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抗日战争著名战役

抗日战争著名战役

抗日战争著名战役:1------------第二次淞沪会战2------------徐州会战3------------武汉会战4------------平型关大捷5------------雁门关伏击战6------------台儿庄战役7------------百团大战8----------南昌会战1第二次淞沪会战(1937.08.13 - 11.12)淞沪会战,是1937年8月13日至11月12日中国军队抗击侵华日军进攻上海的战役,又称作“‘八一三’淞沪战役”。

淞沪地区位于长江下游黄浦、吴淞两江汇合处,扼长江门户。

由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后《淞沪停战协定》的限制,中国军队不能在上海市区及周围驻防,市内仅有淞沪警备司令杨虎所辖上海市警察总队及江苏保安部队两个团担任守备,兵力薄弱。

然而,日本在“一·二八”事变以后,即在上海虹口、杨树浦一带派驻重兵,专设日本驻沪海军陆战队司令部,驻沪兵力有海军陆战队3000余人,大批日本舰艇常年在长江、黄浦江沿岸巡弋。

1937年,日本侵略军制造“七·七”事变,侵占平津后,企图侵占上海,而后进攻南京。

8月9日,驻沪日本海军陆战队官兵两人驱车闯进虹桥机场进行武装挑衅,被中国保安部队击毙。

日军以此为借口,要挟中国政府撤出上海保安部队,亦向上海增兵。

8月13日,日本海军陆战队以虹口区预设阵地为依托,向淞沪铁路天通庵站至横滨路的中国守军开枪挑畔,并在坦克掩护下沿宝山路进攻,被中国守军击退。

8月14日,中国政府发表《自卫抗战声明》。

同时,军事委员会以京沪警备部队改编为第9集团军,张治中任总司令,辖3个师1个旅及上海警察总队、江苏保安团等部,担负反击虹口及杨树浦之敌任务;苏浙边区部队改编为第8集团军,张发奎任总司令,守备杭州湾北岸,并扫荡浦东之敌。

8月15日,日本政府发表声明,声称“为了惩罚中国军队之暴戾,促使南京政府觉醒,于今不得不采取之断然措施”。

同日,日本下达编组上海派遣军的命令,以松井石根上将为司令官,下辖第3、第9、第11师(欠天谷支队)等部,作战任务为“与海军协同消灭上海附近的敌人,占领上海及其北面地区的重要地带。

”与此同时,蒋介石下达全国总动员令,将全国临战地区划为5个战区,沪杭地区为第3战区,冯玉祥任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并任命陈诚为第3战区前敌总指挥。

决定以主力集中华东,迅速扫荡淞沪敌海军基地,阻止后续敌军登陆。

8月17日,中国军队再次向虹口、杨树浦方面之敌反击。

第87师攻占日海军俱乐部,并击退敌多次反扑。

第88师在八字桥、法学院、虹口公园等处与敌反复争夺。

8月19日,中国军队又一次发起攻势,以从西安到达的宋希廉所属第36师加入战斗,与第88师、第87师一起,经昼夜激战,突破日军阵地全纵深,攻入汇山码头。

日军凭借坚固工事顽抗待援,中国军队进展困难。

第36师第215团第2营300余名官兵攻入华德路十字街口,突入巷内与敌展开白刃格斗,不料被日军以坦克阻塞路口,遭到火力袭击,全部壮烈牺牲。

在此期间,中国军队亦与日本航空队展开激战,并积极攻击进犯的日本陆军和舰艇,击落日机47架,炸沉日巡洋舰1艘,中国空军队员阎海文、沈崇诲等壮烈牺牲。

8月18日至20日,日军第3、第11师先后由日本出发,至22日到达上海以东120公里的海域,换乘小舰艇准备登陆。

第3战区鉴于敌登陆威胁增大,遂以第9集团军专负上海市区之作战,以新编成的第15集团军(总司令陈诚)负责吴淞镇以下沿江防线的作战。

8月23日晨,日军上海派遣军第3、第11师在优势火力掩护下,于川沙河口、狮子林、吴淞一带强行登陆。

24日,中国第15集团军先后进至上海,向登陆之敌发起反击。

9月1日,日军1000余人围攻狮子林炮台,第98师一部与敌反复白刃搏斗,多数牺牲。

9月5日,日军集中30余艘军舰,掩护陆军向宝山发起猛攻,中国军队顽强抵抗,守卫宝山的第18军第583团第3营500名官兵,在营长姚子青率领下,浴血奋战,击退日军数次冲击,奋战2昼夜,多数壮烈牺牲。

