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盘锦红海滩湿地公园拟建于辽河三角洲,即辽河、大辽河入海口交汇处。
本案位于双台河口(即辽河口)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它是全国最大的湿地自然保护区,其独特的地理环境,孕育了美丽怡人的湿地风光。
这里有绵延数百平方公里、面积居世界第一的芦苇荡,有一望无际的天下奇观红海滩,有被誉为湿地之神的珍稀鸟类丹顶鹤、濒危物种黑嘴鸥等二百余种候鸟——始终如一的自然原始风貌,维系着生态平衡,使盘锦获得了“国家级生态示范区”的美誉。
关键词:红海滩; 湿地; 生态; 旅游一. 湿地现状位于渤海辽东湾的辽河三角洲湿地,是我国面积最大的芦苇滨海湿地,也是世界第二大芦苇产地。
它具有调蓄洪水、净化水质、调节气候、防止盐水入侵陆地等多种功能,并且生物资源极为丰富,是丹顶鹤,黑嘴鸥等珍稀水禽繁殖的地方。
近些年来,随着工农业的发展,辽河三角洲的自然生态环境受到严重威胁,湿地保护与资源利用的矛盾比较突出。
辽河三角洲湿地苇田面积从原有的130多万亩已经减少到约106万亩,很多苇田被开发为水田,湿地各项生态功能开始衰退。
从2003年开始,当地有关部门采用移栽苇根等方式退耕还苇,增加湿地面积,计划在2020年前实现退耕还苇40万亩,恢复湿地生态系统。
二.盘锦湿地公园建设的主要目的盘锦湿地公园规划的总目标在于减少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干扰和破坏、提高湿地及其周围环境的自然生产力,通过恢复湿地原有的自然能力,使其具备自我更新的能力,并使周围用地的土壤状况得到改善,为植被的恢复创造条件,从而使城市湿地更加富有生命力。
同时,还应在城市的各种用地需求之间建立一种平衡,并寻求建立更好的新型共存方式,实现城市湿地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在此基础上营造新的城市公园类型,满足市民日益增长的接近自然的需求。
此外,随着湿地自然生态环境的改善,将为周边的城市、乡村、农业、旅游等行业的发展带来新的契机;再自然化的城市湿地公园景观,将成为市民游憩娱乐的新热点。
为了更好地建立湿地保护政策。
湿地公园既不能狭隘地理解为种植湿地植物,营造“自然”湿地景观;也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城市湿地+城市公园”;更不应利用宝贵的天然湿地资源,开辟成人工气息浓厚的水上乐园。
湿地公园规划设计应基于湿地的“传统”特性,即地表水的净化和调节之上。
同时,也要使湿地环境能够兼具野生的和园林的自然特征。
它应以保护或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为前提,以充分发挥其环境效益为目标,以其充满野趣的领土景观为特色,吸引公众的到来,并通过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普活动,达到保护湿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宣传作用。
三.盘锦湿地公园规划方法1.盘锦湿地公园的规划理念由于湿地具有调蓄洪水; 净化水质; 调节气候; 生物资源丰富。
据该地区人口、资源、生态和环境的特点,以维护城市湿地系统生态平衡、保护城市湿地功能和湿地生物多样性,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为基本出发点,坚持“全面保护、生态优先、合理利用、持续发展”的方针,充分发挥城市湿地在城市建设中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盘锦湿地公园规划应以湿地的自然复兴、恢复湿地的领土特征为指导思想,以形成开敞的自然空间和湿地公园的定义与概念地带、接纳大量的动植物种类、形成新的群落生境为主要目的,同时为游人提供生机盎然的、多样性的游憩空间。
因此,规划应加强整个湿地水域及其周边用地的综合治理。
其重点内容在于恢复湿地的自然生态系统并促进湿地的生态系统发育,提高其生物多样性水平,实现湿地景观的自然化。
规划的核心任务在于提高湿地环境中土壤与水体的质量,协调水与植物的关系。
为了实现城市湿地公园的规划目标,必须将湿地的整治与景观规划结合起来。
首先应开展深入细致的调研工作,从不同层面、不同元素着手,如地下水位、不同层次的土壤结构、不同层面的构成材料等地下状况,及其动植物在地面上形成的痕迹、动物的活动习性、景观要素的变化规律等外貌特征,达到由表及里的规划深度。
规划应紧紧围绕“水”的主题,将湿地公园作为生物与能量交换的生态廊道,联系周边的绿地、林地、农田、城市、乡村等各类生态系统,共同形成新的景观整体。
因此,城市湿地公园规划要将构成湿地整个物质循环圈中的各种要素,如水体、农田、土壤、植被、动物、自然状况、生态系统等等,作为规划的基本要素,融入形成整体性的领土景观规划要求之中。
尤其是湿地环境中的各种自然元素,无论其状态如何,自然的或经过人工处理的,都应作为规划中的最重要元素,以构成城市湿地公园景观类型及景观特色的框架。
2.盘锦湿地公园系统保护原则保护湿地的生物多样性:为各种湿地生物的生存提供最大的生息空间,营造适宜生物多样性发展的环境空间,对生境的改变应控制在最小的程度和范围。
