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题部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
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不选、多选、错选均不得分)1.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A.雕琢(zhuó)栖息(xī)游目骋怀(chěng)B.门槛(kăn)塑像(sù)锲而不舍(qì)C.筵席(yàn)谪居(zhé)舞榭歌台(xiè)D.徘徊(huái)袅娜(nuó)羽扇纶巾(guān)【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字音辨析。
字音重点考核多音字、形声字、形似字、音近字、方言、生僻字等,多音字注意据义定音,要找规律,结合词义、词性、运用场合等记忆。
A项,栖息(xī)——qī;B项,锲而不舍(qì)——qiè;C项,筵席(yàn)——yán。
2.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敲诈沁园春完璧归赵B.旋律醉醺醺一愁莫展C.慷慨捉谜藏没精打采D.修茸汗涔涔沧海桑田【答案】A【解析】B项,一愁莫展——一筹莫展:C项,捉谜藏——捉迷藏;D项,修茸——修茸。
本题主要考查字形辨析。
相近字形的考核主要考核形近字和音近字,试题的内容有两字词语、三字熟语和成语,成语的考核是重点。
汉字是音形义的结合体,辨析字形当然要从字音和字义上下功夫。
主要的方法是:形辨法。
形近字虽然字形相近,但却有细微的区别,这细微处就是辨析的关键。
音辨法。
有些形近但读音不同的字,可以通过读音的不同加以辨析。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我经常获得在家养状况下的变异的知识,虽然不完备,却能给研究提供最良好的和最安全的指导。
B.我真想告诫所有长大了的男孩子,千万不要跟母亲来这套倔强,我已经懂了可我已经来不及了。
C.胜者弹冠相庆,笑容灿烂;负者垂头丧气,神情落寞:体育带给人们的情感冲击直接而强烈。
D.为了建设“美丽浙江”,我省各地因地制宜,真抓实干,迅速落实生活垃圾分类的各项措施。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词语及成语的正确运用。
成语的错误类型主要有内涵不明,感情色彩失当、对象错类和不合语法,考核的重点是望文生义、对象错配和褒贬失当。
弹冠相庆:比喻一个人做了官或升了官,他的同伙因为将得到援引,有官可做,也互相祝贺。
后用来形容坏人得意。
含贬义。
感情色彩不当。
4.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霍金是一位杰出的科学家,也是一位与疾病顽强斗争的科学斗土,为科学为人类作出了巨大贡献。
B.《2017微信数据报告》显示,截至2017年9月,微信支付的绑卡用户已经超过8亿多人。
C.公共法律服务落实更加到位,体系不断完善,已经进入从“有形”向“有效”发展的轨道。
D.围绕《湄公河行动》《战狼》红海行动》等电影制作播出为重要标志,中国大片已然崛起。
【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病句辨析。
先抓典型的语病标志,比如两面词、判断词、并列动词;然后压缩句子,保留主干,看是否残缺、是否搭配。
B项,语意重复,“超过”“多”去掉一个;C项,语序不当,应为“公共法律服务体系不断完善,服务更加到位”;D 项,句式杂糅,“围绕……”“以……为重要标志”杂糅。
5.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据说,人若从山顶往下滑,;沙粒随人流动,又说,;。
鸣沙山因此得名。
①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②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③发出鼓乐般的隆隆声响④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A. ①②④③B. ③①②④C. ①③④②D. ③④②①【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解答连贯题最重要的方法就是根据上下文意进行推断。
解答此题,结合前面内容“人若从山顶往下滑”分析,结合①中的“脚下”,判断①为首句;结合“狂风”“轻风”分析,④和②在一起,综合C项正确。
点睛:对于考查语句连贯性的题目,考生应按照如下步骤操作:1.抓中心。
首先要统揽全局,抓中心句,分析句子的性质和作用(如总领句、总结句、过渡句、解说句、观点句、材料句等),然后分析其他句子是如何围绕中心句来组织的。
2.抓思路。
句子中的思路一般指三个方面:时间顺序、空间顺序和逻辑思维的顺序。
空间顺序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从外到到内;逻辑顺序,就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具有规律性的顺序。
3.抓标志。
语言标志常常表现为:关联词语、暗示性词语、句子之间的对应关系(内容上、形式上)、陈述对象或议论角度、抓句式等等。
4.抓语境。
文章要表达的情感或喜或悲或褒或贬,或高昂或低沉,是通过一定的情景色彩渲染而完成的。
在同一段文字中,这种基调、气氛、色彩要保持一致。
此类题目要在快速阅读整段文字,初步感知大体内内容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根据上下文的句子结构、逻辑顺序等来分析、推理、判断,可以用排除法。
6.下列诗句运用的修辞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西北有浮云,亭亭如车盖。
(曹丕)B.落花如有意,来去逐轻舟。
(储光羲)C.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
(元好问)D.寒鸦数声起,窗外月如霜。
(沈受宏)【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诗句修辞手法分析。
A项,把“浮云”比作“车盖”,比喻修辞。
B项,“落花”“有意”,赋予落花以人的情感,拟人手法。
C项,“回首亭中人,平林澹如画”,描写归途的景色,诗人恋恋不舍地回头张望,看到朋友们仍旧伫立长亭,但身影已经模糊不清,终于织进了一片漠漠烟林……此情此景,宛如一幅澹远清隽的小画,韵味深长,比喻修辞。
D项,“月如霜”,比喻修辞。
