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谢信
中央党校:
值此新一轮扶贫开发十年规划纲要出台之际,大名县80万人民向十六年来给予大名无私关怀、全力支持和帮助的中央党校各位领导和同志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感谢。
大名县1994年被定为国家贫困县,1995年,中央确定中央党校对口帮扶大名。
十六年来,中央党校为我们的扶贫脱贫事业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倾注了大量心血。
通过十六年的帮扶,大名县贫困人口从1994年的45.3万人下降到现在的5.4万人,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994年的547元增至2010年的4291元,GDP从1994年的10.9亿元增至现在的86亿元,全部财政收入实现1.86亿元,大名整体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和后劲。
十六年来,中央党校向大名派出了12批30名干部挂职锻炼,捐款捐物1900多万元,其中直接投资1000余万元,帮助引进项目资金1.9亿元,为大名县帮建了大批富民工程,帮助建成了一系列立县兴县项目,为大名培养了大量的兴县人才。
尤其是中央党校提出的“真心扶贫、热心扶贫、实心扶贫”的扶贫方针得到了全面落实,取得了显著成绩,是大名加快脱贫步伐的最大动力。
通过中央党校大力帮扶,大名经济建设和社会事业发生了新的变化,对中央党校的关怀、
支持和无私援助,大名人民将永远铭记,中央党校已在大名人民心中树起了一座永久的丰碑。
新时期以来,中央党校一如既往地做好大名县的扶贫工作,更好地贯彻党的扶贫政策,提高帮扶工作的成效。
不断选派优秀的干部到大名挂职帮扶,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为大名的扶贫工作作出努力。
在中央党校自身资金有限的情况下,每年仍安排专项资金支持大名的扶贫开发工作,为进一步改善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服务。
中央党校发挥在干部教育上的优势,加强智力扶贫和人才扶贫工作。
通过党校的扶持,大名干部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更好了,开放意识更强了,思想观念更先进了,发展的基础更牢了,全县的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中央党校帮扶大名十六年来所取得的成绩是值得充分肯定和大力赞扬的。
中央党校帮扶大名的有益实践,已成为中央机关在我省帮扶工作的成功范例,也为河北省各级帮扶部门树立了榜样。
我们建议全省扶贫系统认真总结推广中央党校的帮扶经验。
更让大名人民难以忘怀的是,中央党校各位领导在百忙之中高度重视大名扶贫工作,一开始就提出“真心扶贫、实心扶贫、热心扶贫”的工作方针,历届校领导都非常关心大名,郑必坚、汪家璆、王伟光、孙庆聚等多位党校领导先后到大名视察指导扶贫工作,亲临大名访贫问苦办实事。
2003
年7月30日,王伟光校长视察大名时表示:“大名不脱贫、党校不走人”;2004年11月12日,孙庆聚校长视察大名时提出“四个不变”:“扶贫的方针不变、宗旨不变、精神不变、工作不变”;2003年9月23日原常务副校长虞云耀同志在接见大名县委、县政府主要负责同志时表示:“即使大名脱了贫,我们也要像走亲戚一样经常来往,给予支持”。
原常务副校长苏荣同志也对扶贫大名工作特别关注,亲自协调国务院扶贫办为大名县争取扶贫资金,支持大名县的扶贫事业。
李景田常务副校长多次批示要帮助支持大名的扶贫工作,体现了中央党校新的一届校委领导对大名扶贫工作的重视,是对我们的极大鼓舞。
“吃水不忘打井人、脱贫难忘党校恩”。
对中央党校的关怀、支持和无私援助,大名人民将永远铭记。
中央党校的真心扶贫、实心扶贫、热心扶贫,不仅使全县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前所未有的改善,而且极大地激发了全县干部群众自力更生、艰苦创业的积极性。
县域经济形成多“龙”腾飞之势,面粉产业创出“五得利”、“邯雪”中国名牌面粉,成为全国最大面粉加工基地县;花生产业成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型经济;香油产业被国家命名为中国小磨香油之乡,建成了一大批新的立县项目;县城六横九纵、30平方公里、容纳30万人的框架初具规模。
全县上下呈现出心齐、气顺、风正、劲足的良好局面。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人挖井,后人吃水;前人搭台,后人唱戏;前人修路,后人方便;前人修学校,后世出栋梁。
我们所从事的扶贫工作,是意义比艰难更伟大的事业,是功在当代、利泽千秋的伟业!十六年的帮扶、十六年的关怀、十六年的变化,在大名人民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树立了永久的丰碑,所有参与进来的集体和个人,都将永远铭刻在大名人民心中,将被历史所铭记。
2011年7月1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