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厦门社科院重点课题“闽台物质生产习俗历史文化资源调查”(【2011】46号)阶段性成果;福建省社会科学重点课题“闽台海洋民俗史”(2013A023)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蔡清毅(1976.2-),硕士,副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品牌管理、文化创意、会展经济。
建茶在海上丝绸之路中的地位与历史影响研究蔡清毅(福建省社科研究基地文化产业中心 厦门理工学院文化产业学院 361004)摘要:得益于海上丝绸之路和历史移民,福建率先将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对外传播中国文明。
福建人把茶、瓷、丝三位一体,让海上丝绸之路交易结构发生变化的同时,依托这条通道奠定自己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多个主港地位、打下世界茶产业的基础、对世界政治经济文化等文明产生积极影响,更成为两岸品茗同味一心的主体创造者。
关键词:福建茶叶;海上丝绸之路;地位;历史影响。
海上丝绸之路,源自秦汉,发展于三国隋朝,繁荣于唐宋,转变于明清,是目前已知的世界上最为古老的海上航线。
最早起源于巴蜀之地的茶叶发现、茶产业发展,茶文化传播,是中国人对世界一大贡献。
得益于海洋经济和移民,闽台茶人率先将茶叶作为一种商品,开辟“丝茶之路”。
福建最早之于世界的意义,乃是茶、瓷、丝,这恰好是19世纪中国被卷入经济全球化进程中的三种重要商品。
[1]福建茶叶对于世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语言、习俗、产业、经济与政治等方面。
近代几大战争中,茶叶以一种更另类的方式影响时势。
从某种意义上说,福建茶叶对世界文化史有着深远的影响。
1 福建茶叶改变了海上丝绸之路的货物结构海上丝绸之路,最初由丝绸等贸易而起,中晚唐起陶瓷上升至出口货物之首位,称陶瓷之路;清代茶叶出口上升至首位,称丝茶之路。
闽台茶人固执的认为,只有茶、瓷和丝绸三者的结合,才能传达中国式的声音。
福建种茶历史悠久。
福建南安莲花峰有一处刻有“莲花荼襟”摩崖石刻,署“太元丙子”4字(即公元376年)。
这一石刻比茶圣陆羽撰著《茶经》还早404年。
晚唐以及宋代对建茶以及建安窑的推崇,让福建茶叶从此香飘九洲,长活在中国的茶话语体系中。
建茶作为地方政府的贡茶,在晚唐开始显露名声。
宋元时期,福建茶文化发展一浪高过一浪。
北苑茶作为皇家御焙,持续458年,蔡襄、丁谓等人,在此精心制作龙凤团茶,倾倒朝野;私焙壑源茶叶,比肩龙凤;分茶、斗茶风流天下,大观皇帝亲为著作,提炼中国茶道;建盏风靡天下。
闽中的茶种、茶器和制茶、品茗方法一同传至东瀛、朝鲜,成为日本茶道、朝鲜茶礼之源。
明清时期,茶叶创新增多,开创乌龙这一最高的制茶工艺。
福建自古海运发达,为茶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早在唐代就开辟泉州刺桐港,明初辟漳州月港,清初辟厦门港。
据《宋会要辑稿》载:“国家置市舶司于泉、广,招徕岛夷,阜通货贿,彼之所阙者,丝、瓷、茗)、醴之属,皆所愿得。
”[2]可见宋代开始,茶叶已经成为出口的商品。
到郑和下西洋打开了茶叶之门,外销渐盛。
福建茶人取代长期倒卖中国茶的契丹人,[3]先后把茶叶称呼从Kitan(契丹)转变到Boheatea(武夷茶),从chai(陆路传播对茶的称呼)转变到tea(海路对茶的称呼)。
同时因为茶禁,海路尚未畅通之时,陆路已经出现,晋茶帮开辟了“万里茶路”,有利的推动了中欧经济的交流。
