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不符合缺铁性贫血的特点的是A 小细胞、低色素性红细胞;B 血小板计数增高,伴小血小板;C 总铁结合力(TIBC )减低;D RBC 原卟啉增加 15、缺铁性贫血的特点是A 血浆铁减低,饱和度%减低,总铁结合力(TIBC )增加;B 血浆铁减低,转铁蛋白减低,RBC 卟啉正常; C 血浆铁减低,饱和度%减低,TIBC 减低;D 血浆铁减低,饱和度%增加,TIBC 减低 16、测定贮存铁的检验项目是A 血清转铁蛋白;B 血红蛋白;C 肌红蛋白;D 血清铁蛋白 17、重型地中海贫血的缺陷发生在A DNA 合成;B Hgb 结构;C β链合成;D Hgb 磷酸化 18、引起Hgb A2升高的疾病是A HbH 病;B HbSC 病; C 轻型β地中海贫血;D HbS 病 19、不符合巨幼细胞性贫血特点的是A 全血细胞减少;B 网织红细胞增高;C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D 大红细胞指数 20、50岁恶性贫血患者,最可能的检验结果是A RBC =2.5×1012/L ,WBC =12.5×109/L ,PLT =250×109/L ;B RBC =4.5×1012/L ,WBC =6.5×109/L ,PLT =150×109/L ;C RBC =3.0×1012/L ,WBC =5.0×109/L ,PLT =750×109/L ;D RBC =2.5×1012/L ,WBC =2.5×109/L ,PLT =50×109/L 21、阻塞性肝病患者的外周血涂片可见A 裂细胞;B 巨大细胞;C Howell-Jolly 小体;D 小红细胞22、患者的有核红细胞为80个/100白细胞,多色素红细胞增多,其他最可能异常的参数是 A PLT 增加; B MCV 增加; C Hct 增加; D RBC 增加 23、感染人免疫缺陷病毒(HIV )的患者,可能的结果是出现A WBC 左移;B 靶形红细胞;C 反应性淋巴细胞;D Pelger 样细胞 24、1岁外周血淋巴细胞相对百分率范围是A 1%~6%;B 27%~33%;C 35%~58%;D 50%~70% 25、Chediak-Higashi 综合征粒细胞形态学变化常见为A 淡蓝色细胞质包涵体;B 巨大溶酶体颗粒;C 小的、深色颗粒和核致密;D 核分叶减少 26、必须与家族性Pelger-Huet 畸形鉴别的疾病是A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B May-Hegglin 畸形;C 幼稚粒细胞增生性左移;D G6PD 缺乏症27、中性粒细胞吞噬作用产生的突发性利用呼吸氧增加,其最重要的生化反应产物是 A 过氧化氢和超氧离子; B 乳铁蛋白和NADPH 氧化酶; C 细胞色素b 和胶原酶; D 碱性磷酸酶和抗坏血酸 28、白血病患者外周血白细胞增多伴左移,偶见有核红细胞时,称为A 全骨髓萎缩期;B 再生障碍期;C 红白细胞增多期;D 巨幼细胞增多期 29、出现原单、幼单和单核细胞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是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轻微分化型;B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未分化型;C 急性粒单细胞白血病;D 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 30、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 )发病频率高的年龄段是医学检验技术毕业考试复习题血液学检验部分1、 人体内处理RBC 的器官是A 肝脏;B 脾脏;C 肾脏;D 淋巴结 2、下列各项是球形红细胞与正常红细胞的区别点,但除外 A 表面和容积比减低; B 无中央淡染区; C 抵抗低渗盐水能力减低; D 变形能力增加 3、引起渗透脆性增加的疾病是 A 缺铁性贫血;B 遗传性椭圆形红细胞增多症;C 遗传性口形红细胞增多症;D 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 4、镰状细胞贫血通常为A 小细胞,正色素性;B 