7.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A.总角之宴,言笑晏晏总角:指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
B.壬戌之秋,七月既望既望:望日的后一日。
望,指农历每月十五日。
C.赠谥褒美,显荣于身后谥:谥号,褒贬死去的帝王或高官等的称号。
D.后五年,吾妻来归归:旧时指出嫁的女子回娘家探望父母。
【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化常识。
这类试题一般不考过于冷僻的内容,涉及的大多是科举、姓名、礼俗等,考生要注重平时知识的积累。
D项,“归”,指女子出嫁。
归省:指出嫁的女儿回娘家看望父母;归:女子出嫁;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归安:旧时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已B.白露横江,水光接天C.明月半墙,桂影斑驳D.思厥先祖父【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古今异义词。
A项,“博学”,古义:广博地学习,广泛地学习;今义:知识、学识的渊博。
B项,“白露”,古义:白茫茫的水汽;今义:二十四节气之一。
D项,“祖父”,古义:祖辈父辈;今义:爷爷。
9.下列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A.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本来就知道生和死都是一样虚无荒诞的。
B.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不这样的话,你的下属都将成为俘虏!C.于是乘其厉声以呵,则噪而相逐。
——于是趁他厉声呵斥的时候,就呼叫着互相追赶。
D.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已经在东边让郑国成为边境,又想扩展它西边的疆界。
【答案】D【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语句翻译。
学会语法分析推断。
梳理主干,划分成分,落实语法功能。
将句子主干梳理好,可以帮助我们理清句子成分,从而判断词性、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等现象,以达到准确翻译的目的。
A项,“一”应该译为“把……等同”。
B项,“若属”应该译为“你们”。
C项,“则噪而相逐”,译为“就一齐喊叫着追赶他”,“相”是偏指一方的。
10.下列对《离骚》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摄提贞于孟陬兮,惟庚寅吾以降。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名余曰正则兮,字余曰灵均。
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
扈江离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
A.诗人述说自己是高阳氏的后裔,降生于寅年寅月寅日,内心充满自豪感。
B.五至八句叙写父亲赐给“我”美好的名字,名和字中寄托了对“我”的期望。
C.诗人以江离、芷草、秋兰等为饰物,表明自己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怀。
D.诗句以六、七言为主,句法灵活,“兮”字的运用增强了节奏感和抒情效果。
【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对《离骚》节选部分的理解与分析。
要仔细分辨选项内容和原文学作品内容的细微差别,然后做出判断,可用排除法。
B项,“自己热爱自然、寄情山水的情怀”分析理解不正确,象征自己高洁的志向。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鸣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节选自《师说》)1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其出人也远矣出;超出B.则耻师焉,惑矣惑:疑惑C.小学而大遗遗:丢弃D.官盛则近谀谀:奉承【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文言词语的意思。
解答此题要注意上下文,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依据上下文的语意来推导之,应该很容易判断出来。
B项,“惑”,结合前后内容分析,应该译为糊涂。
12.下列句子中“而”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A.而耻学于师B.择师而教之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D.则群聚而笑之【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虚词的用法和意义,“以”字的意义和用法。
对于文言虚词类题目,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解答此题时,需要逐项分析。
例句的“而”,连词,表示转折,却;A项,连词,表示转折;B项,连词,表示承接;C项,连词,表示承接;D项,连词,表示修饰。
13.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运用多组对比,从不同角度深入批判当时耻于从师的社会风气。
B.作者描画士大夫之族“群聚而笑”的场景,为后面的议论奠定了基础。
C.作者两次提及“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充分体现尊重底层百姓的思想。
D.段末的“鸣呼”呼应起首的“嗟乎”,再次感叹“师道之不复”的可悲。
【答案】C【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文段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放回原文,查对正误。
特别是在时间、地点、官职,人物的行为、实效方面,应仔细查对原文的词句,全面理解,综合分析。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与“士大夫”“君子”等形成对比,强调学习的重要性。
“充分体现尊重底层百姓的思想”无中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