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1、工程概况 (1)2、编制依据 (1)3、测量部署 (2)4、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 (3)1、 ......................................... 校核水准控制点32、 ..................................... 水准点控制网的测设35、沉降观测方法和一般规定 (3)1、 ........................................... 沉降观测周期42、 ..................................... 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53、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54、 ....................................... 沉降观测点布置:65、 ..................................... 沉降观测埋设要求:66、沉降观测 (7)1、确定沉降观测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 (7)6.2、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 (8)6.3、作业中应遵循的规定 (8)6.4、沉降作业过程技术指标 (8)7、沉降观测数据计算及成果整理 (9)7.1、沉降观测的精度 (9)7.2、沉降观测数据记录表: (9)7.3、平差计算 (9)7.4、成果报告 (9)8安全文明保证及绿色施工要求 (10)1、工程概况工程名称:沧浪新城宝运路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单位:苏州新城投资发展有限公司设计单位:苏州市建筑工程设计院有限公司监理单位:苏州现代建设监理有限公司施工单位:江苏城南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地理位置:东至宝运路,西、南至一号河,北至四季晶华小区本工程结构形式为框架结构,建筑物抗震设防重要性类别为标准设防(丙类),抗震设防烈度为6度,建筑总高为14.99m,建筑面积约7041.94平方米。
本工程所注±0.00标高,相对于85国家高程3.350,室内外高差0.15m。
2、编制依据1、编制目的本方案旨在为沧浪新城宝运路综合服务中心项目工程沉降观测工作提供较完整的技术指导,以便优质、快速、高效的完成沉降观测施工任务,并为建设单位、监理单位对本工程的施工方法、顺序、质量控制等各方面的详细了解提供依据。
2、编制依据1)参考规范标准:设计院提供的本工程沉降测量布置点图《工程测量规范》GB50026《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建筑物沉降、垂直度检测技术规程》DGJ32/TJ8等。
2)图纸设计要求:(1)沉降观测点埋设位置:当图中未祥注时,应在房屋四周转角处以及每隔10~20米的轴线上可观测到的墙、柱上设置;(2)观测点埋置构造见如下详图:3)参考高程值水准点:不少于两个,设置在距建筑物30~80m稳定、可靠的土层内或沉降已稳定的建筑物上;4)观测要求:观测点稳固后即开始,以后每层一次直至完工,完工当年每3 月测一次,共测四次,第二年6个月测一次,第三年起每年测一次直到稳定;5)施工中途停顿,应在停工前与复工前各观测一次,停工期间每隔3个月测一次;6)未详之处参见《建筑变形测量规范》(JGJ8)中“ 5沉降观测”章节。
3、测量部署1、现场测量仪器一览表序号器具名称型号单位数量测量精度1精密水准仪DSZ1台1每公里往返咼差中误差<1mm2水准尺2m对1已鉴定良好2、测量施工组织序号管理人员职务职责1姚瑛莺项目经理全面负责沉降观测技术、安全、质量2丁水祥生产经理沉降观测阶段现场控制全面管理3顾忠明技术负责人具沉降观测方案编制、交底4薛程安全员沉降观测的各项安全管理5夏云平施工员负责回填土施工现场组织协调及质量管理6文伊资料员负责试块留置、资料收集、取样送检4、沉降观测水准网的建立及测量方法1、校核水准控制点根据工程的特点布局、现场的环境条件编制测量施测方案,由建设单位提供的水准控制点,根据工程的测量施测方案和布网原则的要求建立水准控制网,满足二等水准测量要求进行沉降观测,要求:(1) 服务中心主体周围设置基准点;(2) 在场区内任何地方架设仪器应可以后视到两个基准点,并且场区内各水准点构成闭合图形,以便闭合检校。
(3) 各水准点要设在建筑物开挖、地面沉降和震动区范围之外,水准点的埋深要符合二等水准测量的要求(大于1.5米)作为建筑沉降观测的基准点,施测前对给定的水准控制点,采用精密水准仪,往返复测,前后视距尽量等长,以确保精度,若实测高差平均值与给定高差值之差小于±4-.. n时(n为实测站数),或土20.1 (I为测线长度,KM为单位),即所给水准点符合要求。
2、水准点控制网的测设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平面工作基点控制网应符合下表规定:建筑物施工平面控制网的主要技术要求表二级水准测量的观测方式应符合表5-1的规定:表5-1二级水准测量观测方式1、沉降观测周期建筑变形测量应按确定的观测周期与总次数进行观测,变形观测周期的确定 应以能系统地反映所测建筑变形的变化过程、且不遗漏其变化时刻为原则,并综 合考虑单位时间内变形量的大小、变形特征、观测精度要求及外界因素影响情况。
