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美育思考浅谈爱美是人的天性,中学生也不例外。
他们在学习、生活中,通过各种渠道,正在逐渐形成自己的审美情趣和追求美的方式。
经济的发展为人们提供了追求美的客观条件,同时,也从不同程度上有助于满足中学生追求美的强烈愿望,但是,由于处于青春期这个特殊阶段,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又存在着明显的弱点。
第一,追求美,却不善于识别美。
中学生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对于区别美与丑的标准往住是模糊的,因此,对于什么是美则容易产生错觉。
青春期的中学生有着特别强烈的好奇心理,他们常把“新”、“特”、“奇”视为美,这种现象当前比较集中地表现为:校园追星现象。
他们把港台歌星、影视红星视为自己的偶像加以迷恋、崇拜,有的甚至达到了癫狂的程度。
再有一种现象,就是误以丑为美。
由于特殊的家庭、或社会环境,一些中学生年龄虽小却非常世故,他们主要以江湖义气和“英雄主义”为特征,把广交朋友、手大方,为朋友两肋插刀等视为美。
尽管这一部分学生比例不大,但影响却极深,对于审美观还不健全的中学生来讲,这类学生起着不可低估的消极作用。
第二,只追求外在美,而不善于追求内在美。
由于中学生受知识和社会阅历的限制,他们在追求美的过程中往往只注重于浅表层的外在美,而不善于发现深层次的内在美。
他们往往认为仪表的漂亮就是美,而不懂得美具有广泛复杂而又深刻的涵义。
因此,许多中学生在刻意修饰外在美方面大下功夫,以致于校园中出现了“港台发型”、“时装模特”现象。
这些学生几乎认识不到内在的心灵美和气质美的魅力。
认识不到高尚的道德修养和丰富的知识积累对于形成内在美的必要性和恒久作用、认识不到内在美较之于外在美更深沉、更具有财力,认识不到内在美是外在美的灵魂和本质。
由此可见,对中学生进行美育是迫切的、必要的。
为了给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培养和输送全面发展的合格人才,我们必须把美育同德育、智育、体育一样纳入培养人才的轨道,加强美育,寓德育于美育之中。
这就要求全社会共同努力,相互配合,共同开创一个清新自然、健康向上的美育天地。
从社会因素来看,应当紧抓社会环境的“净化”,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根本要求,发展社会文化事业,全面提高国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人民群众的审美水平。
同时,引导人们在经济建设的实践中感受美、鉴赏美和创造美,从而形成中学生美育的良好社会环境。
家庭是中学生美育的直接课堂。
家长的言谈举止对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因此,家长应当主动配合学校和社会做好中学生的品行教育工作。
美术、音乐教育属于美的教育的一部分。
不可否认,它们对培养人的兴趣,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素养和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但这种作用是一种潜在、容易被人所忽略,而且其范围极限小,其形式虽是实践,但其实质仍脱离不了为学而学,为教而教的范畴。
尽管有的学校,美术、音乐、劳技搞得有声有色,但学生的德育、智育等方面却仍很欠缺,原因之一就是缺少对美的认识发展和真正的感悟。
而要真正领略到它们的美和作用,关键还是要"悟",而这个"悟",如果不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是很难达到其境界的。
也就是说,这种教育并不是使某人单纯只具有什么特长获得什么奖就达到了,或只是知道它们的作用而自己并未用此来规范自己平时的言行举止就行了。
真正的目的是要通过这种教育,在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审美修养、审美品味的基础上,用此来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言行文明礼貌;衣着合适得体;情趣高尚有别;心灵纯洁无私的境界。
"真正做"全面发展,特长明显"的中学生,就必须加强美学教育。
美学教育的任务是把美学理论渗入人们的审美心理、审美意识之中,培养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创造能力。
其形式可以是多样化的:可开设专题讲座,如行为美,外在美和内在美等;可贯穿于各学科教育中,如语文的语言美,数学的线条美等;可寓于美术课中,如山水画的意境美、色泽美,人物画的形体美、动作美等;也可推广到班主任工作中,教室的环境美,学生的心灵美都可对班级管理起到良好的推动作用。
那么,如何对中学生进行美学教育呢?首先,加强学生人体美教育。
让学生明确外在美和内在美,知道什么是美的言行,什么是不美的言行,从而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潜移默化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和习惯。
人体美包括外在美和心灵美,但关键是后者。
一个人光有漂亮的外表也是不美的,只有一颗美的心灵加一个美的外表才是真正的美,正如荀子在《非相》篇中写道"形象虽恶而心术善,无害为君子也。
形象虽善而心术恶,无害为小人也。
"对中学生来说,外在美就是体质健全,五官端正,衣着得体适合,要求穿适合中学生的服饰,留适合中学生的发型。
心灵美就是人的思想品质道德情操方面的美。
表现在个人和国家的关系上,就是爱祖国;在处理个人和集体关系时,要爱集体、公而忘私、遵守纪律和社会公德;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要诚实正直、助人为乐、团结同学。
表现在个人修养方面要严于律已、自尊自爱、刻苦学习、奋发图强。
通过这种理论教育,实施者再贯穿关于人体美的幻灯片于其中,启发引导学生来判断分析哪些是美的哪些是不美的,从而从理论和实践中实现了人体美教育的目的。
二、注意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意境。
