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 导论
7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导论
4、后现代主义的社会文化逻辑和精神价值
(1)传统的机械论和人类中心论世界观在后现代社 会文化氛围中陷入了不可克服的危机。人类沙文主 义的思想、人类主宰自然界的观念,受到了人们的 普遍质疑和批判。后现代主义主张重建人与自然的 关系,强化绿色和平的信念,承认并尊重事物的复 杂性、差异性、多样性和联系性,力图消除人和自 然的对立,倡导和谐。
糊和破裂。 (2)破碎性:包括对综合和总体性的不信任。 (3)反正统性:对权威的挑战是其重要内容。 (4)非我性:抛弃将主体等同于实体的传统。 (5)内在性:反对超验性,强调心灵和语言的
自生能力。
2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导论
现代主义 浪漫主义 象征主义 形式---联系的封闭的
目的 预谋性 等级序列 控制、逻各斯 艺术客体、完成的作品
后现代主义 虚构解决说 达达主义 反形式---相互脱节的、开 放的 游戏 偶然性 无序 枯竭 静寂 过程 演示 发生着
3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导论
现代主义 距离 创作整体化 综合 此在 围绕中心的 体裁 疆界分明 语义 范式
后现代主义 参与 阻遏创作∕结构解体 对比 缺失 扩散的 文本 互涉文本 修辞 系统性体系
后现代主义与其说是一个时代,不如说是一种态度,一种 反的现代的态度、思维方式、话语模式、生存样式。
后现代社会的根本特征:知识或信息爆炸,知识至上、技
术至上、知识和技术的全面控制。后现代社会的名称:
“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传播媒介社会”、
“后工业社会”,等等。
1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导论
2、后现代主义的基本特征 (1)不确定性:包括多元论、反叛、随机、模
(4)后现代既是一个反预设主义、反基础主义、反体系
主义、反表象主义、反中心主义、反本质主义的时代,
又是一个建构多元性和包容歧义性的时代。后现代倡
导的是并列关系,反对等级纵向关系,认为意识下面
没有意识,语言后面没有语言,拒绝传统哲学的深度
超验思维,走向平淡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导论
现代主义
附属结构 隐喻 选择 独根 深度 阐释 阅读 所指 Lisible (供阅读的) 叙述 宏观历史
后现代主义 并列结构 转喻 组合 散须根 表面 反阐释 误读 能指 Seriptible (供写作的) 反叙述 微观历史
5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导论
现代主义
总体代码 征兆 类型 生殖器 阳物 偏执狂 本源 原因 上帝 圣父 形而上学 确定性 超验性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导论
一、后现代主义的崛起 1、后现代主义是一个含义相当广泛而又模糊不清的概念。 遍及建筑、美术、电影、戏剧、文化、诗歌、哲学等各个 领域。可以大概分为三个层次: (1)文学艺术上的后现代主义 (2)社会文化上的后现代主义 (3)哲学上的后现代主义 关于它的产生,有战前说,战后说,战前战后综合说。
(2)主体空位是后现代主义的内在本文。福柯宣布 “人死了”,利奥塔宣布“知识分子死了”。在后 现代主义看来,这个世界的人不过是一体化系统中 消失了主体意识的一个部件或躯壳而已。
8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导论
(3)反智性的语言是后现代主义社会语言文化的本文逻 辑。反智性语言就是祛除“浮夸、冗长、官腔而又毫 无实际意义的语言”,是对现代性权利话语世界的自 上而下的挑战。后现代主义罢黜了语言现代主义中的 超然性、神圣性、空想性、形式主义和等级观念,把 反讽语言、日常生活语言、无言、个人习语和荒诞语 言集于一身,所有这些被现代主义视为边缘的语言恰 恰是后现代语言哲学和语言文学的真正起源。
后现代主义
独特用语
欲望
变体
同质异型 雌雄同体
精神分裂
差异---延宕 印痕
圣灵
反讽
不确定性
内在性
6
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导论
3、后现代主义哲学思潮对现代主义哲学的否弃与超越
(1)哲学的终结—非哲学,将哲学文学化 (2)中心的消解—反(非)中心化 (3)基础的塌陷—反基础主义 (4)理性的陨落—反理性主义 (5)人的终结—后人道主义 (6)结构的颠覆—解构主义 (7)视角的多元化—视角主义 (8)解释的游戏—后现代的解释学 (9)多元主义方法论—反对方法 (10)哲学史的破产—后现代哲学史编纂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