1)沉降观测周期:根据相关文件、《建筑物沉降、垂直度检测技术规程》 DGJ32/TJ8-2012中及 图纸设计要求的规定:(1) 根据本工程特点,在沉降观测施工中必须做到精益求精,确保数据准确 无误; (2) 沉降检测的首次(即零周期)检测应连续进行两次独立检测,并取检测 结果的中数作为沉降检测的初始值,以提高初始值的可靠性;(3) 施工阶段的观测次数要求:观测点稳固后即开始,以后每层一次直至完 工;建筑物使用阶段的观测次数:完工当年每 3月测一次,共测四次,第二年6 个月测一次,第三年起每年测一次直到稳定;(4) 对于荷载突然增加,基础四周大量积水,长时间连续降水等情况,均应 及时增加观测次数,当建筑物突然发生大量沉降,不均匀沉降或严重裂缝时,应 立即逐日或2〜3天一次的连续观测;不同周期的沉降观测,必须采用相同的观测路线和观测方法。
5.1.2本工程主体结构施工阶段观测周期:2、沉降观测工作的要求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观测工作,为了保证观测成果的正确性应尽可能做到以下几点:(1)各观测点的首次高程必须测量精确,各点首次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依据,建筑物每次观测的下沉量很小,如果初次精度不高或有错误,不仅得不到初始数据,还可能给以后观测造成困难;(2)每次观测都应按固定的后视点,规定的观测路线进行,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视距不大于50m以减少仪器误差的影响;(3)应选在成像清晰、无外界干扰的天气进行观测;(4)观测前仪器要经过检验校正,各点观测完要回到原始后视点闭合,对于重要工程测量误差不应超过1mm—般工程测量误差不应超过2mm(5)沉降观测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作,为获得正确数据,要采用固定人员进行观测,使用固定的准点,按时间、按规定的路线进行观测;(6)观测点、水准点要妥善保护,防止碰撞毁坏,造成观测工作半途而废。
3、沉降观测的作业方法和技术要求应符合下列规定:1)二级沉降观测,除建筑转角点、交接点、分界点等主要变形特征点外,允许使用间视法进行观测,但视线长度不得大于相应等级规定的长度;表5-2 水准测量的视线长度、前后视距差和视线高(m响的范围内;3)每次观测应记载施工进度、荷载量变动、建筑倾斜裂缝等各种影响沉降变化和异常的情况。
4)沉降观测的限差应符合表5-3的规定表5-3沉降观测限差4、沉降观测点布置:5、沉降观测埋设要求:(1)观测点本身应牢固稳定,确保点位安全,能长期保存;(2)观测点的上部必须为突出的半球形状或有明显的突出之处,与柱身或墙体保持一定的距离;(3)要保证在点上能垂直置尺和良好的通视条件;(4)当施工荷载达到建点高度时,要及时建点及时测出初始数据;(5)点位距墙、柱阳角不小于20cm距混凝土边缘8cm并且要加强保护,防止碰撞;(6)按一定比例画出点位平面布置图,并对每个观测点进行编号以便观测和填写记录;沉降观测点的形式和埋设方法应根据工程性质和施工条件来确定或设计,为考虑外面立水准尺的标志头可以方便拆卸安装,便于施工过程中对测量标志的保护,确保观测过程中数据的连续,特使用螺旋式沉降标志(隐藏式标志),外露部分长度80mm锚固部分长度80mm针对本工程,沉降观测点的布设均布在框架柱拐角位置处及地下室顶板位置处,本工程观测点采用植筋方式,植筋方式要求锚固稳固,观测点安装高度为室外地坪以上约500mn处,所用材料如下图所示:框架柱及地下室顶板设置沉降点位图例如下图所示:沉降观测点图例6、沉降观测1、确定沉降观测路线并绘制观测路线图在进行沉降观测时,因施工或生产的影响,造成通视困难,往往为寻找设置 仪器的适当位置而花费时间。
因此对观测点较多的建筑物、构筑物进行沉降观测前,应到现场进行规划,确定埋设在混凝土内的不锈钢套筒 可拆卸式不锈钢测栓安置仪器的位置,选定若干较稳定的沉降观测点或其它固定点作为临时水准点(转点),并于永久水准点组成闭合回路。
最后根据选定的临时水准点、设置仪器的位置以及观测路线,绘制沉降观测路线图。
本工程沉降观测设置一个沉降观测回路,以si点位置为开始观测基准点。
本工程沉降观测采用闭合水准路线,局部观测点采用支水准路线的必须进行往返测,以确保提供有效观测精度数据。
注:(1)沉降每次都按固定的路线观测。
观测时应注意必须在测定临时水准点高程的同一天内同时观测其它沉降观测点;(2)固定仪器、固定观测人员。
6.2、沉降观测点的首次高程测定沉降观测点首次观测的高程值是以后各次观测用以进行比较的根据,如初测精度不够或存在错误,不仅无法补测,而且会造成沉降工作中的矛盾现象,因此必须提高初测精度。
每个沉降观测点首次高程,应在同期进行两次观测后取结果的中数作为变形测量的初始值。
6.3、作业中应遵循的规定(1) 观测应在成像清晰、稳定时进行;(2) 仪器离前、后视水准尺的距离要用皮尺丈量,或用视距法测量,视距一般不应超过50m前后视距应尽可能相等;(3) 前、后视观测最好用同一根水准尺;(4) 前视各点观测完毕后,应回视后视点,最后应闭合于水准点上。
6.4、沉降作业过程技术指标6.4.1往返较差、附和或环线闭合差:△ h=E a-刀b< I ••• n, n表示测站数。
(或厶h=X a-刀b< 1.0 I ,L表示观测路线距离)6.4.2前后视距:< 30m6.4.3前后视距差:<1.0m6.4.4前后视距累积差:< 3.0m6.4.5沉降观测点相对于后视点的高差容差:< 1.0mm6.4.6水准仪的精度不低于N2级别第七章、沉降观测数据计算及成果整理7.1、沉降观测的精度每次观测结束后,要检查记录计算是否正确,精度是否合格,并进行误差分配,然后将观测高程列入沉降观测成果表中,计算相邻两次观测质检的沉降量,并注明观测日期和荷重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