看,是指发声体做无规则的杂乱无章的振动发出的声音;环境保护的角度,是指妨碍人们正常休息、学习和工作的声音,以及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作用的声音。

2.噪声的等级和危害——分贝3.减弱噪声的途径:①在声源处减弱;②在传播过程中减弱;③在人耳处减弱。

第四章光现象一、光的直线传播1.光源:一切自身发光的物体.例:月光、闪闪发光的钻石不是光源2.光的直线传播:在均匀介质中是沿直线传播。

例:小孔成像、日食月食、影子形成、激光准直、打靶瞄准、排队。

3.光的传播:不需要介质,但能在介质中传递4.光速:①光在真空中传播速度V=3×108 m/s;②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不同二、光的反射1.光的反射定律:同平面,居两侧,角相等,路可逆。

2.镜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例1.在水平桌面的纸上放一平面镜,正上方有一灯直射下来,则纸亮是由于发生了漫反射,镜暗是由于发生了镜面反射。

例2.下过雨的晚上,在月光的照射下,甲和乙两人走的方向相反,如图,则甲看来:水面亮于路面,水亮路暗,乙看来:路面亮于水面,路亮水暗。

(解析:水面发生镜面反射,路面发生漫反射。

)三、平面镜成像1.原理:光的反射2.特点:大小相等,线面垂直,距离相等,左右相反,像为虚像;3.应用:①改变光路;②成像4.举例:镜子中的“自己”;湖面倒映;5.球面镜:凸面镜(凸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应用:车辆的后视镜、商场中的反光镜;凹面镜(凹镜):对光有会聚作用;应用:手电筒的反光罩、太阳灶。

四、光的折射现象1.光从一种透明介质斜射入另一种透明介质时,传播方向一般发生偏折的现象。

2.光的折射规律:同平面、居两侧、角不同、空较大、直不变、路可逆3.生活中的折射现象:①池水变“浅”②筷子“折”了③海市蜃楼④彩虹的形成⑤光的色散⑥透镜成像⑦光的色散五、光的色散:一束白光射到三棱镜后,经三棱镜的折射在光屏上呈现一条红、橙、黄、绿、蓝、靛、紫(按这样的顺序排列也叫光谱)的色带。

六、色光的混合1.光的三原色是:红、绿、蓝2.颜料的三原色是:红、黄、蓝3.物体的颜色:①透明物体的颜色由通过他的色光决定;②不透明物体的颜色由它反射的色光决定。

七、不可见光1.红外线:具有热效应(如太阳的热就是以红外线传送到地球上的),烤制食物。

2.紫外线:①生理效应(消毒、杀菌);②有利于维生素D的合成,促进钙的吸收;③荧光效应(防伪)附:初中阶段三种光现象及实例1.光的直线传播:①小孔成像②日食月食③影子的形成④激光准直⑤打靶瞄准⑥排队2.光的反射:①平面镜;潜望镜②人眼能看到物体③倒影3.光的折射:①水中筷子向上弯折;水池底变浅;水中鱼位升高;②潜入水中人看岸边人变高;③厚玻璃砖后钢笔“错位”;④透镜成像;光的色散;⑤大气层的折射现象:海市蜃楼;闪烁星座;清晨和傍晚太阳的位置第五章透镜及其应用一、凸透镜和凹透镜1.凸透镜:中间厚边缘薄的透镜,对光线有会聚作用;2.凹透镜:中间薄边缘厚的透镜,对光有发散作用;3.光心:通过该点的光的传播方向不变;4.焦点:凸透镜能使跟主光轴平行的光会聚在主光轴一点,这个点就是焦点;5.焦距:焦点到凸透镜光心的距离;二、三条特殊的光路三、实像和虚像1.实像:用光屏能承接到的像;2.虚象:用光屏不能承接到的像口诀:物近像远像变大,物远像近像变小;一倍焦距分虚实,二倍焦距见大小。

凸透镜成像实验常见问题:1.如果凸透镜被遮挡一部分仍能成完整实像,只是像变暗。

2.在实验时无论怎样调在光屏上得不到清晰的像原因:蜡烛、凸透镜、光屏的三个中心不在同一高度上。

五、近视眼与远视眼(P八上—100、101)1.近视眼用凹透镜矫正,远视眼用凸透镜矫正。

2.P八上—100、101图片5.4——2、3、4六、照相机和幻灯机1.照相机:镜头是凸透镜,底片相当于光屏;2.幻灯机:镜头是凸透镜,幻灯片相当于物体,屏幕相当于光屏。

五、显微镜和望远镜1.显微镜——目镜(放大镜)和物镜(幻灯机);2.望远镜——目镜(放大镜)和物镜(照相机)。

六、探索宇宙宇宙——银河系——太阳系——八大行星(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星、海王星)河外星系地月系——月亮宇宙中的任何物体都是有物质组成附1:光学作图题光线要标明传播方向,光线和界面是实线,法线和反向延长线是虚线。