明末清初,茶禁松弛,福建省茶叶出口递增,最早以绿茶为主,以后武夷茶渐多,最终成为中国茶在欧洲的代称。
1596年,荷兰人在爪哇不丹建立东洋贸易据点。
1610年荷兰商人首次购到由厦门运去的茶叶。
1644年英国托马斯卡洛韦(Thomas Garraway)在《茶叶的种植、质量和品质》一书中说:“英国的茶叶起初是东印度公司从厦门引进的。
”1689年,东印度公司委托厦门商馆代买茶叶150担直接运往英国。
到18世纪初,我国茶叶出口地仅有福州、泉州、广州三个口岸。
1699年该公司定购的茶叶有优质绿茶300桶、武夷茶80桶。
1702年该公司载运的整船茶叶,松萝茶占2/3,珠茶占1/6,武夷茶占1/6。
1751-1760年,英国东印度公司从中国输入茶叶1678余万千克。
其中武夷茶2363万磅(1063.35万千克)占总输入量的63.3%,在英国被誉为“东方美人”。
许多国家对“茶”的语音也由厦门方言“Tay”的读音称茶为“Thee”。
1842年,福州、厦门成为中国五大通商口岸;北上的茶叶之路走向没落,被新的海上茶之路所代替。
福建和台湾茶叶大量输出,促进了茶饮料在各地的普及,并成为世界上最富盛名的三大饮料之一。
福州“闽海关”、厦门“厦海关”、宁德三都澳“福海关”,均为福建茶叶出口的重要港埠;广州、潮州、漳州、泉州、厦门等地茶帮兴起。
光绪初年为福建茶业的最盛时期。
1878年,福建茶叶出口达80多万担(4万吨),约占当时全国年出口量的1/3。
2 因茶,福建拥有海上丝茶之路多主港地位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当时东西洋间一系列港口网点组成的国际贸易网。
每一朝代的海上丝绸之路都会出现主要贸易港口和次要贸易港口。
海上丝绸之路是由单向到多向、由线状到网状的转变过程。
[4]因为茶叶的兴起和创新,福建在主要贸易节点中占有不可多得的多个位置。
2.1 泉州港——海上丝茶之路起点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识发起对丝绸之路的综合考察,认定泉州是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
根据记载,南朝(420—589年)就有出口阿拉伯的茶叶从泉州港输出。
早于马可波罗280年前就来到中国的意大利商人雅各在《光明之城》中说:“在城里的市场上,可以看到……一种用灌木的小叶子做成的饮料,那种东西在他们中间很受重视,不过尝起来都很苦。
”[5]这种饮料就是茶叶。
而光明之城就是泉州。
宋政府在泉州设置专职提举宫,以管理包括建茶在内的对外贸易事项,又屡次“申严私服(武夷茶)入海之禁”、甚至严令“载建茶入海者斩!”但每年仍有大量的茶叶从泉州港偷运出海。
南宋时,中国茶销路日广,日本等国皆愿进口茶叶,如嘉定十五年(1222年)10月11日臣僚言:“国家置舶习于泉广,招来岛夷,阜通货贿。
波之所阙青,如瓷器,茗酒之属,皆愿所得”,泉州是福建茶叶外销的重要港口。
陈龙先生指出“宋代福建茶在国内达到首屈一指的地位,著名的建瓯北苑御茶园,生产当时国内最名贵的贡茶,建溪官茶天下绝,茶叶成了宋元时期泉州港海外贸易的宝货之一。
在泉州港后渚出土的宋代远洋海船货舱中发现装载茶叶的大型茶壶,闽台之间的海上来往早已开始。
”[6]2.2 厦门港——世界茶港 乌龙通道具有“八闽门户”之称的厦门港,昔日为中国乌龙茶输出最大的港口,也是茶叶出口最大的输出口岸。
1689年,厦门出口茶叶150担,开中国内地茶叶直销英国市场之先。
五口通商后,尤以咸丰至光绪年间茶叶出口最为兴盛,1869-1881年间,每年有3000~4000吨乌龙茶由厦门出口。
[7]1877年创下5425.68吨的最高历史纪录。
[8]之后,因以次充好,无法与台湾、日本产品竞争,建茶对欧美出口逐步衰落。