9月上旬,由于日军不断增兵,战争逐步升级,中国军队也陆续增援,不断调整部署。

9月11日以后,蒋介石自兼第3战区司令长官,顾祝同任副司令长官。

以陈诚的第15集团军为左翼作战军,以张治中的第9集团军为中央作战军,以张发奎的第8集团军为右翼作战军。

9月21日,再次调整部署,朱绍良任中央作战军总司令兼第9集团军总司令;陈诚任左翼作战军总司令,下辖第19集团军(薛岳为总司令)和第15集团军(罗卓英为总司令);张发奎任右翼作战军总司令,下辖第8集团军(张发奎兼总司令)和第10集团军(刘建绪为总司令)。

9月下旬至10月初,日军第101、第9、第13师等增援部队陆续在上海登陆,加入上海派遣军之作战。

至此,日军总兵力达20万人。

尽管日军在武器装备上占有很大优势,但至11月初仍未能获得决定性胜利,却付出了重大代价。

日本统帅部急于在上海方面取得预期战果,决心采取新的措施。

11月5日拂晓,日军利用大雾、大潮在杭州湾的全公亭、金山咀登陆,对淞沪实施迂回包围。

中国右翼军部分沿海守备部队已抽调支援市区作战,猝不及防,阵地相继失守,战局急转直下。

日军第10集团军于11月6日占领金山,力图与上海派遣军达成合围。

蒋介石被迫于11月8日下令全线撤退,日军于11月9日占淞江、11月12日占上海。

至此,战役结束。

淞沪会战从1937年8月13日开始,至11月12日结束,历时3个月。

日军投入10个师28万人的兵力,动用军舰30余艘、飞机500余架、坦克300余辆;中国投入70余个师的兵力,动用舰艇40艘、飞机250架。

中国官兵同仇敌忾,斗志昂扬,以劣势装备与敌人拚搏,毙伤日军4万多人,粉碎了日本帝国主义速战速决的迷梦。

淞沪会战期间,上海人民以各种方式积极参加抗战,支援前线。

各界群众都组织了救亡协会。

文艺界救亡协会、学生界救亡协会、上海市纱厂工友救亡协会等团体,都开展了宣传、募捐、演出、慰劳等活动。

全国各界民众积极支援上海抗战。

湖南学生战地服务团和福建省民众组织的慰问团,都到前线进行慰劳。

海外华侨踊跃捐献,支援祖国抗战,到10月16日,捐款已达330余万元。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挺进敌后,也从战略上配合了淞沪抗战。