1.根据光的反射定律作图:(1)已知入(反)射光线和镜面,作反(入)射光线;(2)垂直入射,作反射光线;(3)已知入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作镜面;2.利用平面镜成像特点作图:(1)已知物体作它在平面镜中的像;(2)已知点光源S发出一束光,经过平面镜的反射过A点,作出虚像点S′,补全光路图;(3)已知点光源S和虚像点S′,作出平面镜的位置;(典型题例配套练习P46第9题)(4)已知点光源S发出的一束光经过平面镜的反射后的两条反射光线,作出像S′和点光源S的位置;3.利用光的折射定律作图:(1)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水(玻璃)中,作出折射光线;(2)一束光由水(玻璃)中斜射入空气中。

作出折射光线;(3)一束光由空气垂直射入水(玻璃)中,补全光路;(4)一束光由空气斜射入玻璃砖,补全光路;(5)一束光有空气斜射入三棱镜,补全光路;三、透镜作图(完成透镜的三条特殊光路)附2:平面镜中的两种计算1. 入射光线不变,镜面旋转θ,反射光线转2θ;镜面不动,入射光线转θ,反射光线转θ。

2. 物到镜的距离是a,物到像的距离是2 a.(u=a,u+v=2a) 应用:节省空间特点——测视力例:在较小室内给学生测视力,校医把一块平面镜竖直挂在距视力表3m远的对面墙上,用视力表在平面镜中的像测视力,从而解决了测视力距离5m的难题,当测你的视力时,应站在平面镜正前方m处,视力表中的像大小与视力表的实际大小。

第二部分物质知识覆盖:八年级(上册)第三、六章,九年级第十三章。

第三章物态变化一、温度、温度计1.温度:表示物体冷热程度的物理量2.温度计:①原理:液体的热胀冷缩②使用:P八上—49—温度计使用a.估:估计被测物体的温度。

b.选:根据估测温度,选择合适的量程。

c.看:看清温度计的量程和分度值。

d.放:与被测物体充分接触(玻璃泡全部进入被测液体,不能靠底、壁,不能在液面处)。

e.读:在示数稳定后再读数,读数时温度计的玻璃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视线要与液柱的上表面相平。

③读数:看清量程和分度值,从下到上读。

3.常用温度计的分类及构造分类实验用温度计寒暑表体温计用途测物体温度测室温测体温量程-20℃~110℃-30℃~50℃35℃~42℃分度值1℃1℃0.1℃所用液体水、银煤油(红)酒精(红)水银特殊构造玻璃泡上方有缩口使用方法使用时不能甩,测物体时不能离开物体读数使用前甩,可离开人体读数二、熔化和凝固(固←→液)1.熔化:物体从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

凝固:物质从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

2.熔点: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凝固点: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同种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相同)。

3.晶体和非晶体熔化和凝固特点:晶体(有确定熔点和凝固点)非晶体(没有确定熔点和凝固点)物质举例海波、冰、水晶、食盐、明矾、奈、各种金属松香、石蜡、玻璃、沥青、蜂蜡熔凝点有(图中BD、EF段的温度就是该晶体的熔点)无熔化条件⑴达到熔点;⑵继续吸热。

吸收热量熔化、凝固图像AB段处于固态,吸热,温度升高;BC段处于固液共存状态,吸热,温度不变,是熔化过程;CD段处于液态,吸热,温度升高;DG是晶体凝固曲线图,DE段于液态,放热,温度降低;EF段落处于固液共存状态,放热,温度不变,是凝固过程;FG处于固态,放热,温度降低。

熔化图像:吸热,先变软变稀,后变为液态,温度不断上升。

凝固图像:放热,先变稀变软,后成固体,温度不断降低。

4.熔化和凝固应用及现象①熔化吸热例:a.化雪冷 b.夏天冰块放在饭菜旁防止饭菜变馊②凝固放热例:a.下雪不冷 b.北方冬天菜窖放几桶水 c.炼铁凝固三、汽化和液化(气←→液)1.汽化:物质从液态变为气态的过程;汽化吸热定义: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并且只在液体表面发生的缓慢汽化现象。

影响因素:⑴液体的温度;⑵液体的表面积; ⑶液体表面空气的流动。

作用:蒸发吸热(吸外界或自身的热量),具有制冷作用。

实例:①酒精擦手,手感到凉;②游泳上岸,冷得发抖;③狗把舌头伸长散热。

定义:在一定温度下,在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剧烈汽化现象。

沸 点:液体沸腾时的温度。

沸腾条件:⑴达到沸点。

⑵继续吸热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气压越高,沸点越高2.液化:物质从气态变为液态的过程;液化放热 方法:⑴降低温度;⑵压缩体积。

好处:体积缩小、便于储存和运输。

作用:液化放热常见液化现象:①雾和露形成;②夏天装有空调房子玻璃外壁出现雾;③冰棒周围的“白气”﹙雾是小水滴﹚;④冷饮瓶外的水滴。

四、升华和凝华(气←→固)1.常见升华现象及解释:①碘、樟脑、干冰、灯泡钨丝变细;②寒冷冬天积雪越来越少;③冬天冻衣服变干 2.常见凝华现象及解释:①霜、雾凇;②冬天房子玻璃内侧的冰花;③用久了的灯泡变黑。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