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的旋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简单了解夏季不同节气的物候特点;
2、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
3、学习本文细致的观察和形象化的语言。
过程与方法:
1、学会抓关键词句理解文章思路,领会作者情感;
2、学习运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3、通过对形象化语言的学习,能模仿说话、写作。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引导学生对大自然观察的兴趣;
2、启发学生发现美、感受美、欣赏美;
3、激发学生对大自然对生命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优美的语言和形象化的表达。
教学难点:领会本文形散神聚的散文美。
【教学方法】自主探究
【教学用具】多媒体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又将和著名作家杨德祥一起走进火热的夏天,高唱《夏天的旋律》,歌唱美丽的大
自然,歌唱美好的生活图景,感悟人生永恒的真谛。
(出示标题)在同学们的眼里,夏天又
是怎样的一幅图画呢?换句话说,夏天有什么代表性的景物和人的活动呢?说到夏天,可以
说是个非常非常美好的季节。
夏的夜晚,在梧桐树下,驰骋着梦想,许许多多的人们聚集在
一起,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
流动着时尚元素的街头,许多的太阳帽,舞动的曲子,漂
亮的姑娘一闪而过,给街头增添了不少的风景。
作者杨德祥他不仅看到了夏天的颜色、形象,
而且还感觉到它有一种声音,这种声音就像一曲美妙的歌曲一样,有动人的旋律。
下面我们
一起走进《夏天的旋律》。
二、作者简介
杨德祥,1965年生,安徽广德人。
南京诸言绘事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艺术总监、民建中央画
院画家、中国经济商务协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副主任、国都南海画院副院长。
上世纪九十年代
初移居南京,进南京艺术学院深造。
先后就读于南京艺术学院、中央美院博士生导师李少文
工作室。
曾在南京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中国画。
擅长国画、花鸟、走兽、亦工山水,尤精
画竹与虎。
现任等职。
先后在黄山、宣城、青岛、南京、香港、北京等地主办个人画展。
三、知识积累
1、二十四节气的名称为:立春、雨水、惊蛰、春分、清明、谷雨、立夏、小满、芒种、夏
至、小暑、大暑、立秋、处暑、白露、秋分、寒露、霜降、立冬、小雪、大雪、冬至、小寒、
大寒。
2、夏至
每年的6月21日或22日,为夏至日。
夏至
,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28″44)
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是北半球一年中白昼最长的一天,南方各地从日出到日没大多为十四小时左右。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
热的时候。
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
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
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
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左右。
三、学习研讨
1、传授整体感知文章线索和行文思路的方法。
要求:快速浏览、跳读。
①分几个小标题?小标题有什么特点?按什么顺序来写的?[方法:抓小标题跳读,了解文
章结构线索]
②从标题中的“旋律”入手,抓与“旋律”相呼应的句子,探解“旋律”的含义。
[方法:抓标题,找呼应,了解文章行文思路](提示:旋律一般用在音乐上,描写音乐的句子就是)
③提问:在作者描写的这些景物当中,有没有特别重点观察描写的一种景物?这种景物刚好
反映了夏天旋律的变化过程?[方法:抓着反复出现的事物,了解文章行文思路。
2、帮助学生掌握抓住关键词句快速理解文本的阅读方法
1).方式:师品读示范,分小分别组阅读六个节气,比一比哪个组获得的信息多,推荐代表
交流展示。
2).导语: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我先范读,我是这样的一个学习过程,先读、后想,思考节
气的特色是什么?再告诉大家我是怎样找出这个特色的。
(教师生情并茂地范读)
师:老师读得是大暑这个节气,老师也读出了许多,迫不及待的想和大家分享我的快乐,我觉得关键词有“高音符”“酣畅淋漓”“最高音”从这几个词中,我看出大暑这个节气的旋律是高
亢的,“温度计上的水银柱头老是昂得高高的”我看出大暑是夏天中最热的节气,“该冷就冷,该热就热,不冷不热五谷不接”这个句子中我看出大暑虽然很热,但热的天气对某些庄稼来说
也是很重要的.我还从“秋就要分娩”看出大暑过后将是秋天.通过以上内容我看出大暑这个
节气的特点是: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板书),也能看出作者对大暑这个节气
也是很喜爱的.老师看出了许多内容,你们也看出来了吗?
3).学生活动。
xk.