因此,淞沪会战,是中国全民族的抗战。

2徐州会战(1938.01 - 1938.05)从1938年2月下旬起,中日两军开始在临沂城下厮杀。

3月中旬,日军在中国军队夹击下惨败。

中国军队在临沂的胜利截断了北路日军一臂,为围歼台儿庄日军创造了战机。

图为中国军队在临沂之战中的敢死队。

日军占领南京后,即准备南北夹击,围攻徐州,以沟通南北战场。

南路日军于1937年12月渡长江北上,先后占领滁县、蚌埠等地,在淮河(图片-新闻-网页)遇中国守军猛烈阻击。

日军虽多次进攻,均无功而返,两军在淮河形成对峙。

北路日军第5师团于1938年2月下旬向临沂进攻,中国守军据城死守,双方未分胜负。

3月14日,中国增援部队进抵临沂,与城内中国守军内外夹击,大破日军,日军残部仓皇退至莒县固守。

北路日军第10师团沿津浦路南下,于3月16日向滕县进攻。

中国守军第4l军112师与日军血战3昼夜,师长王铭章以下大部殉国。

日军占领滕县后迅速南下,中日两军遂展开台儿庄大战。

台儿庄是徐州东北30公里的一处战略要点,成为日军进攻的重要目标。

3月24日,日军第10师团在飞机、大炮、坦克掩护下,向台儿庄及其两侧的中国守军阵地发起进攻。

27日,日军攻破台儿庄城寨北门,据守城寨的中国第2集团军31师与日军在城寨内展开激烈的拉锯战。

双方不断增加兵力,在城寨内反复冲杀。

至4月3日,第2集团军主力和日军第10师团主力大部被吸引至台儿庄及其附近地区。

台儿庄的2/3已为日军占领,中国军队只据守南关一隅。

日军调重炮、坦克猛轰猛冲,中国军队大有难以支持之势。

中国军队组织了敢死队,分组向日军反击,人自为战,奋勇异常,夺回了一部分阵地。

此时在外线作战的中国军队继兰陵歼灭战后,又在底阁、杨楼大败日军,解除了台儿庄东北方向的威胁。

6日,台儿庄北面炮声隆隆,中国的第20集团军出现在日军后方,日军撤退不及,陷入重围。

6日晚,中国军队全线反攻,很快便肃清了台儿庄内的日军。

7日,中国军队乘胜追击,日军伤亡惨重,残余部队趁夜突围。

台儿庄战役是抗战以来中国军队取得的一次重大胜利,日军两个精锐师团遭受重创,被歼2万余人。

日军大本营对台儿庄战役的失败感到震惊。

同时也侦悉中国军队在徐州地区集中了约40万人的兵力,遂增调30万大军,企图寻找中国军队决战。

中国军队受台儿庄胜利的鼓舞,也向徐州地区调集援军,兵力增加到60万,准备相机打击日军。

5月初,日军兵分5路,进攻徐州。

日军采取了南北对进,侧翼迂回的战略,企图截断中国军队退路,加以围歼。

各路日军相互呼应,不断突破中国军队防线,向徐州逼近。

为保存有生力量,避免被日军合围,中国军队从5月15日起,分5路向皖西和豫南突围。

在撤退途中,中国军队的后卫部队遭受较大损失,但主力部队于5月底安全转移至预定地区,使日军围歼中国军队主力的计划破灭。

5月19日,日军占领徐州。

在徐州会战中,中国军队以劣势装备与日军精锐部队周旋了5个月,并取得台儿庄大捷,为武汉会战赢得了充分的准备时间。

3武汉会战(1938.6.11 - 10.25)武汉会战是抗日战争初期发生在武汉外围的一次大规模战役。

会战从1938年6月11日日军进攻安庆起,至10月25日中国军队主动撤出武汉止,历时约4个半月。

这场以“保卫大武汉”为口号的大规模战役主要在武汉外围展开,日军前后投入武汉作战的兵力达35万余众(是时,日本全国陆军的总兵力约90万人),中国参战的部队则更达130个师,约100万人。

整个战事从长江沿线展开,扩及大别山麓,赣北南浔铁路以及武汉近郊,纵横数千里。

会战时间之长、参战兵力之多、规模之大,是八年抗战期间任何一次战役所不能比的,也是中国近代军事史上最大规模的战役之一。

●“保卫大武汉”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揭开了日本全面侵华战争的序幕。

7月29、30日,在日军的凶猛进攻下,北平、天津相继陷落。

8月13日,日军又大举进攻上海,8月14日,国民党政府在日本重兵压境和全国抗日怒潮的推动下,正式发表《自卫抗战声明书》,宣告:“中国为日本无止境之侵略所逼迫,兹不得不实行自卫,抵抗暴力。

”中国军队于淞沪一线血战3个月,至11月12日,上海失守。

上海沦陷后,国民党政府于11月20日发表《国民政府移驻重庆宣言》,宣布迁都重庆。

但国民党的军政机关并未立即西迁入川,而是首先转移到了武汉。

12月13日,南京沦陷后,国民党中央党部与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行政院、监察院、外交部、财政部等部门以及主要的党政军首脑要员们均移驻武汉,武汉遂成为当时全国的政治、军事、外交、经济与文化中心,成为事实上的战时首都,全国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也转移到了武汉,武汉一时成为全国乃至于全世界关注的焦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