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班个案分析样例【汇总篇】一、个案方方是一名四岁的小女孩,自小班入园后,她不像其他小朋友那样爱哭闹。
她倒很安静,从不吵闹,从不多说一句话,从不主动与小朋友交往,喜欢自己一个人静静地坐着,看着小朋友玩。
她不用我们老师过多的操心,真是一个“乖孩子”。
你看,别的孩子都争先恐后地挤到我面前,大声嚷着“老师,我要,我要布娃娃”“老师,我要汽车”“我要小飞机”……唯独她安静地坐在位置上,眼巴巴地看着我。
“你要玩玩具吗?”“要”她轻轻地说。
“你想玩什么?”无语,她用手指了指娃娃。
她平时沉默寡言,不能用流畅的语言与别人交流,对话通常是被动的一问一答或不答,其行为表现为明显的交往退缩。
二、分析退缩行为是幼儿的一种消极性社会适合表现,它的基本特征是幼儿对自己缺乏自信,行为常有退缩表现。
如果不即时协助幼儿消除这种行为,久而久之,定会影响幼儿的人格健康,导致幼儿一生的心理障碍,使幼儿产生自卑感,甚至形成孤僻、冷漠、懦弱、多愁等不良性格,直接影响他的人生历程。
所以,我们千万不能忽视这些“乖孩子”,应及早觉察幼儿的退缩行为,并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影响,以幼儿克服退缩行为和心理障碍,树立自信心、形成健康、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促动幼儿身心和谐发展。
通过了解分析,造成方方退缩行为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方方性格内向、胆小、不善与人交往。
2、家庭环境的影响,使方方语言表达水平落后。
方方父母工作忙,先后由讲永康话的外婆和讲宣平话的奶奶照顾,因为生活在混杂的方言环境中,较少使用普通话交流,使方方的语言表达水平落后。
3、方方有过尝试失败的体验,使其不敢与人交往。
上半年方方曾在私人幼儿园就读,她那不同与其他小朋友的永康话和宣平话,曾引起同伴的嘲笑,打击了她的自信心,从而使她产生了退缩行为。
三、对策1、家园配合,发展语言。
家庭是“制造人类性格的工厂”,家庭环境和家庭教育影响儿童性格的形成和发展。
方方的交往主要源于语言障碍,要想使其问题行为得以矫正,首先应从发展语言表达水平入手。
经与方方的父母沟通,他们表示愿意积极配合我们的矫正活动。
我对他们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在家中,尤其是方方在场时,坚持使用普通话;二是父母必须尽量抽时间多与她接触,实行感情交流,如给她讲故事,多和孩子交谈、做游戏。
让家长打开家门,走出封闭的小天地,给她寻找伙伴或带孩子去走亲访友。
改变家长那种看到孩子很乖,就好像什么都好的看法。
通过家长园地刊登一些相关心理健康方面的文章,引起家长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在改善方方家庭环境的同时,使其内敛的情绪得以放松。
在此基础上,我在班里有针对性地展开了协助方方的活动。
2、重视环境的创设,营造充满爱的氛围。
布朗芬布伦认为:“发展是人与环境的复合函数。
”环境对人的性格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教师应为幼儿创设宽松和谐的环境。
小班幼儿离开父母,进入陌生环境多多少少会遇到一些问题,会产生心理焦虑,那是很自然的。
关键在于我们老师要理解孩子、要和孩子多沟通,多交流感情,让幼儿感受到老师真诚、温暖的爱,从而使幼儿对老师产生信任。
早晨来园时,我面带微笑地主动抱抱她、亲亲她、迎接她,有礼貌地向她问好,从简单的对话中引起孩子说话的欲望。
课后和她玩“木头人”“猜拳”“猪尾巴”等游戏;午睡起床后,变着花样给她梳不同的发型;有空就主动寻找话题,与她聊天交谈,如:“你这件衣服真漂亮,是谁买的?”“今天谁送你上幼儿园的?”“你最爱吃什么?”等等。