小细胞,低色素性;C 正细胞,正色素性;D 正细胞,低色素性5、镰形细胞贫血病的机制是:血红蛋白肽链的6号位谷氨酸被置换成A α链:赖氨酸;B β链:缬氨酸;C α链:缬氨酸;D β链:谷氨酰胺 6、不符合HbC 病表现的是 A HbC 结晶; B 靶形红细胞;C β链6号位的谷氨酸被缬氨酸置换;D 在pH 8.6的醋酸纤维薄膜上电泳,HbC 移动最快 7、有助于诊断镰状细胞的电泳结果是 A HbA :40%,HbS :35%,HbF :5%; B HbA :60%,HbS :40%,HbA 2:2%; C HbA :0%,HbA 2:5%,HbF :95%; D HbA :80%,HbS :10%,HbA 2:10%8、不符合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 )特点的是A 出血;B 血小板减少;C 血红蛋白尿;D 网织红细胞减少 9、不符合溶血性贫血表现的是A 高铁血红蛋白血症;B 血红蛋白尿症;C 血红蛋白血症;D 触珠蛋白增加 10、贫血的形态学分类是基于A M :E (粒:红)比率;B Prussian 蓝染色;C 红细胞指数;D 网织红细胞计数 11、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的外周血涂片出现 A 靶形红细胞和Cabot 环; B 毒性颗粒和D ōhle 小体;C Pappenheimer 小体和嗜碱性点彩红细胞;D 裂红细胞和有核红细胞12、外周血涂片出现球形红细胞的疾病是 A Pelger-Huet 畸形; B 恶性贫血; C 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 D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 13、网织红细胞增多常提示A 炎症反应;B 肿瘤;C 再生障碍性贫血;D 红细胞造血48、用于PT 的试剂是A 凝血酶活酶和氯化钠;B 凝血酶活酶和氯化钾;C 凝血酶活酶和钙;D 肌动蛋白和氯化钙 49、PT 和APTT 均不能测出的凝血因子是A 因子Ⅷ;B 因子Ⅸ;C 因子Ⅴ;D 因子XIII 50、改良纤维蛋白原测定方法的原理基于A PT ;B APTT ;C 凝血酶时间;D 纤维蛋白降解产物测定 51、关于检测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的叙述,正确的是 A 检出早期降解产物;B 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 )时降低; C 用于评估凝血系统;D 测定最终降解产物52、在最佳浓度时,显示血小板聚集试验单相聚集曲线的试剂是A 凝血酶;B 胶原;C 二磷酸腺苷(ADP );D 肾上腺素 53、关于国际标准化比率的叙述,正确的是A 采用国际灵敏度比率(ISR );B 标准化PT 结果;C 标准化APTT 结果;D 用于监测肝素治疗 54、关于D 二聚体检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 DIC 时水平减低;B 检测多肽A 和B ;C 检测碎片D 和E ; D 静脉血栓阴性预测值高 55、用于测定凝血酶原时间的血浆标本贮存条件是A 加盖标本能贮存24h ;B 4℃冷藏标本能贮存24h ;C 4℃冷藏标本能贮存4h ;D 必须在8h 内完成检测 56、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的特点是A PT 延长;B 血小板聚集增加;C 血小板增多;D APTT 延长 57、血小板减少症常发生于A 脾切除后;B 脾功能亢进时;C 急性失血后;D 造血干细胞增生增加时 58、正常血小板粘附依赖于A 纤维蛋白原;B 糖蛋白Ⅰb ;C 糖蛋白Ⅱb 、Ⅲa 复合物;D 钙 59、典型von Willebrand 病患者,出现检验结果正常的项目是 A 出血时间; B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C 血小板计数;D 因子Ⅷ:C 和von Willebrand 因子(VWF )水平 60、Bernard-Soulier 综合征患者,血小板聚集试验结果为 A 胶原、ADP 和 