保护湿地生态系统的连贯性:保持城市湿地与周边自然环境的连续性;保证湿地生物生态廊道的畅通,确保动物的避难场所;避免人工设施的大范围覆盖;确保湿地的透水性,寻求有机物的良性循环。
保护湿地环境的完整性:保持湿地水域环境和陆域环境的完整性,避免湿地环境的过度分割而造成的环境退化;保护湿地生态的循环体系和缓冲保护地带,避免城市发展对湿地环境的过度干扰。
保持湿地资源的稳定性:保持湿地水体、生物、矿物等各种资源的平衡与稳定,避免各种资源的贫瘠化,确保城市湿地公园的可持续发展。
合理利用湿地动植物的经济价值和观赏价值,合理利用湿地提供的水资源、生物资源和矿物资源,合理利用湿地开展休闲与游览,合理利用湿地开展科研与科普活动。
协调建设原则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与湿地特征相协调,体现自然野趣;建筑风格应与城市湿地公园的整体风貌相协调,体现地域特征;公园建设优先采用有利于保护湿地环境的生态化材料和工艺;严格限定湿地公园中各类管理服务设施的数量、规模与位置。
3. 盘锦湿地公园的规划措施第一,盘锦湿地公园规划最重要环节之一,在于实现水的自然循环。
首先,要改善湿地地表水与地下水之间的联系,使地表水与地下水能够相互补充。
其次,应采取必要的措施,改善作为湿地水源的河流的活力。
第二,盘锦湿地公园规划的另一最重要环节,是采取适当的方式形成地表水对地下水的有利补充,使湿地周围的土壤结构发生变化,土壤的孔隙度和含水量增加,从而形成多样性的土壤类型。
第三,盘锦湿地公园规划还应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周边地区的排水及引水系统进行调整,确保湿地水资源的合理与高效利用。
在可能的情况下,应适当开挖新的水系并采取可渗透的水底处理方式,以利于整个园区地下水位的平衡。
第四,土壤作为景观规划的要素之一,在土层剖面上是由不同材料叠加而成的。
不同的土壤类型产生了不同的地表痕迹和景观类型。
城市湿地公园规划必须在科学的分析与评价方法基础上,利用成熟的经验、材料和技术,发现场地自身所具有的自然演进能力。
4.充分利用湿地植物,发挥湿地功能,开发生态旅游精品,强化科普环境教育。
A、增加游客生态体验。
进入湿地保护区,沿“溪畔漫游径”可以发现一些“生命足迹”,包括脚印及显示动物曾“到访”河道的各类模型。
平台和传意牌为游客介绍水生动物如何适应河流上游、中游及至河口的各种环境。
水上木桥引领游人踏上“演替之路”,随生境改变而看到不同的植物。
包括在水面上的如睡莲等浮水植物,与在水边生长的如芦苇等挺水植物,及至最后的林地。
B、开发生态旅游精品。
让游人亲身体验湿地生趣。
溪畔漫游径、演替之路、红海滩净桥分别位于河畔、鱼塘和泥滩的观鸟屋引领游客走进不同的生境,寻访各式各样的有趣生物。
C、有效利用湿地植物。
植物观赏是湿地生态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建设湿地植物园,引进国内外适宜的湿地植物,按不同的主题布局;充分利用游客对湿地植物的好奇心理,注重植物种类的空间变化,丰富体验,寓教于游乐之中。
此外,辟出专门的引种培育区域,以先进的技术培育湿地物种,供科研之用,也可出售,实现生态旅游与湿地其他功用的有机融合。
在湿地生态系统恢复、湿地处理污水工程中,充分利用浮床、草坪等,营造景观效果佳的植被系统,给游客提供游憩场所。
D、挖掘内涵、品牌经营,注重细节、协调发展。
盘锦湿地公园在开发过程中应充分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提升知名度,塑造品牌形象。
盘锦湿地公园主题景区建设时,要多布局与景区游览相关的内容,避免商业化充斥景区。
E、走出去,请进来,积极开展交互式活动,积极开发生态科普旅游。
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的“爱鸟周”宣传,对广大市民进行湿地法律法规和科普知识教育。
我们可以以湿地论坛为载体,加强科普环境教育,吸引公众参与,普及湿地知识。
同时,优化生态科普旅游路线,开放简单易操作的实验室,改变传统旅游的静态多、动态少,讲解多、动手少等弱点,注重参与性、体验性,想方设法让科技动起来,鼓励青少年和游客动手实践,激发青少年对湿地知识学习的兴趣和爱好,加强广大青少年的科普教育。
F、与学校、科研机构、社会各界联合,共同打造全国性的湿地科普教育基地。
从整体教育观念出发,加强与科协、学校等其他教育机构的长期的横向联系。
进行建设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探索;四.结束语湿地园林是一个全新的园林类型,不论是建国理论,还是应用技术,都不够成熟,有待于广大的园林工作者重视和完善。
相信结合中国传统园林艺术、现代生态学理论、时代要求以及历史文化特点,湿地园林定会成为21世纪风景园林事业的一个重要发展方向。
当前园内外城市进行生态重建,其中一个重要策略就是保护和利用水生湿生植物及其生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
可以认为,建设湿地园林是城市生态重建的一个重要内容和有效途径。
此外,通过湿地园林建设,能缓冲城市硬质量景观的压力,满足人们亲近、回归自然的需求。
试想人们在紧张生活之余,留恋于水天之间,徜徉在阳光余晖之下,无疑是心旷神怡的一大乐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