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时作业14古代中国的农业和手工业经济(时间:45分钟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 (2018 •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上学期二调)中国古代“广种未必多收”已为人熟诵;农谚云:“锄头底下三分泽”;贾思勰曾告诫:“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
这些意在强调中国古代农业()A. 生产技术的成熟B .粮食产量的稳定C.精耕细作的重要D .生产效率的低下解析:根据材料中的“锄头底下三分泽”“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宁可少好,不可多恶”,说明精耕细作对于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非常重要,故答案为C项。
材料没有反映生产技术的发展情况,排除A项;B 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答案:C2. (2018 •湖南三湘名校教育联盟高三第一次大联考)甲骨文卜辞:“(王)大令众人曰:协田。
”《诗经》:“千耦从耘。
”(宋代)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材料反映了()A. 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B. 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C. 精耕细作推动古代农业长期领先世界D. 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解析:从甲骨文卜辞到《四时田园杂兴》反映了农业经营方式由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的变化,D 正确;铁犁牛耕是传统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A;小农经济是古代社会的基本生产模式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B;精耕细作与甲骨文卜辞的内容“协田”不符,排除Co答案:D3. (2018 •黑龙江省大庆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检测)东吴时,南方出现亩产5石稻的高产纪录,而南朝时则亩产高达10石左右,豫章(今江西北部)甚至创造了“一亩二十斛” (1 斛即1石)的最高纪录。
这种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 农业耕作技术的改进B. 北方战乱不断,社会动荡C. 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D.南方农业生产的发展繁荣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对材料的理解分析能力。
“亩产5石稻”“亩产高达10石”“一亩二十斛”等数字说明当时的农业耕作技术很高,故A项正确;古代经济重心的完成是在宋代,与题中“南朝”不符,故C项错误;北方战乱的社会环境与单位面积产量没有直接关系,故B项错误;“繁荣”强调农业的整体发展,与单位面积的产量没有必然的关系,故D项错误。
所以答案选A。
答案:A4. (2018 •安徽省蚌埠市高三联考)《四民月令》一书中记述了东汉后期地主田庄一年十二个月的家庭事务安排。
包括种植农作物(瓜、瓠、葵、葱、蒜、大豆、胡麻、黍、苜蓿、大麦、小麦、芥等等)及进行各类粮食、农副产品买卖的情况。
据此可以推测()A. 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B. 田庄经济导致土地兼并日益严重C. 田庄的生活资料基本可以自给自足D. 田庄经济有利于生产技术的提高解析:根据题干东汉地主田庄式经营,生产生活资料都能自给自足,可以闭门为市,不需要外界供给,这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特征,C项正确。
题干没有涉及地主田庄经济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的相关信息,排除A。
题干没有体现土地兼并日益严重,排除B题干强调地主田庄式经营的特点,与生产技术的提高无关,排除D。
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为G答案:C5. (2018 •柳州高三调研)钱穆在《国史大纲》中评价中国古代某土地制度时说:“此田制用意并不在求田亩之绝对均给,只求富者稍有一限度,贫者亦有一最低之水平。
”下列各项对“此田制”的理解正确的是()A. 隋唐时期为保证政府财政收入而开始实行B. 它规定全部土地归国家所有,由政府平均分配C. 它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和农业的恢复与发展D. 它有利于消除土地兼并现象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土地制度。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此田制”指的是均田制,均田制主要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这样也就有利于对无主荒地的开垦,也有利于农业的恢复与发展,选C是符合题意的;该土地制度是北魏时期开始实行的,不选A;该土地制度只是把无主的土地分给农民耕种而非把全部土地平均分配,不选B;由于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土地兼并现象是不会消除的,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o 答案:C6. (2018 •包头高三段考)明清时期实行永佃制。
永佃制有“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买卖田骨一般称为“大买”或“大卖”,买卖田皮一般称为“小买”或“小卖”。
由此可以推知,明清时期()A. 人身依附关系有所松懈B. 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C. 地主土地私有制受冲击D. 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解析:据材料“永佃制……田皮(田面)和田骨(田底)之说”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佃制是农民依约向地主交纳地租、永久佃种地主土地的一种租佃制度。
其特征是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这有利于农民对地主人身依附关系的松弛,故A项正确;永佃制下地主拥有土地的所有权,不是农民土地私有制占主导,故B项错误;当时土地所有权与土地使用权永久分离,故地主土地私有制没有受冲击,故C项错误;材料只能说明存在买卖田骨和田皮的现象,不能说明土地产权交易活动频繁,故D项错误。