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集正常;B 胶原、ADP 和 肾上腺素血小板聚集正常,瑞斯托霉素聚集减低;C 肾上腺素和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集正常,胶原和ADP 聚集减低;D 肾上腺素、瑞斯托霉素和胶原血小板聚集正常,胶原和ADP 血小板聚集减低 61、TTP 和DIC 的鉴别是A TTP 者APTT 正常,DIC 者延长;B TTP 者无裂红细胞,DIC 者可出现; C TTP 者血小板计数减低,DIC 者正常;D TTP 者PT 延长,DIC 者减低62、溶血尿毒症综合征(HUS )常伴有A 发热、血小板增多、贫血和肾功能衰竭;B 发热、粒细胞增多和血小板增多; 31、M :E 比率为10:1,最常见的疾病是A 地中海贫血;B 白血病;C 真性红细胞增多症;D 骨髓纤维化 32、Auer 小体的特点是A 由嗜苯胺蓝颗粒组成;B 过碘酸-雪夫(PAS )染色阳性;C 见于慢性髓细胞白血病(CML );D 非特异性酯酶染色阳性33、外周血涂片出现75%原始细胞,苏丹黑B (SBB )和过氧化物酶(Px )染色均阳性,最可能疾病是 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 ); B CML ; C 急性未分化型白血病(AUL ); D ALL34、在萘酚ASD 醋酸(NASDA )酯酶+氟化钠反应中,添加氟化钠抑制阳性反应的细胞是 A 巨核细胞; B 单核细胞; C 红细胞; D 粒细胞35、患者外周血和骨髓涂片显示70%原始细胞,苏丹黑B 染色阴性,最可能诊断为 A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B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C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D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36、AML 的WHO 分类特点是A 至少30%骨髓有核细胞为原始细胞;B 4个亚型AML 的大多数患者有易位现象;C 各亚型包括FAB M0~M7和骨髓异常增生综合征;D 各亚型包括所有已知的AML 细胞遗传学异常 37、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 )患者反复放血会引起A 叶酸缺乏;B 铁粒幼细胞性贫血;C 缺铁性贫血;D 溶血性贫血 38、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患者血小板的特点是A 数量增加,功能异常;B 数量正常,功能异常;C 数量和功能均减低;D 数量减少,功能异常 39、骨髓纤维化患者异常红细胞形态的特点为A 靶形红细胞;B 裂红细胞;C 泪滴形红细胞;D 卵圆形红细胞 40、PV 特点是A 血浆量增加;B 全血细胞减少;C 氧饱和度减低;D 红细胞总量绝对增多 41、相对红细胞增多症者红细胞增多的原因是A 动脉氧饱和度降低;B 循环血浆量减少;C 红细胞生成素水平增加;D 骨髓红细胞造血增加 42、PV 外周血特点是A 全髓细胞增多;B 全血细胞增多;C 全血细胞减少;D 全系增生 43、原发性骨髓纤维化可出现A 髓系化生;B 红白细胞增多;C 骨髓纤维化;D 以上都是 44、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外周血涂片特点是出现A 低色素小红细胞;B 细胞内包涵体;C 缗钱样细胞;D 中性粒细胞分叶过多 45、多见于CML 而不常见于AML 的情况是A 感染;B WBC>20.0×109/L ; C 出血; D 脾肿大 46、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病理生理变化是 A 浆细胞量增多;B 单克隆免疫球蛋白产生过多;C 能产生破骨细胞活化因子(OAF )和其他细胞因子;D 以上都是47、常规凝血试验所用的抗凝剂是63、常伴发神经系统症状的疾病是A HUS;B TTP;C ITP;D PTP64、能阻止血小板聚集的物质是A 血栓烷A2;B 血栓烷B2;C 前列环素;D 抗凝血酶65、异常纤维蛋白原血症患者,下列检验结果正常A 