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岁月如歌 情怀依旧——读刘浩歌散文随笔集《岁月如歌》-论文
岁月如歌 情怀依旧——读刘浩歌散文随笔集《岁月如歌》-论文
的每一种物事 ,都散发着人性观照的人 文气息 。刘浩歌试图 以一种略显拙朴 的
书写方式 , 以自己的文学与人生体验 , 去 揭示乡土文学的深厚底蕴 ,展示东方神
州 民族淳朴 、 本真的状态 , 探 问其背后的
乡音 、 乡情源流 , 乡土成 因与世人道 。 关
出 版: 作家 出版社
定 价 :2 8元
散文 ,我们可以感受到他所传达的完完 全全 是一 个原 生状 态的乡村 ,他不写刘 亮程所谓 的哲 学 ,不写谢子安的 田园牧 歌, 这些都 是乡村的异类 , 是用知识分子 高高在上 的悲 天悯 人的情 怀和智性去过 滤乡村, 或者说异化乡村 。 这样的乡村让 城市人现代人看来有如看西洋景 ,能够 让他们的 自信得到最大限度 的满足 。他
U A N C H A Y U S l K A O
双 周书 影
岁月如歌 情怀依 旧
读刘浩歌散文随笔集 岁月如歌》
■马 忠
《 岁月如歌》是乡土作家刘浩歌最新 出版 的一部散文随笔 集,也是作者的第 2 4 本著作 。
这 部 综 合 文 集 ,除 了作 者 为一 些 文 学新 人 所 写 的序 之外 ,绝 大 多 数 可 以 归
写乡村既非回望 , 也不是感恩 , 而是把自
己的 赤脚 踩在泥土上 ,这种方式就像在 山间行走 ,自然而随意 , 像“ 迎 喜神迎的
不是哪门子神仙 ,是乡下人的五畜六禽, 这是 老祖宗留下来的一个传统 ,一缕炊 烟, 几声五畜六禽的叫声 , 人就有 了活下
入广义的散文之列 , 其中包括抒情散文 、 专访特写 、 文艺随笔等等 。 这数十篇 长短
忠实地记录了作者的见闻 、 思想 、 情感流 程, 使读者产生浓烈的兴致, 受到真真切
切 的感 染 。 “ 听 了娘 的 话 ,我 傻 乎 乎地 笑 了, 在 她 温 暖 的怀 抱 里 , 风吹不着 , 雨淋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土和沉静写作的韧性 。我致 力于乡土文 学挖掘 ,把那些像深藏 的地 下水一样滋 养一方百姓的边缘文化 与生活 ,鲜活地 表现出来 。 ”这样说 ,也这样做 。
于他作 品的艺术特色 ,已有众多方家作
58
神上的归依, 但借助写作 , 则会更 多地产 生一种形而上的温暖和满足 。通 读这 部
面 ,刘浩歌散文的真实性还体现在他笔 下所呈现 出的原生状态的乡村上 。 从《 娘
散文随笔集, 我们不难 看出, 作者直面 自
己真实的家园 , 不虚妄, 不矫饰 。 家园里
看年戏》 、 《 年戏 红嫂 》 、 《 童年往事》等
不 一 的文 章 , 是 作 家 阅 读 生活 “ 源泉” 、 感
去的精气 神 。 ”( 《 故乡年昧》 )可以说 , 这
些文字才是真正生活化的, 细节的 。 作者 和乡村之间没有任何隔膜 , 从小到大 , 都
受艺术 “ 甘泉 ” 的忠实记录 , 没有洋洋洒
洒 的 鸿篇 巨 制 , 没 有 高 深 莫 测 的 玄 章 奇
过评论,《 乡土文学》杂志社主编 、著名 文学评论家高厚先生在他的 《 刘浩歌 文 学现象论》一文中有这样 的论述 : “ 没有 修饰 ,一片至诚在浩歌心中 ,读者是上