即使她不理不睬,我也想猜她的心思,协助她解决困难,让她相信依靠老师,使她感到老师像朋友,老师喜欢她。
3、寻找“闪光点”,引导同伴接纳、关爱他。
单纯有老师的关爱还是不够的,同伴的接纳,关心也同样了很重要。
我们应充分发挥同伴、集体的作用,教育小朋友之间要团结友爱,互帮互学。
我还有意识地把她的座位安排在性格外向,爱说爱笑的小朋友旁边。
让活泼开朗的幼儿和她游戏、交谈、给她以积极的影响。
我还为她安排了生日活动,让她生日那天感受到幼儿集体的温暖,感受老师和小伙伴的关心。
生日那天,小朋友都拿着早已准备好的礼物围在她的身边。
有送的小红花、有的送图画、有的送糖果,大家都一起唱着《生日快乐》的歌,并且每人送她一句美好的祝辞“祝你生日快乐”。
方方捧着礼物,听着歌声,她神情异常,眼睛有点湿润了。
我发现《生日快乐》、《两只老虎》等歌曲,孩子们非常喜欢唱,方方也喜欢唱,在没人注意的情况下,她能很完整地跟唱。
此外,我还发现方方喜欢韵律性较强的儿歌,于是经常请方方上台为大家朗诵。
方方不愿也不敢上台,我就请几大胆的孩子陪着一起表演。
起初,方方站在台上低着头不张口,但我还是和小朋友一起为她鼓掌、加油。
逐步地,即使她很胆怯,即使几乎听不到她的声音,但方方终于能在众人面前张口了。
通过经常性地唱歌、念儿歌,方方用完整语句实行语言表达的水平有了很大提升,同时她的自信心也增强。
4、创造机会,让其体验成功,增强自信。
我们在协助幼儿理解自己的长处,相信自己的力量,给幼儿创造成功的机会。
美国哲学家艾马松说:“自信是成功的第一秘诀。
”对自信心不足的幼儿,具有退缩行为的幼儿。
我们要为其增强自信,就是“成功是自信的第一秘诀”,即让她体验成功。
我有意识地为她创造成功的机会。
自从她开始信任我,喜欢走到我身边后,我就选一些简单的问题或任务让她完成。
我多给她发言的机会,声音高低先不作要求,只要她说,就多鼓励她。
提供给她锻炼的机会。
如“请你去叫豆豆进来梳头。
”“请你把这本书给冰冰”等,积极为她创设与同伴主动交往的机会。
每当她完成任务后,就即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一个拥抱、一个亲吻、一个五角星或一朵小红花等。
尽量创造机会,让其体验成功,增强自信,协助她勇敢地迈出主动与人交往的第一步。
四、效果经过一年的家园配合,在双方共同的努力下,方方的语言表达水平、交往水平有了明显的提升。
她能在小朋友面前大声说话,能主动与小朋友实行交往,友好地参与游戏。
她有了很多好朋友,现在还经常邀请好朋友到她家玩。
方方还能上台朗诵儿歌、唱歌了,在幼儿园展开的“小歌手”比赛中还得了三等奖。
方方的自信心增强了,逐步与小朋友产生了认同感,在交往中不再退缩了。
在素质教育的今天,必须改变以为那种只看孩子智力水平,只关心、身体健康,忽略心理健康水平、个性发展水平的陈旧观点。
现实生活中有一些孩子表面看来好象很听话,是个“乖孩子”但情感淡薄、性格脆弱、意志薄弱存有着一些心理问题,应引起我们教师和家长的注重。
幼儿期是幼儿身心迅速发展的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时期。
应抓紧这个关键期,培养幼儿良好的人格特征。
在幼儿园对幼儿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时,还特别要注意与家长的密切配合,指导家长了解和掌握家庭心理健康的知识,消除产生心理健康的隐患,实行早期干预、治疗。
作为教师我将持续学习、探索幼儿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知识,在工作中应时刻注重孩子的心理健康。
我将永远记住关心孩子、热爱孩子、尊重孩子,用爱去滋润孩子的心田,“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走路。