故选A o答案:A7. (2018 •衡水高三调考)汉代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的玉衣形如铠甲,以金线缕结,称为“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线、铜线编造,称为“银缕玉衣”“铜缕玉衣”。
由此可知汉代()A. 手工业的发达促进了社会层次的划分B. 丧葬出现了奢靡浪费的社会风气C. 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D. 等级制推动了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解析:根据材料反映的帝王及部分近臣下葬用“金缕玉衣”,其他贵族则使用“银缕玉衣”“铜缕玉衣”,即下葬所用铠甲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可知汉代手工业发展与封建礼制相适应,故答案为C项。
这种等级差别不是因为手工业的发展所致,排除A项;B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手工业者技能的提高不是因为等级制带来的,排除D项。
答案:C& (2018 •遵义高三联考)据记载,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冶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
而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
材料表明()A. 盐铁官营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B. 官营经济任用的工匠技术水平低下C. 适度的竞争有利于经济的良性运行D. 建立官营经济是重农抑商的重要手段解析:根据“汉武帝实行盐铁官营之前,私营冶铁工业生产的铁器,质量精良且价格不高”表明盐铁私营有利于经济发展,C正确;材料“实行盐铁官营制度以后’铁器苦恶,贾贵,或强令民卖买之’”表明盐铁官营对冶铁工业的影响,无法体现“影响了百姓的日常生计”,排除A; B材料无法体现,排除;D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
答案:C9. (2018 •清远高三统测)明代政治人物王世懋在其著述中描绘了景德镇因烧制瓷器而火光烛天的情形,称之为“四时雷电镇”。
这被个别历史学者认为是“工业超时代发展的征象”,实际上他是以此来指责“当地居民穿凿地脉,以致没有人登科中举”。
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A. 政治人物的著述不足以成为史料B. 著述不属于实物资料所以可信度低C. 史料研读须正确理解作者的本意D. 历史真相因为年代久远而无法探究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对本题材料的理解关键抓住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对史实的陈述即史料,第二个层面是对史料的解读,个别历史学者的误解与实际史论的差别,此差别源于对作者论史本意的无知,断章取义造成的,因此,本题材料的理解最为合理的为C; A B D项说法与题意不符。
答案:C10.(2018 •阜阳高三质检)“中国古代官营手工业生产面临着一道难以突破的边界。
在自身的分工与专业化的发展中,分工越细,体系越复杂,代理链越长,管理成本就越高,分工带来的利益也就越低。
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
”这反映了阻碍官营手工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是()A. 分工过细B .利益内耗C.管理僵化D .外部竞争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官营手工业,旨在考查分析比较相关所学的能力。
根据题干中“当管理成本高过分工所带来的收益的时候,分工发展的进程就会终止”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官营手工业内部消耗过大阻碍了官营手工业经济的发展,符合题意的是B项,A项不是主要因素,C D项在题干中没有体现。
答案:B11. (2018 •邯郸高三诊断)清朝学者陈作霖《凤麓小志》中记载:“金陵商贾,以缎业为大宗……金陵机业聚于城之西南隅,开机之家,总会计处谓之账房。
机户领织,谓之代料,织成送缎,主人校其良楛,谓之讐货。
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缎匹,再售与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
”材料说明()A. 丝织业社会分工细致B. 南京成为丝织业的中心C. 民营手工业超过官营D. 资本主义萌芽开始出现解析:依据题中“小户无甚资本,往往恃账房为生。
各机户复将丝发交染坊染色,然后收回,织成锻匹,再售与绸缎业。
四者层层相因,休戚相关”可知在当时南京的丝织业中,有账房、小户、染坊、绸缎业等行业,社会分工非常细致,故A项正确。
B、C两项在题文中没有提及。
本题中没有出现“机户出资,机工出力”的雇佣关系,因此D项不符合题意。
答案:A12. (2018 •盘锦高三质监)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
女子七八岁以上即能纺絮,十二三岁即能织布,一日之经营,尽足以供一人之用度而有余。
”这表明当时江南地区()A. 棉纺织业开始兴起B. 手工业领域出现了新的生产关系C. 自然经济加速解体D. 纺织业与商品经济发展相互促进解析:依据材料中“清代官员尹会一在奏疏中说”可以得出题干所述时间为清代,而棉纺织业开始兴起是在元代,故A项排除;材料中没有对新的生产关系进行阐释,故B项排除;据所学可知甲午中日战争后自然经济加速解体,故C项排除;据材料中“江南苏松两郡最为繁庶,而贫乏之民得以俯仰有资者,不在丝而在布”表明纺织业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故项正确。
答案:D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2小题,第13题26分,第14题26分,共52分)13. (2018 •张家口高三调研)研究中国传统农业社会中的农贷问题,是理解中国农村经济生活中“国家一农民”关系的一把钥匙。
阅读下列材料:盛世农业政策资料》有关内容整理材料二对于小农而言,过贫则造反,过富则独立,只有不贫不富的状态最有利于国家对小农的控制。
……中国长期以来国家政权与农村社会都依赖于增长缓慢的农业剩余,农民依赖于这种剩余而生存,国家依赖于这种剩余而运作,因此两者之间的紧张关系长久存在。
……正因如此,在中国历史上,各个朝代大都有赈贷之举,其主要原因是维持小农的不贫不富的生存状态,以防崩断国家与小农间的微弱均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