凝血酶时间;B APTT;C PT;D 免疫法纤维蛋白浓度66、APTT延长,用乏因子Ⅷ血浆可纠正,而用乏因子Ⅸ血浆不能纠正,缺乏的是A 因子Ⅴ;B 因子Ⅷ;C 因子Ⅸ;D 因子Ⅹ67、典型血友病A的特点是A 出血时间延长;B 常染色体隐性遗传;C 中至重度出血;D PT延长68、易发DIC的疾病是A 腺癌;B 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C 输血后紫癜(PTP);D 肝素诱导性血小板减少症(HIT)69、因子Ⅻ缺乏常伴有A 间歇性出血;B 鼻出血;C 血栓危险性降低;D 血栓危险性增加70、40岁妇女,检验结果如下:PT=20s,APTT=50s,凝血酶时间=18s,最可能疾病是A 因子Ⅶ缺乏症;B 因子Ⅷ缺乏症;C 因子Ⅹ缺乏症;D 低纤维蛋白原血症71、在测定因子Ⅷ活性时,与患者血浆混合的是A 正常人血浆;B 乏因子Ⅷ血浆;C 高浓度因子Ⅷ血浆;D 正常质控血浆72、患者检验结果如下:PT正常,APTT延长,出血时间增加,血小板计数正常,瑞斯托霉素血小板聚集异常,最可能疾病是A 因子Ⅷ缺乏症;B DIC;C von Willebrand病;D 因子Ⅸ缺乏症73、会引起多个凝血因子缺乏的疾病是A 遗传性凝血性疾病;B 严重肝病;C 异纤维蛋白原血症;D 狼疮性抗凝物质74、重症血友病A常见并发症是A 关节积血;B 粘膜出血;C 手术时轻度出血;D 免疫介导性血小板减少症75、抗凝血酶(AT)的特点是A 由巨核细胞合成;B 由蛋白C活化;C 肝素的辅因子;D 病理性凝血抑制剂76、狼疮抗凝物质直接抑制A 因子Ⅷ;B 因子Ⅸ;C 因子Ⅹ;D 磷脂77、关于香豆素(华法令)的用途,正确的是A 维生素B拮抗剂;B 不推荐用于妊娠和哺乳期妇女;C 需以抗凝血酶作为辅因子;D 用APTT结果监测剂量78、用于狼疮抗凝物筛查的试验是A 凝血酶时间;B Russell蝰蛇毒稀释试验;C D二聚体检验;D FDP检验79、最适合采用活化蛋白C抵抗检验项目的是A 出血性疾病;B 血栓性疾病;C 鼻出血;D 月经过多80、女性患者,无出血史,检验结果如下:APTT延长,患者和正常血浆1:1混合APTT试验,孵育前延长,孵育2h延长,最可能的疾病是A 因子Ⅷ缺乏症;B 因子Ⅷ抑制物;C 狼疮抗凝物;D 蛋白C缺乏症81、凝血酶-血栓调节蛋白复合物能激活82、用于监测华法令治疗的常用指标是A INR;B APTT;C TT;D 锯齿蛇毒凝血时间83、蛋白S协助蛋白C抑制的凝血因子是A 因子Ⅴ和因子Ⅹ;B 因子Ⅴa和因子Ⅷa;C 因子Ⅷ和因子Ⅸ;D 因子Ⅷ和因子Ⅹ84、出现狼疮抗凝物会引起的异常变化是A APTT减低/并发出血;B APTT延长/血栓形成;C APTT延长/血小板增多;D 血小板增多/血栓形成85、抗凝血酶缺乏常伴有A 血小板增多;B 血栓形成;C 血小板减少;D 出血86、凝血酶时间延长和蛇毒凝血酶时间正常,提示A 异纤维蛋白血症;B 低纤维蛋白血症;C 阿司匹林治疗;D 肝素治疗87、因子V Leiden促进血栓形成的原因是阻止A 因子Ⅴa灭活;B 因子Ⅴ活化;C 蛋白C活化;D 蛋白S活化88、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TFPI)缺乏,会引起A 间歇性出血增加;B 血栓危险性增加;C 血小板血栓形成减少;D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89、Bethesda方法用于测定A 狼疮抗凝物滴度;B 因子Ⅷ抑制物滴度;C 因子Ⅴ Leiden滴度;D 蛋白S缺乏90、水蛭素用于治疗A DVT;B 出血;C TTP;D 血小板增多症91、锯齿蛇毒凝血时间用于监测A 肝素治疗;B 华法令治疗;C 纤溶治疗;D 水蛭素治疗92、严重出血患者检验结果如下:PT和APTT延长,PLT=100×109/L;纤维蛋白原=40mg/dL,推荐输注的血制品是A 因子Ⅷ浓缩物;B 血小板;C 冷冻血浆;D 冷沉淀93、62岁女性,黄疸,检验结果如下:外周血涂片见大红细胞和靶形红细胞;血小板计数 335×109/L,PT 25s(参考范围10~14s),APTT 65s(参考范围28-36s),转氨酶增高(AST/ALT>1),总胆红素和直接胆红素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