”我深信:只要相信幼儿,热爱幼儿,耐心教育就能够排除他们的心理障碍,为他们将来更好适合社会环境打下良好的素质基础。
小班个案分析样例【二】个案背景:妈妈拉着霖的手进了教室,不过霖还是粘着妈妈。
妈妈就对霖说:“妈妈今天早点来接你啊?”霖笑笑还是拉着妈妈不让走。
“晚上回家的时候给你买你最爱喝的酸奶?”还是不依。
妈妈在孩子的耳朵边叽里咕噜了好长时间,这时侯霖才点点头,对着妈妈挥挥手说再见。
霖就站在这个位置上一动也不动。
小朋友们在玩桌面的玩具,她就站在旁边看看。
我说:“小林,老师和你一起玩玩具吧?”她甩开了我的手,不要去。
这样直至站到8:30晨间谈话,才搬起自己的小椅子坐下来。
在谈话的过程中,突然她就哭了。
我问:“小林,是不是要小便了?”她点点头。
我温和的说:“那你去吧。
不过下次要解小便的时候跟老师来说好吗?”她又点点头,就去厕所了。
在吃点心的时候,发现她边在喝豆浆,边和旁边的布布在开心的说话,很难得看到她有这么一幕,我不去理会她。
在做早操的时候,又发现她做的特别的认真,我就马上说:“小林,早操做的可真棒,请你来当小老师!”第一次,她低着头,不要上来,那我就去请了其他的小朋友当小老师。
第二次,我还是邀请小林,这时候,她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很开心的上来当小老师。
在集体教学活动《我的好朋友》中,我设计了一个合作性的游戏,其他孩子玩的很开心,但是发现小林还是一个人坐在椅子上,不会与小朋友门一起来参加游戏,即使我去邀请她也不愿意上来。
我根据课堂故事内容,有意的提了一个问题:“我发现我们班有个小朋友也像这个孤单的小熊一样,没有朋友,只会自己一个人玩……”还没有等我把话给说玩,小林就开始抽泣了。
我马上转移话题:“你们愿意和小林叫朋友吗?”小朋友都说愿意,昕怡还协助她把眼泪给擦掉了,说:“小林,你不要哭了,我和你做好朋友吧。
”她才停止了哭泣。
在户外活动时,她还是照旧的站在大型玩具旁边不动。
我走过去,说:“小林,跟老师来玩踩影子的游戏吧。
快来踩老师的影子哦!”我开始跑起来,小林也马上来追我。
我和她玩了一下,说:“小林,你的好朋友是谁呀?是诗诗吗?”她点头笑笑。
“那你跟诗诗一起来玩好吗?”我把诗诗叫来,两个人你追我赶玩的很开心。
我又故意说:“小林,快去踩滔滔的影子!”“小朋友们快来踩小林的影子啊!”这个次小林和小朋友们玩的非常的开心。
回教室后,我大大的表扬了小林,因为她今天和小朋友们在一起开心的玩了。
还邀请郑小林和全班所以的孩子握手交朋友。
小林今天很大方的和所有的孩子握手了。
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案例分析:筱霖的性格很内向,依恋性很强。
社交成了她的问题,如果她能够克服这个弱点的话,那么她的水平还是能够很快上去的。
对于她的这种现象我已经留意很久了,一直在注重,该怎么去解决这个孩子的问题。
她的说话口齿不是很清楚,和孩子们在一起说话的时候,或者上来表演的时候,孩子们总表现的很不耐烦的听她说话,至使产生一种厌恶与小朋友们交往的需求。
因为身体弱,三天两头的生病,刚有点适合幼儿园的生活的时候又在家休息了,往往复复总不能跟上大家的步伐。
还有就是对父母的依恋性,在很大的水准上,取决于妈妈的教育方式,总要在满足孩子的需求之后才能够,一旦幼儿园的生活达不到她的要求,就无法去面对,只有哭。
没有让孩子学会自己去面对困难与体谅他人。
妈妈上班都快要迟到了,还在那边和孩子磨和,一直到孩子满足为止。
在社会性上,是有很大的障碍的。
一旦离开了依恋物,将不知所措只有呆呆的站在旁边看着。
如何让她能够主动的与老师与小朋友们交往是要思索的大问题。
对于林的这种现象,我只有耐心的交谈与聆听。
不过通过我一学期的交流林在情感上还是认同我的,喜欢我的。
所以我能够在这方面着手来协助她克服弱点。
每一次与她的交谈,我总会耐心的询问与关怀,不会很简单的批评与斥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