帝, 上 帝 就 是 乡 亲 们 !” 我 认 为 高 先生 说 的 十 分 中 肯 。虽 然 这 一 结 论 主 要 针 对 刘 浩 歌 的 小 说 创作 而 言 ,但 同 样 也 适 合 他 的散文写作 。
的确 , 广 袤 而 厚实 的 乡土 , 不 仅 仅 生 长 绿 色 的 森 林 与 庄 稼 ,而 且 生 长 世 人 最
不着 , 对万事万物毫不知觉 , 更不知道人 生 的好 歹 ,不憨睡它个几天几夜才是傻 瓜呢 !” ( 《 太阳, 太阳》 ) 这样的叙述 , 给 人一种抚慰心灵的温暖 ; 同时 , 也让我想 起了母亲 。 这样的文字 ,让人觉得踏实 、
个 看 法 ,竟 与 刘浩 歌 不 谋 而 合 了 ,他 在
文, 没有铺张扬厉的豪言壮语 ; 有的是深 厚宽 阔的生活视野 ,有 的是见微 如著的
所思 所 感 , 有 的 是朴 实 灵 动 的 艺 术 闪光 。
许多著名文学家都对散文 的真 实性提 出 过种种要求 。 欧阳修说 : “ 事信言文 ,乃
真切 , 一次 次 地 想 起 我们 的 家 园 。 另 一 方
他的认识呢? 岁月如歌 , 期待如昔 。 惟有 祝福勤劳的他和他 的父老乡亲一样 ,低
伏身躯 ,从泥土里培育 出更多更好的青 枝绿叶的庄稼和文字 。 ■
质朴的情 感与最深邃的文学 。于每个人
而 言 ,乡 土 和 那 里 的 父 老 乡 亲 是 我 们 精
光 ,可 以呼吸到鲁南平原所散发 出的那 股特有的泥土气息 ,可 以谛听到 改革 开 放大潮中渤海湾前进的足音 ,可 以感受
到 李 景 上 将 、杨 斯 德 将 军 等 的 人 格 魅 力 … …正 如 作 者在 代 后 记 中所 坦 言 的 : “ 文 学 与 世俗 ,与 功 利 无 关 ,文学 需 要 净
我] f i n n 道 ,真实性 是中国散文的优
良传统 。 从司 马 迁 到唐 宋八 大家 , 历 史 上
生活在乡村 。 因而 , 他 的文字散发着浓郁
的乡村生 活气息 ,当然也 因此让有一些 人感觉到 “ 土” ,正是这个原故 ,才更加 彰显 出其乡土写作 的鲜明特色 。 . 我一直这样认为: 好的文字 , 就如 同 是对人文精神 的坚守 ,就像五谷杂粮的 种子 , 深埋 于人心温暖的大地 。 没 想到这
性 ,这 一方面体 现在所记的事与所抒的 情中 , 比如 《 我所认识的林非先生》 、 《 怀
念 恩 师 刘绍 棠 》 、 《 走 进 十 月 》等 文 , 就
《 阳光下的乡土地》 一文中这样写道 , “ 但 愿, 我的作品就象娘的手一样 , 是那乡村 沃土 , 只要一场雪 , 就会变得丰姿光洁 。 ” 诗一般的语言 , 表达了美好 的愿望 。 我与 刘浩歌相识已近 1 0 年 ,这是第三次为他 写评 ,但 一篇 短短的文字又怎能写尽对
能 见 于后 世 。 ” 陆游说 : “ 必有 是 实 , 乃 有
从这些文章里 , 我们可 以领略 到红叶谷 、
磨 镜 台等 画 山 绣 水 那 绿 宝 石 般 的 绮 丽 风
是文 。 ”等等,都把散文的真实性看作能 否取信于读者 , 传 之久远的重要问题 。 刘
浩歌的散文 , 除 了上 述 特 点 , 还 具有 真 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