节气动植物节气的特点
立夏变圆的青梅,变香的大麦,变红的草莓,出水的菱盘、
荷叶,尺把长的豆藤、瓜藤,散发清香的槐树花、樟树
花、野蔷薇夏季开始,万物生长,欣欣向荣
小满饱满的麦穗、油菜籽和豌豆荚,马尾松的新针和竹林的新叶,占满湖畔江滩的新菖蒲、新茭白、新芦苇,黄瓜
的绿藤、四季豆的青藤、葡萄的长藤,结茧的老蚕。
北方夏熟作物籽粒饱满,南方进入夏收种季节
芒种飘香的艾蒿和菖蒲,栀子花开,江鲥上网,杏桃结果麦类有芒作物已经成熟,
可以收藏种子
夏至蜕壳而出的蝉,女贞花开,芙蓉花开,合唱的蝈蝈,鼓噪的青蛙日光直射北回归线,出现“日北至,日长至,日影短至”
小暑云斑天牛,青翅刀螂,虎纹蜻蜓;开花的有:百日红和美人蕉、芝麻花和指甲花,夜来香和向日葵;上餐桌的
的:青玉米和韭菜薹,苦瓜、丝瓜和冬瓜入暑,标志着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炎热季节
大暑荷叶亭亭玉立,新稻登场,棉花挂桃,莲子应市,葡萄变紫我国广大地区一年中最炎热的时期
3.美读感悟。
品读:赏析你最喜欢的章节,画出欣赏的句子,并说出欣赏的理由。
(提示:从词性、句式、修辞、感情色彩、词义等方面赏析) [来源:]
[基本句式:本句采用了,,(写法或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内容),表达了,,情感]
基本过程:先美美地读,用美读来感染人,再用赏析来说服人。
学生老师都可以点评。
学生小结:如何品析美词佳句。
例:
1).那浓绿、深绿、墨绿、黛绿,已把远山近水染得严严实实的了。
“浓绿”“深绿”“墨绿”“黛绿”词义同中有异,重复运用,极力强化,使“染”字更为生
动形象,且能突出“严严实实”
2).油菜籽和豌豆的长长荚儿,被圆圆的喜欢装满了。
“被圆圆的喜欢装满了”,以“圆圆”来修饰“喜欢”,以“圆圆的喜欢”作为“装满”的陈述对象,形象化的表达,使语言精练而富有诗意和情趣。
3).大蒲扇和大芭蕉扇呼哧一扇,夜空里长满了星座和故事。
隐去了人的活动,突出表述的重点,使语意鲜明,情趣盎然。
“夏至”来监,在乘凉的人群中,大蒲扇会不停地扇,人们还会对着星空辨认星座,讲述那动人的神话故事。
4). 雨后,被打湿的蛙鼓变得脆亮起来。
田野的风,飘来阵阵瓜香,飘来三两声看瓜人的民
歌小调。
以精练而形象的语言,描绘出富有特点的景物,烘托出夏的动人的意境。
5).温度计上的水银柱开始变得傲慢起来,头,老是昂得高高的。
以拟人化的写法,形象地描绘其特征,突出“大暑”气温高的特点。
6)、每根晾衣绳都是一条攀援的藤。
出梅。
入伏。
它终于紧紧缰住了火辣辣的光环。
于是,每条藤上都长满了叶子,开满了花朵,挂满了果子。
以极富生活化的小物件“晾衣绳”表现小暑的节气特点,引出了更丰富的联想。
晾衣绳引出了一条条攀援的藤。
7)、箬叶、芦叶、芭蕉叶裹着一个多角形的传说,千家万户不约而同地祭祀着一个伟大的诗
魂。
含蓄地将屈原的故事与端午节的习俗融为一体,用优美的语言传达着芒种时节及端午节前后的热闹情形。
8)、光是槐树花、樟树花和野蔷薇的清香,就把时间和空间挤得窄窄的了。
“挤”字特别传神,真实地传达出初夏时节各种花香填满我们的生活空间的情景。
9)、孔雀正在开屏。
大自然也在开屏。
用浪漫的笔法写出了夏日各种花盛开,各种颜色填满我们生活空间的情景。
10)、带阳电的云朵与带阴电的云朵,常常会在午后热吻。
闪电,是它们的倩影;雷声,是
它们的笑语;雨滴,是它们的情泪;彩虹,是它们的后代。
文章作者写出的雷电似乎不是雷电了,温柔美丽,燃烧着激情。
四、总结全文。
诗人说,人应该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自然风光无限,让心灵长出眼睛看宇宙,让耳朵长出
角须触摸自然,我们会发现美无处不在,人生美不胜收,生活无限美好。
五、作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