这要求上美育课的教师在课前要设个好的意境,让学生充分发挥想象的激情和余地。
如音乐课,革命歌曲气势磅礴,可通过相关的录相带和讲解创造一个情景相融的审美意境,从而激发学生高亢激昂的热情。
民俗歌曲清朗委婉,可通过录音或实践(歌颂祖国的可让学生在室外亲身感受体会),从而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和审美情趣,培养学生有"音乐感的耳朵","寓教于乐"。
通过创设意境,间接的激发学生审美感知、审美意识的热情,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理解和审美情趣,进而达到审美创造。
三、对学生进行审美理想教育和校园环境的美的创造的培养。
学生白天在校时间长,一个幽雅和谐的校园,安静整洁的教室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身心健康,而且有利于学生提高精神境界,得到美的享受。
因此,校园环境的美化,是实现审美理想达到审美创造的重要内容。
可以通过开辟或提供社会实践的场所,让学生亲自参与种花种草的园林工作和修理桌椅粉刷墙壁等劳动实践活动。
一方面,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给予美的感知和享受。
另一方面,培养他们爱惜校园环境及其财物的品质;激发他们创造的热情和想象的天地,营造一个美伦美奂的室内外环境;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和身心健康的发展,达到以"以美启真,以美储善,以美怡情"的审美教育的作用。
四、对教师进行审美教育。
我们的周围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师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基本保证,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基本条件之一。
"德高为范",教师不仅要以自已的知识丰富学生的头脑,还要以自己的思想、情趣、态度、作风和人格魅力影响学生。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过:"教师本人是学校里最重要的师表,是直观的最有效益的模范,是学生最活生生的榜样。
""学高为师",教育者必须先受教育,每一位教师都必须精通本学科的知识,掌握相关学科知识,不断丰富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和业务水平。
因此,作为教育实施者和主体的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
这就要求教师要具备一定的美学知识,在教学过程中时时贯穿美的教育,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充分利用自己的人格力量,影响学生,感染学生,培养学生美的理想,美的行为,美的一切。
如几何有立体对称美。
在讲授中,教师可适当穿插相关知识,诱导学生去发现图形或公式中进行证明推论所隐含的美。
这样,既可以充实学生的知识,又可以调动活跃课堂氛围。
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加强学校美学教育,不仅是学校的事,社会各个方面都要一起来关心和支持。
只有各方面相互配合,各项工作相互促进,才能提高学生美的思想,美的素质,使学生具备美的衣着,美的言行,美的心灵,美的情操。
从而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改善德育和美育的薄弱状况,为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奠定坚实的基础。
音乐课改冷思考我们真应该感谢社会上经久不衰的学琴热,它让大家对音乐教育的作用有了更深的了解。
但经常听到在有些家长的交谈中,孩子的学习目的带有太多功利性,而忽视了音乐学习的本质。
而课改热潮中的音乐教改在实践过程中也仍存在着一些理念偏差,导致音乐课表面看似热闹,但却缺乏深层思考。
其实课改中的音乐教育亟待解决的,仍是两个老问题——为什么教和怎么教,只是应该用更新的眼光来看待这两个老问题。
为什么教?我们教师在上岗前,通过各级各类培训,都或多或少地有了一些感知,但是却都忽略了最重要的自我培训——学习音乐课程标准。
因为只有在认真学习新课标后,才能不偏离新课标的理念,也只有在新理念的指引下,再来思考怎么教的问题,才更有实际意义。
所以我们教师要学会对热潮进行冷思考。
现象一:在实验课中能看到这样一个现象,就是从以往的过分注重知识技能传授,到过度迁就所谓的“快乐”教学,仅仅停留在表面的愉悦。
我认为,音乐教育应使音乐成为学生现在和今后学习、生活中的快乐源泉。
教师必须要有这个理念,对课堂的各个环节,既要考虑它在教学过程中的意义,也要思考其以后的延续价值,让每个细节都成为快乐源泉的一滴清泉。
我们学习运用国外的教学经验时,往往没有深入其根本,而导致过多的表面化。
如在教学中,把do比做铅笔,把re比做小鸭子,这样做非常形象、趣味化,出发点是很好,但有时教学效果却使孩子只记住了铅笔和小鸭子,反而连do、re的名称没记住,更别说音高了,试想这样的教学与音乐教育有何相干?因为缺乏理性思考的教学设计过程,纵然课堂上确实能让孩子喜欢音乐课,也能让学生在音乐实践过程中得到体验,但这都是短期行为,反之,肯定会使你的课堂教学内涵有质的改变。
“音乐是人生最大的快乐,音乐是生活中的一股清泉,音乐是陶冶性情的熔炉。
”这是冼星海发自肺腑的金玉良言。
我们在教学中,也要让孩子知道为了能更好地理解音乐、欣赏音乐和表现音乐,就要认真投入地学习音乐,这才能为进一步学习奠定基础。
现象二:音乐是一门技艺性很强的学科,技术和艺术是永远密不可分的。
在课改实验课中,有时还发现教师为体现将音乐艺术放在首位,自觉不自觉地将知识点放下了,往往在出现知识点时,一带而过,避而不谈。
课改前音乐课存在的问题,是掉进纯技术的泥潭中,而现在却正相反。
以音乐艺术为主,不等于一点不要知识技能,教师应该将知识点隐藏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授课内容作正确的解释,如休止符,一定要告诉孩子它的正确名称和作用,课堂上无需重复强调,而可让这种反复强调出现在以后课堂上的其它作品中,这是在学生漫长的学习过程中,一个很好的反复刺激因素。