1923年,厦门成立茶叶同业公会,有茶行茶庄40多家,此时出口局限在东南亚地区。
上个世纪80年代后,厦门再次成为乌龙茶出口和消费的集散中心。
如今厦门,有茶店和茶艺馆近2万家,茶文化浓郁,茶叶界有种说法全国茶叶看福建,福建茶叶看厦门。
厦门正打造“世界茶都”,恢复世界茶港的地位。
2.3 三都澳——中国近代海上茶路宁德市三都澳是“中国第一,世界少有”的天然良港,是近代中国东南“海上茶叶之路”,出口茶量曾占全国的26%—30%,占全省的47%—60%。
1868年5月8日,三都澳成立“福海关”。
不久出口茶叶就从1899年的8.91万担提升至1910年的12.39万担。
海关报告中指出:“其他各口出现的贸易萧条,至今为止还没影响本口。
” 1915年国际红茶畅销,该埠出口茶上升到建港后的第一次最高水平,达142588担。
据《中华民国十二年(1923年)之都澳华详贸易情形论略》载:“本年春间欧美各国所存红茶无多……出口之数,较上年多至两倍有奇,……春间绿茶,在此方销路极广”。
这年茶叶输出量达142829担,比1922年增长36.52%,达历史最高水平。
二十年代末至三十年代初,三都澳出口茶量约保持于11万担。
2.4 马尾港——独领风骚“闽海关”19世纪中叶,福州成为五大通商口岸和全国三大茶市之一。
1853年,太平天国运动和上海小刀会起义切断了武夷山运往广州的旧茶路及运往上海的新茶路,从而使福州一跃成为国际茶叶贸易的中心之一,改变了鸦片战争中国对外贸易格局,使茶叶贸易成为福建地区的经济支柱。
对此,美国传教士卢公明(Justus Doolittle)这样描述:有数据表明,福州的茶叶贸易是快速发展的,1856-1857年间,从4月30日算起,广州出口茶叶21359865磅,上海是36919064 磅,福州34019000磅。
1859年7月起,广州向美国出口了3558424磅的茶叶,厦门是5265100磅,上海是6893900磅,福州则达11293600磅。
福州出口的茶叶总数比广州和上海的总和还要多一百万磅。
同期,运往英国的茶叶,广州是41586000磅,上海12331000磅,福州达到36085000磅,相当于上海和广州总和的三分之二。
1863-1864年间,截止到5月31日,福州运往英国的茶叶额达43500000磅,到澳大利亚的是8300000磅,美国7000000磅,总计超过5800万磅。
不难看出福州在商业上的重要地位。
截止到1863年12月31日,福州进口货物总值超过1050万美元。
与广州、上海不同的是,福州无丝绸可出口。
[9]港口输出货物总值中,茶叶几达80%,各茶类一应俱全。
2.5 武夷山—恰克图的万里茶路与海上丝绸之路相连的万里茶路,是在1728年由山西商人开拓从福建武夷山下梅村至中俄边境恰克图的贸易通道。
全程5150公里,这条“万里茶路”,绵延清代200余年,成为我国历史上继汉唐丝绸之路之后,又一条重要的亚欧国际商路。
其中茶叶贸易占九成以上。
经此道运往恰克图茶叶,1735年为一万普特,1830年达十四万普特,1850年增至三万普特,百年间增加了30倍。
3 凭借海上丝绸之路,建茶奠定世界茶产业的基础中国、印度、斯里兰卡一直是世界三大茶产业基地。
中国是茶叶发源地,福建还是世界茶产业的发源地。
3.1 从茶单词发音看如今世界大致有50多个国家种植茶叶。
中国给了世界茶的名字、知识、文化习俗、栽培加工技术、品饮艺术。
其传播有两条通道:一是丝绸之路,经过俄罗斯,到达希腊、土耳其等国家,所以这些国家中“茶”的发音和汉语北方话里的发音很相似;一是“海上丝绸之路”从福建东南沿海出发,到达欧洲,主要是西班牙,因此西语以及和西语同语族的法语、意大利等的发音与闽南话几乎一样。
英国早期为“CHA”,自从厦门进口茶叶后,即依照闽南话称茶为“T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